安居第七十叁日(叁):不舍一切煩惱
我們還來說第五門。前面把“不舍一切苦惱衆生”的“不舍”做了一個提示,對這個“不舍”我們一定要認識它,它是真正的平等。
我們有前面舍九界的平等,回歸一真的平等,那麼現在的不舍就是平等。這個次序一顛倒,那這個不舍的平等就認識不清楚了。所以這個不舍也是無爲,一切時處平等無爲守護。我們都知道,我們所有的煩惱是造作出來的,就是不如理的造作,就是不合理的、不應該的作爲。你說我不舍這個造作,不舍這分別,這是個平等守護,所以這個回施門稱爲回向門,依平等守護,無爲守護,來隨順佛願利益煩惱、衆生。
這個煩惱跟衆生不攪到一起比較好處理,爲什麼呢?攪在一起就很繁雜,要是單單說煩惱、造作,你很好看得見,即你很好認知清楚。所以不舍一切煩惱,我們很容易看住這個煩惱了,或者說我們在回向這樣一個念佛的功德中或念佛的作爲中,不舍煩惱。煩惱來了,你可以去不舍它,你去念佛。你不要往衆生上去攤,就是你現前越是大的煩惱,你越容易盯住它,越容易解決。解決這樣一個煩惱,不跟衆生攪在一起,這個煩惱是誰呢?實際是我們自心煩惱。那你用回向,把你這個念佛的功德回向你現前的煩惱,實際就是不舍這個煩惱,讓煩惱與你這個念佛的功德去契合。
你去實踐實踐,哪怕是一個兩個叁個煩惱的現前,你通過實踐就知道這個平等的功德怎麼會生起來。實際煩惱本身,其本性是不可得的,這個道理我們是理解的,但你不在你的現行煩惱中去處理,去作爲,你就認爲沒有用。你用了,才能有用!你不用,怎麼有用呢?
怎麼用呢?煩惱生起的時候,用念佛回向給它,不要把它搞複雜,不要扯到衆生,不舍一切煩惱,我就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給這個煩惱。有的人說我身體有病了這是個煩惱,或者是固執了,或者跟人鬧矛盾了,或者看不順眼了,或者別人看我不順眼了等等。我怎麼不舍呢?你最好找一個你現前的比較突出的一個煩惱,你可以用一段時間去作爲,你可以認知它,由此可以覺悟這種無爲的平等性,以及阿彌陀佛的無礙力,也就是自性的無礙力。那麼這不過是依佛願來回向衆生,不舍衆生,我們都知道佛願就是不舍衆生而利益衆生,你不舍它就可以利益它,所以這個地方的等觀特別重要。因爲我們學過觀察門了,所以把念佛與煩惱等觀,就很容易産生事實。這個事實是什麼呢?——你用了才行,不用就不行,要去用,要去實踐。
大部分人都會這樣說,這個佛法的道理我太明白了,但是我不會用,我用不上,煩惱一來,身體障礙一來,用不上啊。因爲實際是你沒有用過,或者說我們沒有去訓練過。那現在煩惱一來,你就一個煩惱,等觀它,我就象持佛號一樣我等持著你!沒有人說我有煩惱我抓著不丟的,但你這一次就開始抓著不丟,因爲前面四門已經訓練你你舍九界的方便了,你已經會舍了,那這一次你抓著不丟,這個煩惱你去等觀它,就是不要去排斥它,也不要去隨它跑,你就看著它,怎麼看它呢?用念佛回向它。你做一分鍾也行,半分鍾也行,一念也行。
這個回向是十分有意義的,實際它是個作爲的方式,你要是沒有這個等觀的能力,你就用念佛回向。你要有等觀就很簡單,煩惱跟念佛是一樣的,這個“不舍”,即就是一樣。我們要是在第五念門能看到世間之一切,出世間之一切,其質一切,那我們就得大方便了,就得這個所謂的等持方便。
在一個密乘的法本中,有這樣說——若人修持中遇到極重之疾病、災難、違緣等,當守護其如入四禅。就是疾病來了,災難來了,違緣來了,要守住它,象像第四禅,不能舍棄。幹什麼呢?它是一個修法。
這個等觀也是修法。要是前四門你很純熟了,對此很容易聽得懂;要是前四門不太成熟,說等觀我們可能還是不好認識。等觀是個什麼名詞呢?——平等的、無爲的審觀,不去造作的、不排斥、不取不舍的觀察。你說這有難度嗎?實際不難的。假設前四門我們認真去實踐過,這一點都不難;假設沒有去實踐過,有點難度。要是智慧觀察過的,這很簡單的。智慧觀察,正念觀彼,這個“正念觀”就是等持觀,等持什麼呢?通過二十九種觀察來作等持,不過是把這二十九種的功德攤到一切時處了,那麼這就是回向,把極樂世界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時處,包括煩惱。前四門這個基礎還真是要熏修,不熏修到第五門就有製約了。
不舍,比較容易聽得懂,但是不舍的作用是什麼呢?——它要作用在一切煩惱、衆生的這樣一個次序上去。這一切比較泛一些,說煩惱大家一下就知道了。實際一切要求是最高的,不舍要求高,一切是要求最高的,那麼煩惱是有針對性的。前四念門中說舍九界之雜緣,並棄九界,唯佛是念,是讓我們步入一真,若一真的心地成熟了,那煩惱也是一真,這一切都是一真。所以這前四門,我們要是沒有認知,可以反過去,去實踐實踐,或者拿出幾分鍾去實踐它一遍都行,從身業口業意業智業去觀察,去作願、去稱贊、去思維。
要是你還做不下去,那怎麼辦呢?那就可以把前四門分化出來作,好比說我因爲對待煩惱了,我就念阿彌陀佛這個“無對光佛”來作這個不舍的回向;好比說別人讓我不喜歡了,憂傷了,讓我痛苦了,那就念“歡喜光阿彌陀佛”不舍這個煩惱,回向給它,一直讓他跟這個歡喜同化。這就是返到前四門中,拿前四門的功德回向給第五門。
若還不行,你可以思維這個煩惱的來源,然後在前四門中找一個方法回向給它,這是完全可以的。第五門中有這樣的次序要求,就是說假設我們對第五門中的不舍的修持做不到,我們可以用前四門中的念佛功德,不管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的功德,回向給現行煩惱,若自若他之現行煩惱。我們往往認爲這個“不舍一切衆生”可能講的是其他有情,你先從自身的現行煩惱做起,來解決,這樣比較好一些,那麼在別人煩惱的時候,這前四門你也可以運用出來。
我們對前四門的認知,回去還要看看《往生論》,即《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其文字很短的,因爲今年沒有依著這個書來講,我們要是願意去看了,那真是很好。
第五門的不舍煩惱,我們可以這樣去觀察觀察。在此處的觀察可以舉例子,你可以找你自己的例子。不舍,恰恰是你的福報,前面的舍是很重要的,那是你轉身的地方,已經轉身了,你已經知道你心地的法界了,這個地方的不舍就是的福德。所有的業報煩惱都是我們的福德,覺悟的福德,覺悟的機會,都是現行的覺悟的機會,這機會來了,可以用你前四門的功德回向給它。因爲這個造作的東西我們很容易看得出來,不管哪個方面一定是你習氣的造作、習慣的造作,或者習慣的固執,若是受他人的沖擊,環境的沖擊,若是自己心地不如理的成分生起來了,它就會有這個煩惱。學佛不解決現行煩惱實在是沒啥意思,那這個法也沒啥意義了。
我們用十五分鍾來就這個問題談一談,大家可以說一說,你好比說我就不理解也可以說一說,理解也可以說一說,死角也可以說一說。
問:師父,那個等觀,是不是比如我煩惱了,我念佛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煩惱,看得清清楚楚的,然後我繼續念佛,在念佛中調整自己的心態,調整過後,知道這個煩惱,也不被它牽扯進去,這樣叫等觀?
慈師答:
嗯,對,不排斥它是第一個,不舍嘛,然後去觀察它,你要是順性觀察,直接就就解決了,順佛願觀察也就解決了,那有的人這個地方做不起來咋辦?我們就可以觀察這個煩惱生起的因緣。還有個名詞叫等持,我們這個平等的心理是很簡單的,它不存在著取舍,此處的“不舍”實際說也就是不取舍。不取舍,他就會觀察。你看一般我們有病、有難緣、有煩惱就急急地想解決它,想逃避它,想把它給處理掉,此處就不允許了,因爲它就是福德。爲什麼說是福德呢?它是你覺悟的機會,你不能舍了。
前四門的訓練主要是舍,舍衆生雜緣,歸入彌陀的智海願海,歸入他的二種清淨,純熟之後我們再回觀這個娑婆世界的一切,反而都是我們的福德因緣了,因爲你在這一切雜緣中已經知道它本不可得,它的無染性,或者是你已經有正念智慧觀察的善巧了,那麼觀這個煩惱是極方便的。要是前四門熏修過是很方便的,若是依觀察門來看煩惱,很容易知道它的生滅,很容易。
關鍵是你要有個煩惱的例子就比較好講一些,我們的煩惱太多了,好比說你有一個現行的例子,我們就好來解決它。
提問者:我可以舉個例子,我這個人對別人不記仇,也沒什麼嗔恨心,這幾年的狀態就是一件事情發生了,當時會煩惱,也會沖擊人,但一般說過以後就不會再記著了,這次回來我對事情就更淡一些,好象我也沒有惱別人,但是有人對我就莫名地有很大的煩惱,我有點不理解。我說我就不理吧,但天天就面對面地看見這樣的事。
慈師答:
《安居第七十叁日(叁):不舍一切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