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七十三日(三):不舍一切烦恼

  

安居第七十三日(三):不舍一切烦恼

  

我们还来说第五门。前面把“不舍一切苦恼众生”的“不舍”做了一个提示,对这个“不舍”我们一定要认识它,它是真正的平等。

  

我们有前面舍九界的平等,回归一真的平等,那么现在的不舍就是平等。这个次序一颠倒,那这个不舍的平等就认识不清楚了。所以这个不舍也是无为,一切时处平等无为守护。我们都知道,我们所有的烦恼是造作出来的,就是不如理的造作,就是不合理的、不应该的作为。你说我不舍这个造作,不舍这分别,这是个平等守护,所以这个回施门称为回向门,依平等守护,无为守护,来随顺佛愿利益烦恼、众生。

  

这个烦恼跟众生不搅到一起比较好处理,为什么呢?搅在一起就很繁杂,要是单单说烦恼、造作,你很好看得见,即你很好认知清楚。所以不舍一切烦恼,我们很容易看住这个烦恼了,或者说我们在回向这样一个念佛的功德中或念佛的作为中,不舍烦恼。烦恼来了,你可以去不舍它,你去念佛。你不要往众生上去摊,就是你现前越是大的烦恼,你越容易盯住它,越容易解决。解决这样一个烦恼,不跟众生搅在一起,这个烦恼是谁呢?实际是我们自心烦恼。那你用回向,把你这个念佛的功德回向你现前的烦恼,实际就是不舍这个烦恼,让烦恼与你这个念佛的功德去契合。

  

你去实践实践,哪怕是一个两个三个烦恼的现前,你通过实践就知道这个平等的功德怎么会生起来。实际烦恼本身,其本性是不可得的,这个道理我们是理解的,但你不在你的现行烦恼中去处理,去作为,你就认为没有用。你用了,才能有用!你不用,怎么有用呢?

  

怎么用呢?烦恼生起的时候,用念佛回向给它,不要把它搞复杂,不要扯到众生,不舍一切烦恼,我就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给这个烦恼。有的人说我身体有病了这是个烦恼,或者是固执了,或者跟人闹矛盾了,或者看不顺眼了,或者别人看我不顺眼了等等。我怎么不舍呢?你最好找一个你现前的比较突出的一个烦恼,你可以用一段时间去作为,你可以认知它,由此可以觉悟这种无为的平等性,以及阿弥陀佛的无碍力,也就是自性的无碍力。那么这不过是依佛愿来回向众生,不舍众生,我们都知道佛愿就是不舍众生而利益众生,你不舍它就可以利益它,所以这个地方的等观特别重要。因为我们学过观察门了,所以把念佛与烦恼等观,就很容易产生事实。这个事实是什么呢?——你用了才行,不用就不行,要去用,要去实践。

  

大部分人都会这样说,这个佛法的道理我太明白了,但是我不会用,我用不上,烦恼一来,身体障碍一来,用不上啊。因为实际是你没有用过,或者说我们没有去训练过。那现在烦恼一来,你就一个烦恼,等观它,我就象持佛号一样我等持着你!没有人说我有烦恼我抓着不丢的,但你这一次就开始抓着不丢,因为前面四门已经训练你你舍九界的方便了,你已经会舍了,那这一次你抓着不丢,这个烦恼你去等观它,就是不要去排斥它,也不要去随它跑,你就看着它,怎么看它呢?用念佛回向它。你做一分钟也行,半分钟也行,一念也行。

  

这个回向是十分有意义的,实际它是个作为的方式,你要是没有这个等观的能力,你就用念佛回向。你要有等观就很简单,烦恼跟念佛是一样的,这个“不舍”,即就是一样。我们要是在第五念门能看到世间之一切,出世间之一切,其质一切,那我们就得大方便了,就得这个所谓的等持方便。

  

在一个密乘的法本中,有这样说——若人修持中遇到极重之疾病、灾难、违缘等,当守护其如入四禅。就是疾病来了,灾难来了,违缘来了,要守住它,象像第四禅,不能舍弃。干什么呢?它是一个修法。

  

这个等观也是修法。要是前四门你很纯熟了,对此很容易听得懂;要是前四门不太成熟,说等观我们可能还是不好认识。等观是个什么名词呢?——平等的、无为的审观,不去造作的、不排斥、不取不舍的观察。你说这有难度吗?实际不难的。假设前四门我们认真去实践过,这一点都不难;假设没有去实践过,有点难度。要是智慧观察过的,这很简单的。智慧观察,正念观彼,这个“正念观”就是等持观,等持什么呢?通过二十九种观察来作等持,不过是把这二十九种的功德摊到一切时处了,那么这就是回向,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时处,包括烦恼。前四门这个基础还真是要熏修,不熏修到第五门就有制约了。

  

不舍,比较容易听得懂,但是不舍的作用是什么呢?——它要作用在一切烦恼、众生的这样一个次序上去。这一切比较泛一些,说烦恼大家一下就知道了。实际一切要求是最高的,不舍要求高,一切是要求最高的,那么烦恼是有针对性的。前四念门中说舍九界之杂缘,并弃九界,唯佛是念,是让我们步入一真,若一真的心地成熟了,那烦恼也是一真,这一切都是一真。所以这前四门,我们要是没有认知,可以反过去,去实践实践,或者拿出几分钟去实践它一遍都行,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去观察,去作愿、去称赞、去思维。

  

要是你还做不下去,那怎么办呢?那就可以把前四门分化出来作,好比说我因为对待烦恼了,我就念阿弥陀佛这个“无对光佛”来作这个不舍的回向;好比说别人让我不喜欢了,忧伤了,让我痛苦了,那就念“欢喜光阿弥陀佛”不舍这个烦恼,回向给它,一直让他跟这个欢喜同化。这就是返到前四门中,拿前四门的功德回向给第五门。

  

若还不行,你可以思维这个烦恼的来源,然后在前四门中找一个方法回向给它,这是完全可以的。第五门中有这样的次序要求,就是说假设我们对第五门中的不舍的修持做不到,我们可以用前四门中的念佛功德,不管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的功德,回向给现行烦恼,若自若他之现行烦恼。我们往往认为这个“不舍一切众生”可能讲的是其他有情,你先从自身的现行烦恼做起,来解决,这样比较好一些,那么在别人烦恼的时候,这前四门你也可以运用出来。

  

我们对前四门的认知,回去还要看看《往生论》,即《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其文字很短的,因为今年没有依着这个书来讲,我们要是愿意去看了,那真是很好。

  

第五门的不舍烦恼,我们可以这样去观察观察。在此处的观察可以举例子,你可以找你自己的例子。不舍,恰恰是你的福报,前面的舍是很重要的,那是你转身的地方,已经转身了,你已经知道你心地的法界了,这个地方的不舍就是的福德。所有的业报烦恼都是我们的福德,觉悟的福德,觉悟的机会,都是现行的觉悟的机会,这机会来了,可以用你前四门的功德回向给它。因为这个造作的东西我们很容易看得出来,不管哪个方面一定是你习气的造作、习惯的造作,或者习惯的固执,若是受他人的冲击,环境的冲击,若是自己心地不如理的成分生起来了,它就会有这个烦恼。学佛不解决现行烦恼实在是没啥意思,那这个法也没啥意义了。

  

我们用十五分钟来就这个问题谈一谈,大家可以说一说,你好比说我就不理解也可以说一说,理解也可以说一说,死角也可以说一说。

  

问:师父,那个等观,是不是比如我烦恼了,我念佛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烦恼,看得清清楚楚的,然后我继续念佛,在念佛中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过后,知道这个烦恼,也不被它牵扯进去,这样叫等观?

  

慈师答:

  

嗯,对,不排斥它是第一个,不舍嘛,然后去观察它,你要是顺性观察,直接就就解决了,顺佛愿观察也就解决了,那有的人这个地方做不起来咋办?我们就可以观察这个烦恼生起的因缘。还有个名词叫等持,我们这个平等的心理是很简单的,它不存在着取舍,此处的“不舍”实际说也就是不取舍。不取舍,他就会观察。你看一般我们有病、有难缘、有烦恼就急急地想解决它,想逃避它,想把它给处理掉,此处就不允许了,因为它就是福德。为什么说是福德呢?它是你觉悟的机会,你不能舍了。

  

前四门的训练主要是舍,舍众生杂缘,归入弥陀的智海愿海,归入他的二种清净,纯熟之后我们再回观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反而都是我们的福德因缘了,因为你在这一切杂缘中已经知道它本不可得,它的无染性,或者是你已经有正念智慧观察的善巧了,那么观这个烦恼是极方便的。要是前四门熏修过是很方便的,若是依观察门来看烦恼,很容易知道它的生灭,很容易。

  

关键是你要有个烦恼的例子就比较好讲一些,我们的烦恼太多了,好比说你有一个现行的例子,我们就好来解决它。

  

提问者:我可以举个例子,我这个人对别人不记仇,也没什么嗔恨心,这几年的状态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了,当时会烦恼,也会冲击人,但一般说过以后就不会再记着了,这次回来我对事情就更淡一些,好象我也没有恼别人,但是有人对我就莫名地有很大的烦恼,我有点不理解。我说我就不理吧,但天天就面对面地看见这样的事。

  

慈师答:

  

《安居第七十三日(三):不舍一切烦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