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八日(叁):怎麼棄舍九界?▪P2

  ..續本文上一頁裏面有一個就不得了了。要不然我們現在全國到處找兒女的,這幾十萬個家庭咋辦呢?對不對?

  

我們放舍那一刻,實際是圓成了。很多人不了解這個東西,他會假設出來很多,認爲家裏人會淚漣漣的可能會活不下去了,實際還真不是,尤其是很多有家庭的,真是有的人巴不得你早點出家,很多人是有這樣的心理,但是沒法說出來。也有比較直接的家庭,說你還不趕快出家?在家混啥呢?對不對?

  

實際我們假出家這個說法,來做舍棄九界的一個比喻。我們真正地舍棄了九界的糾纏,即娑婆世界的糾纏,我們念一句佛,實際就已經把娑婆世界所有的因緣圓成了!我們在彌陀圓成的無礙光中、功德海的回向中,我們已經安樂了,已經沒有問題了,不需要任何的彌補,因爲那是萬德與具足、真實究竟。但是我們沒有這樣細微地去分析觀察的時候,往往就會産生一些障礙。

  

那我們就拿出來20分鍾來討論討論這個舍棄的問題。因爲這是我們大家的課題呀!就這個舍棄有什麼障礙?說娑婆世界也好,九界也好,舍棄我們過去感情的業力、一時的糾纏也好,你有什麼障礙?

  

因爲這個地方我感覺跟大家都有關系呀!許多人許多人就是到這個地方卡殼了。我們再說到一個關鍵問題上——我們每一個當下假設就是一個臨終,每一個當下我們該怎麼抉擇呢?我們是怎麼選擇呢?我們真知道舍棄就是圓成,那就太好了!我們每一個當下都能處理幹淨,那以後都是幹幹淨淨的。大家可以談一談,要是已經被打掃幹淨了,那就太好了。

  

  

問:師父,你說去了極樂世界再來處理未了情、未了緣,不是說一去極樂世界就是很多個劫過去了嗎?

  

師父:

  

好,我聽懂你說的什麼了。這是個顧慮呀,我們凡夫所謂的貪嗔癡慢疑,這個“疑”就是凡夫的一個命根子,這個沒有問題,很好解決。

  

我們依據經典來講——極樂世界一日,娑婆世界一劫。這個地方就存在一個問題說——我們這裏面的未了情、未了緣,未了業,這一劫過去了,成啥樣子了?擔心來了。因爲疑惑、疑慮,他就會擔心,擔心什麼呢?未知。就是一劫以後是什麼樣子?誰能講講一劫以後你自己的親人什麼樣子?有的人未知,他就會往斷滅上靠。有的人未知,他就會迷惑,就會疑惑,就會擔心,不知道怎麼辦了?不知道會怎麼樣?

  

我告訴你,你所有的未了情,在未來劫中,千變萬化,其種子不滅,就是說他跟你的情緣種子不滅,業緣亦複如是。未了緣也可能不是情緣,是其他的業緣,也如是,種子不會滅的。不要說一劫,多劫都不會變。並不是說我們到極樂世界一劫返回娑婆世界了,情緣、業緣種子變了,沒有。再變化種子不會變,只是說你一看,哎呀,不是我想象的樣子了。你只能這麼說,但是種子還在,種子不滅,除非他也往生了,對不對?他也往生了,你也往生了,你們握手相見了,未了情見面了。

  

  

問:師父,俗話說一人成道九族升天,那什麼時候升天?

  

師父:

  

對,這是法界觀的問題了。有些人在産生幻覺的時候,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好比餓鬼呀、種種中陰啊,在意識法界中會充滿的,象人放蒙山念召請真言的過程中,他就會感覺充塞的無量無邊的,但有的人過來了,念一個淨法界真言,一擊掌,瞬間就會消失完了。爲什麼?其實在意識法界中,那個召請的人還在無量無邊,這個人已經清淨了。這是同時的,他們的法界各有所觀,也是各有所系。

  

一人得道九族升天,這個話背後有一個特定的東西,就是說你成道了,你的親人、你的有緣人必然是你的最早受益者。這個是必然的,因爲什麼?你不想他們,他們還想你的。哪怕一想,哪怕一念,他的聖功德就會回向給對方,令對方安住在不可思議的功德中。

  

象目犍連尊者去解救自己餓鬼道的母親,實際他一得道,第一個想到的是生養自己的母親。爲什麼呢?他知道生養之恩難報,何以故呢?他證道了。證道者先報的一般是師長恩與父母恩。師長恩,師長根本不需要你報,佛比他厲害的多了,所以他第一個想到的是父母的養育恩,這個很直接。

  

你證道了,你第一個觀察的是養育你的親人、輔助你的親人,這是十分正常的。世間尚能見的到,好比說一個家族中出現一個官員,出現一個成就者,出現一個財富擁有者,他們的家族人都會得到加持,得到給予,但也有人說我不管這個家族,我管這個國家、社會,也有這樣的人對吧?但他們是平等心成就者,他們利益社會的內容一樣最終會給家族帶來利益。佛教的這些成就者還不象財富權利的擁有者,他們擁有的是平等心與威德心、智慧心、慈悲心。這個沒有問題,不是問題。

  

  

問:師父,九界有很多細微的東西,有的時候可能自己都不意識到自己在牽挂著九界的東西,那這種舍怎麼能夠成熟?

  

師父:

  

實際我們人類說九界是個大話,是個大話題。但這個大話題會引起我們的關注——說我們舍九界,啥是九界呢?你就會思考它的。要是不提這個大話題,我們往往不知道什麼是念佛呢?以前講過所謂的唯佛是念,也講過正修行,這個正修行就是唯佛是念。那唯佛是念跟舍棄九界有什麼關系呢?怎麼來唯佛是念呢?誰能告訴我?我們怎麼唯佛是念?怎麼做呢?實際背後的潛臺詞就是放舍九界。

  

這個唯佛是念,本身就是放舍九界。你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唯佛是念嗎?所以在講課的第一天爲給大家談這個“一念法”——願諸佛菩薩證知我,我所認知的自業他業共業,若是現在,若是過去,若是未來,一時回供于阿彌陀佛,或者說一時舍棄,或者說把自己身心融化于阿彌陀佛的智願海中。

  

幹什麼呢?——使自己無所執著。這實際是唯佛力是念,唯佛智海是念,把自己過去現在未來能記憶的,他人的,共有的,回入到彌陀願海中,這不過是一個意念的引導,我們稱爲“正念引導”罷了,這是一個引導詞。這個引導到底會起多少作用呢?我不知道,但是你慢慢做的時候,你就知道什麼是放棄九界了。

  

這個九界,可以說過去現在未來,可以說自業他業共業,就是我們所能涉足到的,我們暫且先這麼來對比一下,因爲這是我們可以思維的。也有不可思維的東西,好比說順性故放舍九界,你可思議嗎?這個我們思維不動,沒法思維。那我們說放棄過現未來的自業他業共業,都供養于彌陀,融在彌陀的誓願海中,這種方法是唯佛是念的一個正修的提示與引導。這個正念引導起一個什麼作用呢?——讓我們在不思議境界中安住。因爲這個思議境界,即我們對過去現在未來自業他業共業的一種執著,我們在念阿彌陀佛之前把這種執著供養給彌陀了,讓它消融在彌陀願海中,雖然是引導意識,是作意所成,但這畢竟是我們可以實踐、可以作爲的一個角度。所以我們要先從一個可以作爲的角度去作爲,再來順性也好,順佛願也好,我們就有方便了。

  

順佛願有方便,順性也有方便。但是你若在自己現行意識可以引導的作爲中不去作爲,直接跨越這個東西,去在所謂的隨順佛願、隨順法性中舍棄九界,怕你有一種什麼呢?——業習的反撲,即自他共過現未來業的回憶的反撲,你認知不了這是個習慣,你認識不清楚。那你認識清晰了——過現未來,自他共業這都是業習,是不可靠的,是無常的,是九界所攝。這個九界所攝,即說它是九界的內容。那這樣我們就有可思可觀的角度了,這時候再來看——隨順佛願放舍九界,放舍九界即是圓成九界;隨順佛願圓成九界,原來圓成就是放舍。這樣我們就方便了,隨順佛願圓成九界,同時隨順佛願放舍九界。隨順佛願圓成九界,也是普利九界,平等回施九界,原來就是放舍九界。

  

這樣我們看就簡單了,原來彌陀平等回施九界就是我們放舍九界的方便。他已經把九界圓滿了,你不放棄還有啥用呢?你的作爲還有啥意義呢?從情識上、意識上,我們有一個契入點,這樣我們觀察就有味道,或者說就有受用,就有一種感知,就有一種世俗的情感的允許。

  

世俗情感的允許特別的重要!很多人學佛,他認爲這個世俗的東西太不高尚了,這就完了,就泛空了,就開始墮入一個莫名的修行中,修來修去總是沒有感應,修來修去總是沒有味道,修來修去總是沒有利益現前。爲什麼呢?他小看世俗,但又沈浸在世俗之中,卑視世俗,又離不開世俗。那麼我們就用世俗的眼光來看——過現未來、自他共業,九界所攝,我供養給彌陀,這個供養彌陀就是唯佛是念,就是我們放棄九界的一個主動的作意。雖然是大話題,我有下手的方便了。一定不要小看世俗的情感、作爲、意識,小看他,那我們就會丟棄了我們的命根子。你要讓你的命根子起作用的,把命根子紮在彌陀的土壤上,跟你紮在業力煩惱土壤上是一樣的,但你可以主動地把它紮在彌陀的土壤上。我們把過現未來自他共業供養給阿彌陀佛,那就是把自己的命根子紮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智海這個土壤中了。

  

這樣我們再來看唯佛是念,你感覺到——哦,我能做得到。兩念我做不來,我做一念,早晨起來我就做這一念試一試。在作意中一念唯佛是念的正修行,我還是能做的到的,第二念就開始打妄想了,開始疑慮了,不管它。通過這樣一個機會,我們再來看——哦,隨順佛願舍棄九界,原來隨順佛願就是佛平等回施,利益九界衆生。那我們隨順佛願呢?也利益九界衆生。而利益九界衆生,就是放舍九界,放舍九界的糾纏,放棄九界的迷失,放棄九界的差異的尋覓,它得到了平等的回施,得到了圓滿的回施,如是圓滿于九界,圓滿于九界的差別,令我們的心智如實地安住于究竟了義之心智,就是順性放舍。要不然你要一下子跨越到順性放舍,你腦袋瓜子馬上就走到一個死角去了,說順性是個啥概念?是個啥作爲?是個啥理念?是個啥內容呢?你就找不到了,那就開始迷失。

  

從這個角度我們有方法了,我們把過現未來自他共業,一時融入彌陀智願海中——南無阿彌陀佛。原來這樣是我能涉足的九界我先供養了,我所能理解的九界我先供養了,哪怕是名言九界,我也不管它,先做一次。那我潛意識接受了、我的作爲意識接受了,那再來看順性,就沒有對抗了。你的潛意識不接受,你的作意不接受,籠統地順性去,你不幹,你的潛意識就會拒絕,要你的潛意識裏隨順佛,它更不幹了。因爲在你的作意中,你一次一次地實踐,造成的事實的意樂,你再來說隨順佛願——哦,隨順佛願原來是自己的作爲,原來是本來具足的佛性的妙用,原來佛性已經把九界給圓滿了。九界不過是佛性不圓滿的一個假狀,一個變異的狀態,一個複雜的狀態,一個各自區分的狀態,十法界中九界秉然,不過是各自執著所造成的,各自的妄想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妄想境界、妄想世界,這種妄想境界、妄想世界造成九界的名字與業、業相續等等。

  

好了,這樣就有一個接口了。若沒有這個接口呢?很多人修行說,這沒味道,這沒意思,這太高尚了,這跟我沒關系,道理上我懂……。我告訴你,道理懂,就是作用。它起作用就是你懂道理了,它不起作用就是你不懂道理!你沒有道理!很多人說這個理我懂了,就是不起作用。這是不懂道理,強說的道理。起作用了就是道理,道理就是起作用。這個地方不能混淆。

  

那我們放舍九界,怎麼來放舍呢?先從過去現在未來、自業他業共業,我們來供養阿彌陀佛,隨順入彌陀願海,在這個地方哪怕就是一念作意,哪怕就是一念的作用力,你熏習得久了,你慢慢就上道了,你就會隨順法性了,你就會隨順佛願了。爲什麼呢?原來跟你的心智契合了。我們就不再玩自己業力的遊戲、習慣的遊戲了,不再玩迷失的這種染著的兒戲了,這個幼稚的兒戲、苦難的兒戲、迷失的兒戲,我們感到太幼稚了,如此愚業行爲爲智者所呵,爲智者所摒棄。那你該有什麼作爲呢?我們大概地會簡單地取舍了。

  

菩薩,這個作爲我們一旦認識了,你再回頭去讀前四門的身業口業意業智業、禮拜贊歎作願觀察,你就會知道怎麼入功德?——哦,唯佛是念,隨順法性,隨順佛願,入佛智海,舍九界圓成九界,即是入功德。那我們就很方便了。學這七十多天就功不唐捐了,起碼說不浪費我們這麼寶貴的生命,我們值得了。

  

遇法得喜,遇法除塵垢,遇法除愚癡,遇法令心清淨,那都是不可思議的福德因緣,那我們值得了。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四2011年7月24日

  

《安居第六十八日(叁):怎麼棄舍九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