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面有一个就不得了了。要不然我们现在全国到处找儿女的,这几十万个家庭咋办呢?对不对?
我们放舍那一刻,实际是圆成了。很多人不了解这个东西,他会假设出来很多,认为家里人会泪涟涟的可能会活不下去了,实际还真不是,尤其是很多有家庭的,真是有的人巴不得你早点出家,很多人是有这样的心理,但是没法说出来。也有比较直接的家庭,说你还不赶快出家?在家混啥呢?对不对?
实际我们假出家这个说法,来做舍弃九界的一个比喻。我们真正地舍弃了九界的纠缠,即娑婆世界的纠缠,我们念一句佛,实际就已经把娑婆世界所有的因缘圆成了!我们在弥陀圆成的无碍光中、功德海的回向中,我们已经安乐了,已经没有问题了,不需要任何的弥补,因为那是万德与具足、真实究竟。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细微地去分析观察的时候,往往就会产生一些障碍。
那我们就拿出来20分钟来讨论讨论这个舍弃的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大家的课题呀!就这个舍弃有什么障碍?说娑婆世界也好,九界也好,舍弃我们过去感情的业力、一时的纠缠也好,你有什么障碍?
因为这个地方我感觉跟大家都有关系呀!许多人许多人就是到这个地方卡壳了。我们再说到一个关键问题上——我们每一个当下假设就是一个临终,每一个当下我们该怎么抉择呢?我们是怎么选择呢?我们真知道舍弃就是圆成,那就太好了!我们每一个当下都能处理干净,那以后都是干干净净的。大家可以谈一谈,要是已经被打扫干净了,那就太好了。
问:师父,你说去了极乐世界再来处理未了情、未了缘,不是说一去极乐世界就是很多个劫过去了吗?
师父:
好,我听懂你说的什么了。这是个顾虑呀,我们凡夫所谓的贪嗔痴慢疑,这个“疑”就是凡夫的一个命根子,这个没有问题,很好解决。
我们依据经典来讲——极乐世界一日,娑婆世界一劫。这个地方就存在一个问题说——我们这里面的未了情、未了缘,未了业,这一劫过去了,成啥样子了?担心来了。因为疑惑、疑虑,他就会担心,担心什么呢?未知。就是一劫以后是什么样子?谁能讲讲一劫以后你自己的亲人什么样子?有的人未知,他就会往断灭上靠。有的人未知,他就会迷惑,就会疑惑,就会担心,不知道怎么办了?不知道会怎么样?
我告诉你,你所有的未了情,在未来劫中,千变万化,其种子不灭,就是说他跟你的情缘种子不灭,业缘亦复如是。未了缘也可能不是情缘,是其他的业缘,也如是,种子不会灭的。不要说一劫,多劫都不会变。并不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一劫返回娑婆世界了,情缘、业缘种子变了,没有。再变化种子不会变,只是说你一看,哎呀,不是我想象的样子了。你只能这么说,但是种子还在,种子不灭,除非他也往生了,对不对?他也往生了,你也往生了,你们握手相见了,未了情见面了。
问:师父,俗话说一人成道九族升天,那什么时候升天?
师父:
对,这是法界观的问题了。有些人在产生幻觉的时候,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好比饿鬼呀、种种中阴啊,在意识法界中会充满的,象人放蒙山念召请真言的过程中,他就会感觉充塞的无量无边的,但有的人过来了,念一个净法界真言,一击掌,瞬间就会消失完了。为什么?其实在意识法界中,那个召请的人还在无量无边,这个人已经清净了。这是同时的,他们的法界各有所观,也是各有所系。
一人得道九族升天,这个话背后有一个特定的东西,就是说你成道了,你的亲人、你的有缘人必然是你的最早受益者。这个是必然的,因为什么?你不想他们,他们还想你的。哪怕一想,哪怕一念,他的圣功德就会回向给对方,令对方安住在不可思议的功德中。
象目犍连尊者去解救自己饿鬼道的母亲,实际他一得道,第一个想到的是生养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呢?他知道生养之恩难报,何以故呢?他证道了。证道者先报的一般是师长恩与父母恩。师长恩,师长根本不需要你报,佛比他厉害的多了,所以他第一个想到的是父母的养育恩,这个很直接。
你证道了,你第一个观察的是养育你的亲人、辅助你的亲人,这是十分正常的。世间尚能见的到,好比说一个家族中出现一个官员,出现一个成就者,出现一个财富拥有者,他们的家族人都会得到加持,得到给予,但也有人说我不管这个家族,我管这个国家、社会,也有这样的人对吧?但他们是平等心成就者,他们利益社会的内容一样最终会给家族带来利益。佛教的这些成就者还不象财富权利的拥有者,他们拥有的是平等心与威德心、智慧心、慈悲心。这个没有问题,不是问题。
问:师父,九界有很多细微的东西,有的时候可能自己都不意识到自己在牵挂着九界的东西,那这种舍怎么能够成熟?
师父:
实际我们人类说九界是个大话,是个大话题。但这个大话题会引起我们的关注——说我们舍九界,啥是九界呢?你就会思考它的。要是不提这个大话题,我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是念佛呢?以前讲过所谓的唯佛是念,也讲过正修行,这个正修行就是唯佛是念。那唯佛是念跟舍弃九界有什么关系呢?怎么来唯佛是念呢?谁能告诉我?我们怎么唯佛是念?怎么做呢?实际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放舍九界。
这个唯佛是念,本身就是放舍九界。你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就是唯佛是念吗?所以在讲课的第一天为给大家谈这个“一念法”——愿诸佛菩萨证知我,我所认知的自业他业共业,若是现在,若是过去,若是未来,一时回供于阿弥陀佛,或者说一时舍弃,或者说把自己身心融化于阿弥陀佛的智愿海中。
干什么呢?——使自己无所执著。这实际是唯佛力是念,唯佛智海是念,把自己过去现在未来能记忆的,他人的,共有的,回入到弥陀愿海中,这不过是一个意念的引导,我们称为“正念引导”罢了,这是一个引导词。这个引导到底会起多少作用呢?我不知道,但是你慢慢做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放弃九界了。
这个九界,可以说过去现在未来,可以说自业他业共业,就是我们所能涉足到的,我们暂且先这么来对比一下,因为这是我们可以思维的。也有不可思维的东西,好比说顺性故放舍九界,你可思议吗?这个我们思维不动,没法思维。那我们说放弃过现未来的自业他业共业,都供养于弥陀,融在弥陀的誓愿海中,这种方法是唯佛是念的一个正修的提示与引导。这个正念引导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在不思议境界中安住。因为这个思议境界,即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自业他业共业的一种执著,我们在念阿弥陀佛之前把这种执著供养给弥陀了,让它消融在弥陀愿海中,虽然是引导意识,是作意所成,但这毕竟是我们可以实践、可以作为的一个角度。所以我们要先从一个可以作为的角度去作为,再来顺性也好,顺佛愿也好,我们就有方便了。
顺佛愿有方便,顺性也有方便。但是你若在自己现行意识可以引导的作为中不去作为,直接跨越这个东西,去在所谓的随顺佛愿、随顺法性中舍弃九界,怕你有一种什么呢?——业习的反扑,即自他共过现未来业的回忆的反扑,你认知不了这是个习惯,你认识不清楚。那你认识清晰了——过现未来,自他共业这都是业习,是不可靠的,是无常的,是九界所摄。这个九界所摄,即说它是九界的内容。那这样我们就有可思可观的角度了,这时候再来看——随顺佛愿放舍九界,放舍九界即是圆成九界;随顺佛愿圆成九界,原来圆成就是放舍。这样我们就方便了,随顺佛愿圆成九界,同时随顺佛愿放舍九界。随顺佛愿圆成九界,也是普利九界,平等回施九界,原来就是放舍九界。
这样我们看就简单了,原来弥陀平等回施九界就是我们放舍九界的方便。他已经把九界圆满了,你不放弃还有啥用呢?你的作为还有啥意义呢?从情识上、意识上,我们有一个契入点,这样我们观察就有味道,或者说就有受用,就有一种感知,就有一种世俗的情感的允许。
世俗情感的允许特别的重要!很多人学佛,他认为这个世俗的东西太不高尚了,这就完了,就泛空了,就开始堕入一个莫名的修行中,修来修去总是没有感应,修来修去总是没有味道,修来修去总是没有利益现前。为什么呢?他小看世俗,但又沉浸在世俗之中,卑视世俗,又离不开世俗。那么我们就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过现未来、自他共业,九界所摄,我供养给弥陀,这个供养弥陀就是唯佛是念,就是我们放弃九界的一个主动的作意。虽然是大话题,我有下手的方便了。一定不要小看世俗的情感、作为、意识,小看他,那我们就会丢弃了我们的命根子。你要让你的命根子起作用的,把命根子扎在弥陀的土壤上,跟你扎在业力烦恼土壤上是一样的,但你可以主动地把它扎在弥陀的土壤上。我们把过现未来自他共业供养给阿弥陀佛,那就是把自己的命根子扎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智海这个土壤中了。
这样我们再来看唯佛是念,你感觉到——哦,我能做得到。两念我做不来,我做一念,早晨起来我就做这一念试一试。在作意中一念唯佛是念的正修行,我还是能做的到的,第二念就开始打妄想了,开始疑虑了,不管它。通过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再来看——哦,随顺佛愿舍弃九界,原来随顺佛愿就是佛平等回施,利益九界众生。那我们随顺佛愿呢?也利益九界众生。而利益九界众生,就是放舍九界,放舍九界的纠缠,放弃九界的迷失,放弃九界的差异的寻觅,它得到了平等的回施,得到了圆满的回施,如是圆满于九界,圆满于九界的差别,令我们的心智如实地安住于究竟了义之心智,就是顺性放舍。要不然你要一下子跨越到顺性放舍,你脑袋瓜子马上就走到一个死角去了,说顺性是个啥概念?是个啥作为?是个啥理念?是个啥内容呢?你就找不到了,那就开始迷失。
从这个角度我们有方法了,我们把过现未来自他共业,一时融入弥陀智愿海中——南无阿弥陀佛。原来这样是我能涉足的九界我先供养了,我所能理解的九界我先供养了,哪怕是名言九界,我也不管它,先做一次。那我潜意识接受了、我的作为意识接受了,那再来看顺性,就没有对抗了。你的潜意识不接受,你的作意不接受,笼统地顺性去,你不干,你的潜意识就会拒绝,要你的潜意识里随顺佛,它更不干了。因为在你的作意中,你一次一次地实践,造成的事实的意乐,你再来说随顺佛愿——哦,随顺佛愿原来是自己的作为,原来是本来具足的佛性的妙用,原来佛性已经把九界给圆满了。九界不过是佛性不圆满的一个假状,一个变异的状态,一个复杂的状态,一个各自区分的状态,十法界中九界秉然,不过是各自执著所造成的,各自的妄想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妄想境界、妄想世界,这种妄想境界、妄想世界造成九界的名字与业、业相续等等。
好了,这样就有一个接口了。若没有这个接口呢?很多人修行说,这没味道,这没意思,这太高尚了,这跟我没关系,道理上我懂……。我告诉你,道理懂,就是作用。它起作用就是你懂道理了,它不起作用就是你不懂道理!你没有道理!很多人说这个理我懂了,就是不起作用。这是不懂道理,强说的道理。起作用了就是道理,道理就是起作用。这个地方不能混淆。
那我们放舍九界,怎么来放舍呢?先从过去现在未来、自业他业共业,我们来供养阿弥陀佛,随顺入弥陀愿海,在这个地方哪怕就是一念作意,哪怕就是一念的作用力,你熏习得久了,你慢慢就上道了,你就会随顺法性了,你就会随顺佛愿了。为什么呢?原来跟你的心智契合了。我们就不再玩自己业力的游戏、习惯的游戏了,不再玩迷失的这种染著的儿戏了,这个幼稚的儿戏、苦难的儿戏、迷失的儿戏,我们感到太幼稚了,如此愚业行为为智者所呵,为智者所摒弃。那你该有什么作为呢?我们大概地会简单地取舍了。
菩萨,这个作为我们一旦认识了,你再回头去读前四门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你就会知道怎么入功德?——哦,唯佛是念,随顺法性,随顺佛愿,入佛智海,舍九界圆成九界,即是入功德。那我们就很方便了。学这七十多天就功不唐捐了,起码说不浪费我们这么宝贵的生命,我们值得了。
遇法得喜,遇法除尘垢,遇法除愚痴,遇法令心清净,那都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那我们值得了。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四2011年7月24日
《安居第六十八日(三):怎么弃舍九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