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間點滴的刹那散壞的福德因緣,或者說欲樂,或者說五欲等等習氣,他丟棄這種廣大究竟的成就,這真是愚不可及。
反複地給大家提示這個角度——舍九界是念佛的一個方便,是讓我們的身心世界來接受這個無上菩提心,或者說接受這個究竟的作法,舍九界爲方便。你說我不知道九界是什麼內容呢?這個不要緊。就是看自己是念佛還是非念佛,非念佛非憶佛那就是九界的東西。這樣作爲一個簡單的評判,就是一個分水嶺。我們不搞那麼複雜了,九界的東西太複雜太複雜了,我們分析不出來,我不念佛憶佛那我就在做九界的事,那我就沒有舍棄九界的事,我就要警覺自己。你這樣做一段時間你看一看你的身心世界有沒有什麼變化?比以前那個斤斤計較、悲悲戚戚的心理要大方的多,但是我們要去實踐。
不實踐,那我們還會在自己的生命中津津樂道很多小聰明、很多小的作爲、很多自以爲是的東西,但你不知道你丟失了多少無窮無盡的福慧!就在我們每個當念中就丟棄了,無窮無盡的自在、方便力都在丟棄。你後悔那就不是那個事情。不需要後悔,我們可能是哪一刻中覺悟這個念佛是能滿足一切衆生的願樂的,那麼我們自己的未了緣、未了情、未了事,你也可以在不退轉的教法的加持下成就下倒駕慈航,你可以完成你這些未了緣、未了情、未了事。爲什麼這麼說呢?這是佛所許可的。
但往生這個主題,雖然我們反複提,但往生的主題在你心目中究竟占了一個什麼位置呢?是不是一個主題的位置呢?我感覺我們每一個念佛人還真需要去下大功夫!還要真正認真地去審視它,這個地方是刻不容緩的一個東西,需要認真又認真,其他人不能替代。
所以這個主題啊,生命的主題我們不解決,就是根本的問題不解決,那雜緣上的問題必然把我們生命給覆蓋了。所以很多人在雜亂無章地生活著,很雜亂的思緒,很雜亂的作爲。因爲這種雜亂的作爲與思緒代替了他的根本與主題。好比說這個主體,就是安心于極樂,或者說安心西方,或者說我們的根本上在往生這個大利上得到所謂的不退,那你這些雜亂的作爲很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就說你再作爲這些事情就很容易得自在力。我們這個所謂的雜亂就是未了的東西,未了的東西真是很多,每個人都是很多,所謂的未了緣,不管是情、是業,或者說是什麼其他的一些殘留的雜設的東西,未了緣是很多的。很多人對往生的向往不及,就是未了緣太多了,但這都是一些雜亂的作爲,它不是主題性的,是很多交雜在一起的東西。我們對這個主題的東西——安心與不退的法位,或者說一種果,我們有親證了,或者說我們有一個事實力了、有一個抉擇了,再來看這些雜緣,真都是小小的,就象擁有億萬財産去解決十塊錢的事情一樣的簡潔了。但是平時你是個貧瘠的人,吃了上頓沒有下頓,你想解決一個大事,你是不願意的。你在雜亂地爲衣食奔波著,讓你去擁有一個極大的安穩、巨大的財富,你不敢想象。
淨土的教法使我們有巨大的安樂與不退的安住,再來面對這些雜緣,再來了這些未了情。所以主次要分明,未了緣畢竟是次一位的東西,或者說是枝葉問題,安樂與不退畢竟是一個根本、主幹的一個事情。這個根若是爛了,我們還在枝葉上去糾纏不清,那不知道是不是愚癡?大家自己可以去觀察。現在就是大部分的有情就糾纏在這些枝葉的需要上了,或者說這些枝葉的一些未了的事業、雜情、業緣上了,這些糾纏浪費了生命的主題,就是安心、安樂——福慧的根本與源頭。不管是福是慧,其源頭一定是來自于安穩、安住的這種事實,但是有的很多人他不去尋求這個,不在這個根源上去解決問題,而在這個枝葉上去挑來挑去,在雜亂的作爲中去混淆自己的心智,造成心靈的混亂、心靈的迷失。這些迷失者很可憐,但是他又不願意警覺。所以念佛這個方法是很大的一個參照,很容易審視的。
這個主與次的東西要是我們不抉擇,念佛不會成爲事實。大部分人都在修行,都在作爲,但是說我真是意樂念佛,要是不把它徹底地處理的幹幹淨淨,認識的清清晰晰、徹徹底底的,沒有絲毫的疑慮了,那做一個念佛人還真不容易,因爲九界的枝葉會把你困住的,這個九界大著呐,太大了。我們看自己一天念幾聲佛,想多少雜緣,就知道九界有多大?念佛有多大?念佛雖然可以普利九界,是九界福德之源頭,我們都知道,但是人不在源頭上去找,而在枝葉上去搞名堂,困惑自己、迷失自己的福德、迷失自己的作爲,這就是現在的所謂的凡愚有情。這個凡愚是誰呢?就是在枝葉上的得失與計較,而不去追求其源,不去從根源上、源頭上去解決問題,只在枝葉上迷失與徘徊、固執己見,那麼在這個安心的福慧上的源頭就散失掉了。
所以念佛是解決源頭問題,念九界必然就是枝葉。你這樣去對比,這樣去觀察,這個地方要不厭其煩地、深入地、細致地、反複地在自己的心靈中去認知它、去熏習它、去過濾它,這個觀察的智慧不怕我們觀察,不怕我們去思索對比,它就是對比觀察、觀察對比,但它是如法的,它有一個法則去觀察,不是混淆,不是製造矛盾。這一點希望大家自己對自己的法身慧命,從根源上去解決,那麼念佛我們都知道是一真法界之回歸,一真皆真,法界自在。那我們在枝葉上去輪轉作爲沒有問題的,多有迷失,反複地去對比,認知清晰了,我們好自抉擇。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二 2011年7月22日
《安居第六十六日(一):怎能用不究竟的心修持究竟的法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