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间点滴的刹那散坏的福德因缘,或者说欲乐,或者说五欲等等习气,他丢弃这种广大究竟的成就,这真是愚不可及。
反复地给大家提示这个角度——舍九界是念佛的一个方便,是让我们的身心世界来接受这个无上菩提心,或者说接受这个究竟的作法,舍九界为方便。你说我不知道九界是什么内容呢?这个不要紧。就是看自己是念佛还是非念佛,非念佛非忆佛那就是九界的东西。这样作为一个简单的评判,就是一个分水岭。我们不搞那么复杂了,九界的东西太复杂太复杂了,我们分析不出来,我不念佛忆佛那我就在做九界的事,那我就没有舍弃九界的事,我就要警觉自己。你这样做一段时间你看一看你的身心世界有没有什么变化?比以前那个斤斤计较、悲悲戚戚的心理要大方的多,但是我们要去实践。
不实践,那我们还会在自己的生命中津津乐道很多小聪明、很多小的作为、很多自以为是的东西,但你不知道你丢失了多少无穷无尽的福慧!就在我们每个当念中就丢弃了,无穷无尽的自在、方便力都在丢弃。你后悔那就不是那个事情。不需要后悔,我们可能是哪一刻中觉悟这个念佛是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乐的,那么我们自己的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事,你也可以在不退转的教法的加持下成就下倒驾慈航,你可以完成你这些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佛所许可的。
但往生这个主题,虽然我们反复提,但往生的主题在你心目中究竟占了一个什么位置呢?是不是一个主题的位置呢?我感觉我们每一个念佛人还真需要去下大功夫!还要真正认真地去审视它,这个地方是刻不容缓的一个东西,需要认真又认真,其他人不能替代。
所以这个主题啊,生命的主题我们不解决,就是根本的问题不解决,那杂缘上的问题必然把我们生命给覆盖了。所以很多人在杂乱无章地生活着,很杂乱的思绪,很杂乱的作为。因为这种杂乱的作为与思绪代替了他的根本与主题。好比说这个主体,就是安心于极乐,或者说安心西方,或者说我们的根本上在往生这个大利上得到所谓的不退,那你这些杂乱的作为很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就说你再作为这些事情就很容易得自在力。我们这个所谓的杂乱就是未了的东西,未了的东西真是很多,每个人都是很多,所谓的未了缘,不管是情、是业,或者说是什么其他的一些残留的杂设的东西,未了缘是很多的。很多人对往生的向往不及,就是未了缘太多了,但这都是一些杂乱的作为,它不是主题性的,是很多交杂在一起的东西。我们对这个主题的东西——安心与不退的法位,或者说一种果,我们有亲证了,或者说我们有一个事实力了、有一个抉择了,再来看这些杂缘,真都是小小的,就象拥有亿万财产去解决十块钱的事情一样的简洁了。但是平时你是个贫瘠的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你想解决一个大事,你是不愿意的。你在杂乱地为衣食奔波着,让你去拥有一个极大的安稳、巨大的财富,你不敢想象。
净土的教法使我们有巨大的安乐与不退的安住,再来面对这些杂缘,再来了这些未了情。所以主次要分明,未了缘毕竟是次一位的东西,或者说是枝叶问题,安乐与不退毕竟是一个根本、主干的一个事情。这个根若是烂了,我们还在枝叶上去纠缠不清,那不知道是不是愚痴?大家自己可以去观察。现在就是大部分的有情就纠缠在这些枝叶的需要上了,或者说这些枝叶的一些未了的事业、杂情、业缘上了,这些纠缠浪费了生命的主题,就是安心、安乐——福慧的根本与源头。不管是福是慧,其源头一定是来自于安稳、安住的这种事实,但是有的很多人他不去寻求这个,不在这个根源上去解决问题,而在这个枝叶上去挑来挑去,在杂乱的作为中去混淆自己的心智,造成心灵的混乱、心灵的迷失。这些迷失者很可怜,但是他又不愿意警觉。所以念佛这个方法是很大的一个参照,很容易审视的。
这个主与次的东西要是我们不抉择,念佛不会成为事实。大部分人都在修行,都在作为,但是说我真是意乐念佛,要是不把它彻底地处理的干干净净,认识的清清晰晰、彻彻底底的,没有丝毫的疑虑了,那做一个念佛人还真不容易,因为九界的枝叶会把你困住的,这个九界大着呐,太大了。我们看自己一天念几声佛,想多少杂缘,就知道九界有多大?念佛有多大?念佛虽然可以普利九界,是九界福德之源头,我们都知道,但是人不在源头上去找,而在枝叶上去搞名堂,困惑自己、迷失自己的福德、迷失自己的作为,这就是现在的所谓的凡愚有情。这个凡愚是谁呢?就是在枝叶上的得失与计较,而不去追求其源,不去从根源上、源头上去解决问题,只在枝叶上迷失与徘徊、固执己见,那么在这个安心的福慧上的源头就散失掉了。
所以念佛是解决源头问题,念九界必然就是枝叶。你这样去对比,这样去观察,这个地方要不厌其烦地、深入地、细致地、反复地在自己的心灵中去认知它、去熏习它、去过滤它,这个观察的智慧不怕我们观察,不怕我们去思索对比,它就是对比观察、观察对比,但它是如法的,它有一个法则去观察,不是混淆,不是制造矛盾。这一点希望大家自己对自己的法身慧命,从根源上去解决,那么念佛我们都知道是一真法界之回归,一真皆真,法界自在。那我们在枝叶上去轮转作为没有问题的,多有迷失,反复地去对比,认知清晰了,我们好自抉择。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二 2011年7月22日
《安居第六十六日(一):怎能用不究竟的心修持究竟的法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