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现在开始的,是从宋朝以来就开始衰败,基本上是直线性的衰落,不管它背后是什么历史渊源,一个东西只要有它的鼎盛时期,后面面临的一定会衰败,兴衰之相就是这个娑婆世界的一个正常的状态,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兴必有衰,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曲线的世界。
净土这个教法不动任何有情的本位,都可以在念佛、往生、成佛、舍离九界这样一个教法上实践,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所以此法难得就难得在这样一个地方,它十分的难得、十分难得。当然它也比较难于传播,要是没有很多的思想准备、做法认知,或者传承的回归,舍九界是十分不易提的一个话题。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很不容易提及,因为我们只是在九界中的人类这一个界中,其他界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舍九界呢?
人类在这九界,或者说在十法界中的徘徊能力十分强,徘徊是人类特定的一个极大的特征,在善恶天地之间徘徊,也等于在九法界中游离着。说九法界我们感觉到还多了,其实是在六道游离、轮回着。那为什么说舍九界呢,因为对三善道,三圣道假设我们有兴趣的话,我们投入于念佛则必然会受到遮,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究竟不究竟的问题了。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学佛、进趣善法、对圣道亲近,那对佛道还是有距离的,所以要是不作舍离,那你念佛就生不起那种唯一的、所谓的南无、所谓的皈命,所谓的“一出生即压群臣”的这样一个夺魁的心理或者究竟的心理。
这需要不断去认知它,我们对三圣道的向往是十分简单的,我们对世间的善法向往随顺也十分简单,对恶道恶习的作为也很自然,但是对一乘究竟觉位——佛位,去产生兴趣与向往,若没有一个大的举措是很难促成这个事实的。所以它难得易行,但是难信,为什么说易行难信?就是因为对比而言,九界我们比较亲近,一真法界还是相对有距离的。
那我们清晰地提出来舍九界、唯依佛为念这样一个修法,实际就是一个强行剥离的一个法则,这个法施教、传播还是比较费力的。所以过去人宁愿自己去修持,不愿意去传播。为什么呢?传播者比较难,很有障碍。但你看现在很多人在传播净土这个教法也比较易,为什么呢?他传播的还是圣道的修持,虽然说是念佛,他让你去求忏悔业障吧,你感到很好,因为这有圣者所行。圆满不需要忏悔,念佛本身用圆满来忏悔世间之不足,即本身念佛也是忏悔,但是它是依圆满安住来回施一切不足。在圣道中,忏法是必行的。有的人说那要修功夫,象禅定功夫、止观功夫,说你要不修你怎么能成就呢?而“随顺佛愿无有间”,即随顺佛愿安住,随顺佛的回施休息也好、吃饭也好、交往也好,这个随顺、这个心地的放心歇心的作为也很难得,为什么呢?人会说你要不修止观你怎么放心呢?你怎么能歇心呢?因为这种常规的意识在我们的生命中已经深深地打下烙印了,圣道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有的人说你要先做人,做了人才能去学佛啊。这话说的很感人,但是你念佛的机会就被你做人的机会给代替了。我们本身生下来就在做人,不需要再提出来做人了,但念佛,你生下来你这个业的相续中不见得有这个机会,所以应该提出来我们去念佛忆佛。那你说做好人做好事,先做人后学佛这个话有什么过失呢?——就念佛一法来说这不是正行,只能说是辅助念佛、趣向念佛的一个前行准备。
这个“南无”不需要准备,因为人人都有佛性故,阿弥陀佛平等回施众生故,不需要我们做什么准备,说打一个什么样的基础去等待着念佛,不需要。人人在即下即时即刻即缘中都可以来念佛,都可以来忆佛,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个教法有它的特定性。
虽然我们这样反复讲,你下去看一看,我们的意识还很容易带到所谓的九界这个圈子里来,这个圈子对我们来说比较亲近,一天中我们能真正地念一声佛、能忆佛那一段时间很不易的,但是念自己的业、他人的业、自己的善、他人的善、自己恶、他人恶十分容易的。你说念一声佛、忆念佛有多复杂呢?我们可以看一看自己,也可以相互地观察。我们忆佛念佛的时间少之又少,一天的时间中,即使把你放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中,你忆佛念佛也不见得有多少。就象放光寺每天晚课后念佛,最多也就十分钟,就这十分钟我们能全力以赴地去念一念佛,念《阿弥陀经》能忆忆佛,到底这里面的成分有多少呢?有多少彻底性呢?我自己每次念的时候我就自己问问自己,那其他的时间,不要说九界了,基本上就在六道的业相中徘徊。
这个不动本位的念佛实际就是从我们意识法界中先来做一次大扫除,把九界所有的染著与认知顺性处理一遍。为什么老说顺性这个名词呢?要是不说顺性我们没有这个力度,或者说我们会不情愿放弃心中美好的东西,象善啊、圣啊、一些修持我们会舍不得的。所以在究竟、顺性的这个角度,顺佛愿、随佛愿的角度,我们有机会去观察舍九界的这样一个大扫除。我们要是不从究竟、顺性、顺佛愿这些角度去观察,舍九界的这个舍,就是这个扫除、这个并舍、即一起舍这样的作为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就是方法,什么叫方法呢?就是一个恰当的作为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不用这个方法你就做不到。
从我们自身的心目中去舍弃九界,我们甚至不知道九界是什么?所以说我们先从名言上顺性、顺究竟、顺佛愿来舍弃,从名言上来做一个意识法界的舍,这个法界我们比较主动,一定是反复讲的——在这个意识法界中,我们有这样的方便。只要是顺着究竟的角度、顺性的角度、顺着佛愿的角度,我们在意识法界舍弃九界,给自己这样一个抉择,或者说这样一个命令、这样一个作法的提示,那是可以做得到的。在不断的熏习下,这个抉择会产生力——只要是九界的东西,它浮现出来我们都把它当成一个九界的习惯。那我们就知道不在这个地方执著,也不在这个地方迷失,不让它产生苦业。
就正行来说,唯念佛是正行,其他的不能跟正行划等号,这样我们来看净土一法的正行——就是念佛。那在这个九界的作为中我们就有一个警觉,因为我们沉浸在六道中(不要说九界中),你要是不警觉,你没有念佛的机会,菩萨!因为我们被六道的业习已经占满了,也可能我们对三圣道的某些向往也在我们的心理空间中占据一些特定的位置,这样我们的念佛的空间基本上等于零,虽然是一个很究竟很易行的教法,但是我们不把自己的心理卫生打扫干净,就是说不来作意识抉择,就是说不发无上菩提心,你看我们读《无量寿经》就说,不管是上辈中辈下辈,个个都是发无上菩提心。
你说这要求是不是太高了?不是,你念佛就是无上菩提心,你把九界的东西舍弃了,你念佛就是无上菩提心,那这个参照比较简单,愿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愿生要知道愿生的法则,就是唯念佛忆佛而能成就,那么念佛忆佛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作为就是无上菩提心的作用,他的结果也是无上菩提心。要是我们没有这样的抉择,那我们在九界的纠缠中是没有空间接受念佛这样一个法则的,虽然口上在念佛,心里还在六道与九界中徘徊,那你就不能相应,于这样一个究竟的法则、顺性的法则或者说随顺佛愿的法则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相应,即生中不得究竟安乐。
许多人为什么念佛不得利益呢?因为在一个究竟的法则上他运用不究竟的心去修持,就不对称。所以很多的人感觉修行净土法则在现实中没有啥意义,所以他们去修密、修禅、修教、修福、修慧,认为这来得比较实际,他不知这个九界皆是不了义所摄,一生遇到了义这样的一个教法是十分大的福报!遇到一个了义究竟的教法是十分难得十分难得的,或者说是十分难遇的!旷劫以来我们在了义上真有随顺与认知,那我们早就成就了!因为我们在这个不了义中多有徘徊多有轮回,所以说我们旷大劫以来沉沦于六道不能自拔,现世之中还愚痴固执于恶习恶业之中不能警觉。
这个了义教法真是象摩尼宝放在那个地方,你换个糖吃也好、换个五欲的什么也好、福德因缘也好,那你真是浪费了这个极大的究竟的资源、修行的资源、能使我们圆满菩提的资源。使我们广大自在的资源被你去换成一个糖豆吃掉了,换了一头牛去耕你的二亩地去了,那个没问题,就是我们世俗的意乐与愿望。这一生能遇到这样的一个教法真是不可思议。但我们要不依无上菩提心修持,念佛也就是摩尼珠贸一头牛,换来了一些世俗的因缘。现世中念佛的人是很多,但是用这个摩尼宝号去换世间福报、换自己一些小的欲望、换自己某些角度的一些作为,这样的修行者很多,这样的引导者也不乏其人,那就是等于世尊举的例子——摩尼宝换糖吃、摩尼宝贸一头牛。能不能贸一头牛呢?就是农夫的心,很了不起。工人的心说能不能换多少薪水呢?对不对?没问题,但是毕竟是可惜了,因为它能出生一切功德,它能圆满世间出世间一切善巧,能圆满出世间一切善巧,乃至说能满足众生一切意乐,反而被某种狭隘的意乐、狭隘的习气把它给消耗掉了,或者说因为这种消耗错失了这样一个究竟觉的机会。
我们知道往生彼国得以自在力,那么我们所有的行为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乐,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乐,你自己的愿乐又有什么不能满足呢?就在这样一个清晰简单的对比中,很多愚痴者、固执者、习气深厚的人他会否认这个东西,他还宁愿享受…
《安居第六十六日(一):怎能用不究竟的心修持究竟的法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