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六日(一):怎能用不究竟的心修持究竟的法则?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器世间与情世间称为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是与极乐世界的器世间与情世间的清净庄严类比出来的,这个浊恶不是人要给它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其现缘的表现使我们会体会到这种浊恶。
在娑婆世界不要说六道的三恶道,或者三善道的种种浊,就是圣道者,乃至世尊也受到这种浊染的侵害。我们都知道释迦文世尊在此娑婆世界应化有九难,这九难是应浊恶世界有情的需求展示了一种因果的相续。因为诸佛如来在因地的一切修持没有离开过凡夫的种种行为,那么在相续中行六度万行乃至圆满无上菩提的这个过程中,也有他的业与业相。世尊在其因地的一些残留的缘,虽是他在这个五浊恶世的度生方便,象三月马麦、三日头疼、三日空钵等等,但这个浊恶中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者在示现教法之时亦有浊恶之报相。
世尊这个报不象众生受的恶报实有这样一个内容,他只是为了因果相续与度生的示现,若不如是,一切凡愚有情就会生怖畏,那就会生起世尊非是此世有情所成的这样一个距离或者空间,造成宣化教法的障碍。所以世尊在所有的示现——生在迦毗罗卫国,有父有母,成长过程,娶妻生子,乃至后面舍欲出家、六年苦行等等,完整地示现了八相成道,其过程完全是按照人类的一个生活过程,让我们清晰地了知世尊虽是应化身,但他是依着众生种种亲切的或者业力的感知依次而示现出来的。
这个五浊,在圣道有情中的果报就不用说了,象中国禅宗初祖神光那是被乱棍打死的,死以后尸体就被抛到河里,被水冲到一个现在叫元福寺的地方。在成就圣道的这些善知识中,这个五浊恶世的果报是频繁发生的。那你说他们证得这样的善巧自在了,为什么还要有这样一个果报呢?——他这个残余果报,若是不受报了,众生就以为圣者没有因果,或者也可能认为证果以后就没有因果,就是会形成肆无忌惮的恶性心理。若生无因果的断灭想,人做事情会无所顾忌,而无所顾忌的结果会直接残害自身与周边有缘。所以说为了真正为世间带来自他二利的实际的效果,这些圣者与诸佛菩萨在示现的过程中把因果表达的是十分清晰与准确的。我们学佛者,只是不昧于因果,但是这是绝对不能说没有因果。
世间有情是要么不信因果,要么昧于因果。这个昧于因果也是很苦恼的事情,就是轮回,不断地挣扎与轮回。这些圣者与世尊所示现的只是不昧于因果,超越因果,他在不昧因果的这个作为上才能有超越。大家都读过百丈禅师的故事,说有个老人因为一句“没有因果”的话,就堕了五百世野狐身。这是一个很谨慎的地方,但许多学佛人就会颟顸于此,在这个地方很容易说一些不负责的话。
念佛人虽然在九界的作为中,但在我们的意识法界超越也好,摈弃也好,是很容易做得到的,在现行的习惯与作为中就有一定的过程,或者说有一定的障碍。那接受摈弃于九界业缘的这个说法是不是摈弃因果呢?它主要是以念佛作为唯一所取的一个法则罢了。这样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极殊胜的修行的简洁与方便的认知,就是下手很容易。要是我们在这个九界因果中徘徊或者说去梳理,就要极大的精力与时间的作为,我们这短暂的人生是不够的,或者说在这九界不了义的业力作为中,当然包括修行,我们就会有消耗自己珍贵人生这样一个相。
我们在人生短暂,又是五浊恶世,人寿又在减劫的这样一个特定的岁月中,遇到这样一个特定的方法,即念佛这样一个唯依念佛、随顺佛愿的修法是极为难得的,也就是它真正地契了我们这个机。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寿命短,择取的机会就甚少,去过滤、去认知、要是在这九界的浊缘中,三善三圣三恶道中去徘徊,我们这一生轻轻地就耗费过去了。那么在这个念佛法门的唯一择取上,虽然是很短暂,我们的择取能力也不是十分强,但是通过对阿弥陀佛器世间十七种庄严的观察,对阿弥陀佛八种功德庄严的观察,对菩萨四种正修行的观察,我们对这个唯一的所取慢慢地会形成一个认知的抉择。
就象我们谈过的——往生彼国有三个抉择的角度:一个是顺佛愿,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兆劫永载的修持与四十八愿所设立,欲令一切有情沉沦众生、有力修持的、无力修持的有情往生彼国,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个广大的平等回施的誓愿。四十八愿是摄化一切的,平等对我们每一个现前的有情都是有直接的一个回施,即我们人人都是有这个因缘的。再一个就是所谓的顺性,人人都有这样一个佛缘,又人人都有佛性,顺性往生的择取也是很自然的。再一个就是我们业习中、我们认知中究竟与不究竟的对比,大利与小利的对比,彻底与不彻底的对比,让我们在究竟意乐上作为、择取的一个自我认知。这种观察我们一旦成就了,称为妙观察成就。这个妙观察是一种智慧,往往我们会忽略这种智慧,把它跟妄想混到一起。但你要是有次序地观察,有观察的一个方式,这个观察智很容易成就。
我们对极乐世界情世间与器世间的这种观察,比起浩瀚的人生与轮回的无际,我们这几天的观察、提醒那只是小小的一个时间,但我们可以触摸到妙观察的一些善巧,可以通过观察看到了性德的妙用,此性非众生性,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或者说佛性,或者说他的究竟性,那么就是无自性性的庄严与清净,或者说他的无自性的真正的妙用与广大的内容。正是他无自性性,他才有多种作用,六道轮回也是无自性的作用,成佛菩萨也是一个无自性性的作用,这个我们就很容易辨识,这样这个妙观察智就在我们凡夫的心智中、凡夫的现缘中可以成熟。因为这个方法它不高举,不把它推给圣人,当然也不单单给予凡人。
善导大师在他的教言中就比较强烈地表达了这个净土教法是针对凡愚有情的,他为什么这样提呢?因为当时在唐朝以前,尤其隋朝最鼎盛的时间,依天台判教来判三辈九品,这个判法都十分高举,基本上凡愚有情是无力往生的。所以善导大师为了使阿弥陀佛这个平等回施的教法令凡愚有情真正有一个安稳的、正面的接受,他就突出地提示了这个净土教法特为凡夫所设,不为圣者所制。何以故?圣者已脱烦恼、已脱生死,不假佛赐予方便了。这么说是不是有背于经典?或者说过去祖师们有所矛盾呢?实际不是。因为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作为上各有其机。我们知道在隋朝以前还都是相法时代,圣智之修,修行者多有禅定功夫,成就三昧易得,所以那个时间很容易激励大家舍世俗而成圣道,舍世俗而念佛的这样一个机制。在唐朝以后,文化经济的繁荣,也造成了思想意识的混乱,以及人对善法圣法修持进趣的阻隔。所以说善导大师就观这个时节因缘来提示净土教法特为凡夫设这样一个说法,以提示有情不离于本位念佛成佛。因为能离于本位修法的人,在经济十分发达的时期,象善导大师经历的晚唐时期,经济的发达到一种特定状态了,文化发达了,宗教的机制体系也十分的繁荣,这些东西的繁荣不是个好坏的问题,无疑给有情带来了一些没法踏实下来,没办法去择取清静简单的生活,或者清净的梵行,那么简单对这个时代是太困难了,因为它已经变得繁荣了。我们这个时代亦复如是。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变革的时代,文化是爆炸式的。
在唐朝时间,中国的宗教有几十种,尤其在长安这一代地方,象我们现在说的基督教、天主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光明教……,太多的教,甚至我们称不来名的很多小的教在长安都有自己传教的空间。在这样一个时代,象净土这个教法能真正地展示出来,那是有一定的说法的,所以善导大师提出来说是针对凡愚有情而设立。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点象盛唐的那个繁荣,宗教现在可能说弱一些,但是经济与文化的繁荣的的确确不比盛唐差。宗教弱一些,但就更能显示这种不动本位的重要性了。为什么提出不动本位呢?还是说大家都来出家,都来修行,十分困难,再好的教法也十分困难。因为我们的宗教底子很薄弱,再加上经济的发达,人对五欲的染著或者说对五欲的追求很容易使他满足,文化的繁荣使他娱乐、精神的依止很容易带来混乱,当然也可以满足他。所以这种繁荣给我们带来这个不动本位的教法的一个机会。
净土就是不动本位令众生觉悟证道的一个教法。为什么要提出来这个呢?可能跟这个大环境有关系,这样一个简洁的方法,不动任何人的本位,说这个人是什么人,那个人是什么人都不重要了,是在家出家也不重要了,甚至打着学佛的旗号或不打着学佛的旗号也不重要了,你能不能忆佛念佛?能不能摈弃九界的杂缘?那这就是你的一个选择的方便了,即心意选择的方便了,你现前的生命状态的位置状态可以不动摇。
所谓易行,就是不动于本位。要是改变自己再来成就念佛的这种功德,随顺三种抉择,那还是很少人能做得到的。就象来到寺院里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大部分人的因缘并不具足。那么这个不动本位来念佛成佛无疑与善导大师那个时代相应,与善导大师提出来的净土教言的整体机制也相应。因为那个时代也是这样一个繁荣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也基本上进趣了这样一个繁荣,说来可能就是宗教稍微差一些,其他没有啥差的。这个宗教也是有历史背景的,在我们中国,宗教的衰弱不是…
《安居第六十六日(一):怎能用不究竟的心修持究竟的法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