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六日(一):怎能用不究竟的心修持究竟的法則?

  

安居第六十六日(一):怎能用不究竟的心修持究竟的法則?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器世間與情世間稱爲五濁惡世。“五濁惡世”,是與極樂世界的器世間與情世間的清淨莊嚴類比出來的,這個濁惡不是人要給它起這樣一個名字,是其現緣的表現使我們會體會到這種濁惡。

  

在娑婆世界不要說六道的叁惡道,或者叁善道的種種濁,就是聖道者,乃至世尊也受到這種濁染的侵害。我們都知道釋迦文世尊在此娑婆世界應化有九難,這九難是應濁惡世界有情的需求展示了一種因果的相續。因爲諸佛如來在因地的一切修持沒有離開過凡夫的種種行爲,那麼在相續中行六度萬行乃至圓滿無上菩提的這個過程中,也有他的業與業相。世尊在其因地的一些殘留的緣,雖是他在這個五濁惡世的度生方便,象叁月馬麥、叁日頭疼、叁日空缽等等,但這個濁惡中乃至證得無上菩提者在示現教法之時亦有濁惡之報相。

  

世尊這個報不象衆生受的惡報實有這樣一個內容,他只是爲了因果相續與度生的示現,若不如是,一切凡愚有情就會生怖畏,那就會生起世尊非是此世有情所成的這樣一個距離或者空間,造成宣化教法的障礙。所以世尊在所有的示現——生在迦毗羅衛國,有父有母,成長過程,娶妻生子,乃至後面舍欲出家、六年苦行等等,完整地示現了八相成道,其過程完全是按照人類的一個生活過程,讓我們清晰地了知世尊雖是應化身,但他是依著衆生種種親切的或者業力的感知依次而示現出來的。

  

這個五濁,在聖道有情中的果報就不用說了,象中國禅宗初祖神光那是被亂棍打死的,死以後屍體就被抛到河裏,被水沖到一個現在叫元福寺的地方。在成就聖道的這些善知識中,這個五濁惡世的果報是頻繁發生的。那你說他們證得這樣的善巧自在了,爲什麼還要有這樣一個果報呢?——他這個殘余果報,若是不受報了,衆生就以爲聖者沒有因果,或者也可能認爲證果以後就沒有因果,就是會形成肆無忌憚的惡性心理。若生無因果的斷滅想,人做事情會無所顧忌,而無所顧忌的結果會直接殘害自身與周邊有緣。所以說爲了真正爲世間帶來自他二利的實際的效果,這些聖者與諸佛菩薩在示現的過程中把因果表達的是十分清晰與准確的。我們學佛者,只是不昧于因果,但是這是絕對不能說沒有因果。

  

世間有情是要麼不信因果,要麼昧于因果。這個昧于因果也是很苦惱的事情,就是輪回,不斷地掙紮與輪回。這些聖者與世尊所示現的只是不昧于因果,超越因果,他在不昧因果的這個作爲上才能有超越。大家都讀過百丈禅師的故事,說有個老人因爲一句“沒有因果”的話,就墮了五百世野狐身。這是一個很謹慎的地方,但許多學佛人就會颟顸于此,在這個地方很容易說一些不負責的話。

  

念佛人雖然在九界的作爲中,但在我們的意識法界超越也好,擯棄也好,是很容易做得到的,在現行的習慣與作爲中就有一定的過程,或者說有一定的障礙。那接受擯棄于九界業緣的這個說法是不是擯棄因果呢?它主要是以念佛作爲唯一所取的一個法則罷了。這樣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極殊勝的修行的簡潔與方便的認知,就是下手很容易。要是我們在這個九界因果中徘徊或者說去梳理,就要極大的精力與時間的作爲,我們這短暫的人生是不夠的,或者說在這九界不了義的業力作爲中,當然包括修行,我們就會有消耗自己珍貴人生這樣一個相。

  

我們在人生短暫,又是五濁惡世,人壽又在減劫的這樣一個特定的歲月中,遇到這樣一個特定的方法,即念佛這樣一個唯依念佛、隨順佛願的修法是極爲難得的,也就是它真正地契了我們這個機。因爲我們這個時代人的壽命短,擇取的機會就甚少,去過濾、去認知、要是在這九界的濁緣中,叁善叁聖叁惡道中去徘徊,我們這一生輕輕地就耗費過去了。那麼在這個念佛法門的唯一擇取上,雖然是很短暫,我們的擇取能力也不是十分強,但是通過對阿彌陀佛器世間十七種莊嚴的觀察,對阿彌陀佛八種功德莊嚴的觀察,對菩薩四種正修行的觀察,我們對這個唯一的所取慢慢地會形成一個認知的抉擇。

  

就象我們談過的——往生彼國有叁個抉擇的角度:一個是順佛願,這個就是阿彌陀佛兆劫永載的修持與四十八願所設立,欲令一切有情沈淪衆生、有力修持的、無力修持的有情往生彼國,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樣一個廣大的平等回施的誓願。四十八願是攝化一切的,平等對我們每一個現前的有情都是有直接的一個回施,即我們人人都是有這個因緣的。再一個就是所謂的順性,人人都有這樣一個佛緣,又人人都有佛性,順性往生的擇取也是很自然的。再一個就是我們業習中、我們認知中究竟與不究竟的對比,大利與小利的對比,徹底與不徹底的對比,讓我們在究竟意樂上作爲、擇取的一個自我認知。這種觀察我們一旦成就了,稱爲妙觀察成就。這個妙觀察是一種智慧,往往我們會忽略這種智慧,把它跟妄想混到一起。但你要是有次序地觀察,有觀察的一個方式,這個觀察智很容易成就。

  

我們對極樂世界情世間與器世間的這種觀察,比起浩瀚的人生與輪回的無際,我們這幾天的觀察、提醒那只是小小的一個時間,但我們可以觸摸到妙觀察的一些善巧,可以通過觀察看到了性德的妙用,此性非衆生性,是一切衆生的本性,或者說佛性,或者說他的究竟性,那麼就是無自性性的莊嚴與清淨,或者說他的無自性的真正的妙用與廣大的內容。正是他無自性性,他才有多種作用,六道輪回也是無自性的作用,成佛菩薩也是一個無自性性的作用,這個我們就很容易辨識,這樣這個妙觀察智就在我們凡夫的心智中、凡夫的現緣中可以成熟。因爲這個方法它不高舉,不把它推給聖人,當然也不單單給予凡人。

  

善導大師在他的教言中就比較強烈地表達了這個淨土教法是針對凡愚有情的,他爲什麼這樣提呢?因爲當時在唐朝以前,尤其隋朝最鼎盛的時間,依天臺判教來判叁輩九品,這個判法都十分高舉,基本上凡愚有情是無力往生的。所以善導大師爲了使阿彌陀佛這個平等回施的教法令凡愚有情真正有一個安穩的、正面的接受,他就突出地提示了這個淨土教法特爲凡夫所設,不爲聖者所製。何以故?聖者已脫煩惱、已脫生死,不假佛賜予方便了。這麼說是不是有背于經典?或者說過去祖師們有所矛盾呢?實際不是。因爲一個時期一個時期的作爲上各有其機。我們知道在隋朝以前還都是相法時代,聖智之修,修行者多有禅定功夫,成就叁昧易得,所以那個時間很容易激勵大家舍世俗而成聖道,舍世俗而念佛的這樣一個機製。在唐朝以後,文化經濟的繁榮,也造成了思想意識的混亂,以及人對善法聖法修持進趣的阻隔。所以說善導大師就觀這個時節因緣來提示淨土教法特爲凡夫設這樣一個說法,以提示有情不離于本位念佛成佛。因爲能離于本位修法的人,在經濟十分發達的時期,象善導大師經曆的晚唐時期,經濟的發達到一種特定狀態了,文化發達了,宗教的機製體系也十分的繁榮,這些東西的繁榮不是個好壞的問題,無疑給有情帶來了一些沒法踏實下來,沒辦法去擇取清靜簡單的生活,或者清淨的梵行,那麼簡單對這個時代是太困難了,因爲它已經變得繁榮了。我們這個時代亦複如是。我們面臨著巨大的經濟變革的時代,文化是爆炸式的。

  

在唐朝時間,中國的宗教有幾十種,尤其在長安這一代地方,象我們現在說的基督教、天主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光明教……,太多的教,甚至我們稱不來名的很多小的教在長安都有自己傳教的空間。在這樣一個時代,象淨土這個教法能真正地展示出來,那是有一定的說法的,所以善導大師提出來說是針對凡愚有情而設立。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點象盛唐的那個繁榮,宗教現在可能說弱一些,但是經濟與文化的繁榮的的確確不比盛唐差。宗教弱一些,但就更能顯示這種不動本位的重要性了。爲什麼提出不動本位呢?還是說大家都來出家,都來修行,十分困難,再好的教法也十分困難。因爲我們的宗教底子很薄弱,再加上經濟的發達,人對五欲的染著或者說對五欲的追求很容易使他滿足,文化的繁榮使他娛樂、精神的依止很容易帶來混亂,當然也可以滿足他。所以這種繁榮給我們帶來這個不動本位的教法的一個機會。

  

淨土就是不動本位令衆生覺悟證道的一個教法。爲什麼要提出來這個呢?可能跟這個大環境有關系,這樣一個簡潔的方法,不動任何人的本位,說這個人是什麼人,那個人是什麼人都不重要了,是在家出家也不重要了,甚至打著學佛的旗號或不打著學佛的旗號也不重要了,你能不能憶佛念佛?能不能擯棄九界的雜緣?那這就是你的一個選擇的方便了,即心意選擇的方便了,你現前的生命狀態的位置狀態可以不動搖。

  

所謂易行,就是不動于本位。要是改變自己再來成就念佛的這種功德,隨順叁種抉擇,那還是很少人能做得到的。就象來到寺院裏就這樣一個簡單的行爲,大部分人的因緣並不具足。那麼這個不動本位來念佛成佛無疑與善導大師那個時代相應,與善導大師提出來的淨土教言的整體機製也相應。因爲那個時代也是這樣一個繁榮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也基本上進趣了這樣一個繁榮,說來可能就是宗教稍微差一些,其他沒有啥差的。這個宗教也是有曆史背景的,在我們中國,宗教的衰弱不是…

《安居第六十六日(一):怎能用不究竟的心修持究竟的法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