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形的,全部裝上鏡子,你進去一個人就會感覺到有無量的人!爲什麼呢?我們可以試驗可以作爲。但你說我沒有做過,我沒有見過,感覺到不可思議。
性德不可思議,這個性是什麼呢
——是萬事萬物、法界普遍事物的本性、本質。諸佛如來親證了塵塵沙沙的萬事萬物可以映照這種力,所以他發出來一點光,即順性的光,照亮所有的法界,照耀所有的萬事萬物,這是沒問題的,因爲他了解了它的本性,他透視了它的本性,他運用了它的本性,他深入了它的本性,他激活了它的本性,也就是說,他了達了、運用了、成熟了萬事萬物的本性!
我們若是對“正修行”這幾個字沒有真正地去理解,那我們對淨土這個法門總是有將信將疑、似是而非的理解,或者說這個法門也沒有啥奇特啊。但你要是真正了解這個法的奇特,通過這個五念門的認知學習,真正了解的那一天,你念一句佛號會熱淚盈眶的,因爲你重新認識法界了,重新認識自己的生命了,重新認識萬事萬物的作爲與價值,徹底重新認知了,你在未曾有的廣大心智中突然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全新的!我們會馬上體會到這個全新的世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都是陳舊的世界,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就這樣一個陳舊的世界。我們了解不了這個世界是每日每時每刻的全新、未曾有。
我們想面對一個嶄新的世界的心理准備還不夠。很多人念佛啊、經行啊、行般舟啊、修法啊,突然遇到一個境界,感到這個境界不可思議,從來沒有見過,第二天還想再去重複,永遠也重複不了了。很多人追求這個境界,結果就精神失常,就會著魔,就會天天自卑的要命,說我現在業障太深了,以前我好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境界。實際不是,每時每刻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一個心理,它必然有一個全新的、每時每刻全新的這樣一個法界展現在我們的每一個當下。沒有這樣的認知之前,我們談不上修行,我們現在的修行都是准備工作,准備修行。因爲你的我執我見,你是沒辦法修行的,你把所有的教法、所有的知識、所有的認爲都處理了,通過“我”的看到,“我”的知識處理了一遍,結果都變成了你、你的東西嘛,跟這個世界、這個無盡的法界莊嚴毫不相幹!所以古人講“道不可須臾離,離即非道”,
實際念佛真正的正修行,是全新的,也是不可須臾離的,沒有離開的刹那,所以此處講什麼呢?——無余、這個“無余”也就是全新。“無余照諸佛大會”,諸佛者,覺悟者所領納的世界,覺悟者感知的世界、認知的世界。你一旦覺悟了這個教法,沒有刹那間的離開,不可能刹那間地離開,不是你要做某個形式、某個狀態才能不離開,是你不管怎麼樣都離不開的這樣一個徹底的回歸與認知。所以“南無”是徹底回歸。你徹底回歸過嗎?就是每一時每一刻都不可以離開了,這是“南無”的一個實際的作爲。皈命不是全體嘛?我們念“南無至心皈命禮西方阿彌陀佛”,皈命是什麼?——全部,全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警覺,起碼需要我們學佛的人警覺——我們是在做爲一些有爲的、有限量的、有製約的一些法則,還是真正徹底解放了我們的整個生命?對此我們自身善自審觀。要是還有間斷,還有似是而非的東西,那你就要問自己了,這個“無余照諸佛會”,這個正修行你不契合,那你就沒有徹底地回歸,沒有如實地安住,那你就不是真正的安心者。
今天兩個小夥子問我什麼是安心?我說,安心我不知道,但是時時刻刻無染無著、無牽無挂的這種覺性的相續不可埋沒、不可毀滅、不可動搖,我們的習氣也可能會反複,我們的脾氣、個性、作爲等等都可能會表達出來,但是你在法性的隨順上,在覺知的正面的隨順上,在彌陀的光明徹照的隨順上安住下來,你沒有動搖,沒辦法顛覆。
因爲淨土的提示,尤其五念門這前四門,是讓我們入功德的,就是說我們有沒有功德先不管,先引導你入,入什麼功德呢?入道不可須臾離,入徹底的回歸,入安心的真實法界。
你說“我不信”,不信也給你種個種子。你信了,那就即時的利益,這跟我們每個人都有直接的關系,你信它,利益就現前。比如說飛機時速一千五百裏。你說我不信。那你坐上去它也載負你。你說不信,它不可能就減速了。很多人是不信佛,不信佛的功德,或者說自大、自以爲是、自以爲我有修行,你那點修行象螞蟻爬一樣。在你的業海之山巅,那一點善緣作爲真就像螞蟻步行一樣,你就爬吧,你就自以爲是吧,那沒有問題,我們也不能反對,就是說螢火燒于須彌,你有這樣的大志也不得了,但你畢竟是螢火,沒有人反對。
我們要知道,你在真實法界的一種隨順與認知,那還真是要福德因緣。雖然阿彌陀佛平等回施,不舍一切有情,但是有情會“如母憶子,子若逃逝,母憶何爲”?也起作用,畢竟他母親在想他。現在從家裏逃逝的兒女多的很呐,被父母一直照顧照顧,長大了,跑掉的多得很,但是家裏的父母一直惦記著他們,他們經常把父母給忘掉,甚至巴不得父母把他們也忘掉,但他們不知道他們從父母而生,是父母生養而來。我們的自大也沒有問題,驕慢也沒有問題。但我們不知道我們從法性中出生而來,我們從覺海中孕育而出。你的法身慧命你要知道,你那個自大無外乎是把你個那一個什麼身份、一個什麼作爲、某個輝煌、某個可以自尊、可以自我守護的一個記憶當成自我罷了,最多就只是這一點點,你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你說我是什麼人物再來,那也是螢火蟲,因爲在這個無盡的刹海中,地球就是一個小斑點,你在這個斑點上是一塵刹上的一個小斑點,你再大能大到哪去呢?再大只能順性認知,順性念佛,順性去認知一切法界的共性,融彙于一切法性的共性中,那你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廣大的供養與利益,要不然很麻煩。
所以這個“南無”,我們天天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你有沒有徹底回歸過?象我們作爲地球所載負的一個生命,你罵它也好、你挖它也好、你培植它也好,你去吐痰、去汙染,它還是載負著你,靜悄悄地載負著你。阿彌陀佛無染的功德、誓願就這樣悄悄地攝服著我們,就象地球載負著我們一樣,你怎麼樣去掏它、折磨它、打幾千米的井、挖幾千米的坑、又燒又搗鼓的,對又抽它的血什麼的,幹什麼不管,它還是載負著你,哪一天顛覆我們的時候事情就大了。地球給我們帶來了安慰,但我們作爲人類沒有感謝它對我們的載負,偶爾詩人會引發一些感歎——大地啊,我們的母親。但後面還是占有資源,掏地球,該咋掏咋掏,等他當上煤老板,看見日産五十萬噸才高興呢,要是讓他去搞石油,那一天能産一千萬噸才好呢,他才不管地球母親了。
阿彌陀佛亦複如是,他親證法性功德之周遍,普攝一切衆生心性,加持一切衆生的善良智慧慈悲安樂,令一切衆生的生命相續,但我們不知道,我們還經常排斥他,我們自以爲是在排斥他,我們堅固自己在排斥他,我們在封殺他的智慧與廣大、平等與如實,我們在摧殘他,摧殘他幹什麼呢?——強化自我,就是占有更多的資源。實際你不知道這個法性海中,所有的法性海資源是平等資源,每個衆生都可以平等地去觀察、運用,平等地愛護與守護,當我們沒有這個心念的時候,大家都在去掠奪。相互的掠奪就産生戰爭、逼迫、相互的不信任等等,帶來了心理傷害。
所以,我們在每一個空間中這個“全新”的感知還沒有成熟之前,談不上是念佛者,談不上是真正的念佛人。要想做一個真正的念佛者,是身心無所挂礙者,是一個法界的供養者,法界的欣賞者,法界的隨順者,法界的愛樂者贊美者!對這個法界你充滿了贊美,充滿了感激,對你這個所生存的空間,你充滿了供養、給予的理念,你再也沒有我在這個地方要強製它的理由,爲什麼呢?你已經徹底地解放了自我的狹隘,你已經徹底地走出了自我自他的對立的逼迫,你真正地知道“道”遍容于法界,你真正知道佛遍融于法界,你的身心世界再也不是聚在這個四大五蘊之中自以爲是的這樣一個意識狀態,而是徹底的超越與解放,徹底的供養與回歸,如實的認知,安詳從容真實地在這個世界的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個言行中去供養認知、感激認知、體驗認知、如實認知,充滿了這種喜悅與贊美!那麼習氣顛覆沖擊、所知障對它的扼殺,我們都會知道,我們都能了解,所以我們在每個當下的業習,不管身口意叁業的延續中,他人的身口意叁業延續中,共有的叁業的相續的延續中,你能覺知他,你能審視到,你能知道它的莊嚴所在,真實所在,利益所在,你能了解。這個“了解”,就象這上面講的一樣——“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功德”。這個諸佛功德就是覺者領納的世界、
我們要想真正地贊歎,若在“每個現行全新”的這種審知與覺察中,你沒有得到這種事實的利益,那你還需要加行,這個加行是什麼呢?放棄自我。你說我放棄不了,那你就承擔自我,頂戴自我,那麼這個自我就是你的全部世界了,這就是個窠臼,這就是我們說的畫地爲牢,這就是你的一種自我世界的一種囚禁,你被囚禁了,你被你的所知可思的世界的意識囚禁了,囚禁在這樣一個空間中。這個囚禁會使你迷失,每個當下是迷失、索取、占有、推脫責任這樣一個狹隘的生活作爲,而不是奉獻、喜悅、安樂、贊美、感恩、明快、輕安,這些東西跟你無緣。什麼跟你有緣呢?——沈重、掙紮、對立、索取、推脫責任,遇到違緣了就埋怨周邊有情。爲什麼呢?沒有知道不可須臾離于之道,沒有了解阿彌陀佛親證法性之周遍,沒有了解到我們生活在阿彌陀佛無礙的圓光之中。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十七2011年7月17日
《安居第六十一日(一):對全新世界的心理准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