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六十一日(一):对全新世界的心理准备

  

安居第六十一日(一):对全新世界的心理准备

  

所谓“正行”,此处之正唯依佛为正。这是很奇特的一个的教诲,也是很干净很彻底的一个提示,它没有其他的杂缘,或者说一些混淆的理念,它是一个如实、简洁的提示,一个依佛来修持的教法,或者说一个依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直接的提示。它没有那么多的委曲或者说掺杂了似是而非的提法。它彻底,很彻底。我们能遇到净土这样的教法,应该庆幸的也就是这一点——它的直接明了。它的缘起过程结果都可以用这个四个字来表达——直接明了。

  

我们有幸遇到这样的法则,也是我们累劫的善根,当然也是佛陀的回施与印契、我们承接这个机会而造成的一个事实。一个教法在生命的相续过程中产生一个事实,是不可思议的。它不是单向性的,所以它本身有其不可思议的作用力。

  

我们怎么把这一个多小时学到的点滴的东西能用在日常生活中,那真是个大事情。不说用的多,就一句话我们真能用得上,这个正行的利益必然会现前。有时候看似我们每一天都是不断地在温习,实际这个教法因为直接明了、究达无碍,所以在我们凡夫的意识中反而没有那么多内容,就是说有时候会有一点感触,干净的东西多一些,轻松的东西多一些,但真正庄严具足有力的东西可能我们体会的机会就少一些,那我们就不断地来提示、来唤醒大家内心的庄严,唤醒这个法则在我们生命中的依正二报中建立起来的庄严,或者这么说,因为以纯净的心、本净的心来观察,我们生命中本有的现缘都是庄严具,我们一切眼见耳闻所触及的东西本身是庄严。

  

所以法界众生为诸佛之所庄严,我们这个十法界中,所有九界所表达的东西都是诸佛如来的庄严的陪衬与作为的一个事实,好比说有三恶道众生,那么诸佛如来的大悲心与智慧心就显现的更彻底,要有彻底的悲心,他才能去饶益这一类愚痴众生、固执众生、迷失在刑罚中痛苦的众生。没有真正的大的悲智与方便,他不可能去饶益他们,所以说反过来说这些被饶益众生得到的解脱那就是诸佛菩萨的法则的庄严功德,没有九法界的这种相续繁衍,那也就没有诸佛的庄严。所以极乐世界的庄严是个清净的庄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堪忍界的庄严也就是杂类众生的种种业相,诸佛依无碍力、清净力、圆满力与悲智方便普遍饶益,无有舍弃。净土这个教法的确是如实来展示的。

  

我们看第三个正修行——“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妙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于彼一切世界”。我们还要提这个应化身与念佛者,我们在念佛的投入的当下,我们先不管他是应化身不应化身,但他起到的作用与这个应化方便是无二无别的。作为法身功德也好,化身功德也好,报身功德也好,应化无碍,大家是知道的,千里江水千江月,这个我们会有感知的,但你说念佛人跟它去相提并论,念佛者有没有这样的作用呢

  

为什么说正修行呢?就是要与这个应化身做一个比较。什么样的比较呢?——念佛人的作为与这些诸佛的应化身的差异在哪儿呢?若是念佛则无差异,若是念自身业力夹杂念佛则就开始有差异了;若是一个纯粹的念佛者是无有差异的,若是我们掺杂了自己的妄想业力,念佛、妄想业力,那这样差异就有了;如果我们的妄想是主体,念佛是个陪衬,那就彻底有差异了。

  

所以正修行,一定是一种纯粹的念佛作为。正修行,虽然是我们反复在提这几个字,还是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它是很直接了当的一个提法,念佛者是一个很尊贵的,很稀有难得的,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一个行为。很尊贵,很不可思议,功德如诸佛化身方便无异,但人人又都能做得到。怎么做得到呢?做一个纯粹的念佛者,或者是说做一个身心对念佛投入的这样一个实践者,一个正修行者。

  

那么对此“于一切世界”我们就会有感知了。你说我们在这个自我生存的空间还处理不好了,还能在一切世界吗?因为这个一切世界,是十方一切如微尘一样的世界,即无尽刹海中,我们就不得不往源头上来反思这个东西了——因为这是随时会提起来的东西——顺性,这个性是法界性,那我们念佛与顺性就联系起来了,这个性德不是在一世界二世界百千世界有名称世界,这个性是诸佛亲证的法性、法界的性,是在无量世界、无穷尽世界、一切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总摄、无余的摄化。

  

顺性就有这样的功德。我们一般谈到顺性修持这个话题,对凡夫有情来说很遥远很遥远的,什么是顺性呢?顺性是什么样一个概念呢?或者说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或者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对称的过程呢?那我们通过念佛的这四种菩萨正修行就有一个参照。

  

于一切世界,为什么能无余地照诸佛大会,无余地广大供养恭敬赞叹诸佛?要是离开“顺性”这两个字,我们谈这个教法就没有意义了,就变得十分遥远空洞,或者说我们有莫名的自我夸张了。所以念佛行法的利益最主要是诸佛如来的这个果地觉是顺性而成就的,是圆满了法性,是顺性而显现,那这个性,彻显了一切世间的本质,或者说本源、源头等等。我们不能把它讲成第一因,那就麻烦了,因为佛之教法无始无终的,但解众生心所障碍。念佛顺性可以利益一切世界,于一切诸佛会等照等供养,你说我们做其他的修持有没有这样的功德呢?有没有这样的作为呢?那其他教法自有其他教法的讲法,但净土的这个教法是这样究竟的。所以我们一般就讲它是一个究竟了义的修行方式,或者说是一个彻底广大的方式。这都不是赞美之词,有的我们会把这个词当成一种赞美,不是,这是它的如实的内容,它是一个究竟了义的、彻底广大的、实质的修法。

  

因为我们对念佛的实质的作用力无力透视,只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念过去了,有的人说我念佛挡不住自己的习气妄想烦恼、我改变不了自己的周边因缘等等,这些说法都没有什么,但总体的一个大问题在哪个地方呢?——就是我们不知道念的这个佛是顺性成就的,是圆满了一切性德、在周遍法界的清净中如实亲证者,我们顺应他这个力,就是所谓的佛力,其作用是周遍法界的。

  

弥陀教法的周遍性,实在是显现了顺性的、周遍的、事实的果地回施给众生的这个作用力。它的作用力是不可思议的,非是一个银河系、多个银河系,或者说我们能意识到的这些世界的空间所能比拟的,因为我们人类面临的所有空间就是可视的与可思维的空间,再也没有其他空间了,很渺小很渺小的。在这个无尽的法界海中,或者这个浩瀚的世界中,我们知道的就象大海的水沫沾起一滴,可能还要少,要说入不思议智,我们这个世界内容太多了,实际上我们不可见、不可思维的世界太多了,那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很多人读《华严经》时感觉真是让人太眩晕了,因为《华严经》讲的是诸佛菩萨的,或者法身大士的境中之境,我们心跟不上。因为什么?我们没有放心,我们用可思维的心去思维就跟不上。

  

我早期读《普贤行愿品》,读一遍我就得三天不再去接触它,为什么呢?这个说法也太麻烦了,十大愿王中讲什么虚空无尽、世界无尽、这个无尽那个无尽、我愿无穷,你心力跟不上。但读久了就有一点点感觉,这个感觉还是在自己的可思可知的这个层面上去感觉。后来就不再这么看了,就把自己可思的心、可知的心一放,只是随文入观了,突然感觉到经典在以不可思议的力载负着你,让你去乘着它的载负去观察这个世界,而不是说你去用有限的知识去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以前就走了一个修行的歧途——就是拿自己的记忆所知的东西,或者自己能想象的东西去思维诸佛菩萨贤圣乃至法界不可思议的功德,结果很累,还很烦躁,没有味道。说“这没意思,这个经典看不懂!”要是开过来一个空中列车、波音飞机,不管你看懂看不懂,你知道它载负你就行了,

  

我们要是随顺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教法的这个力,顺着法性之力来让我们漫游法界,你会突然发现有一个崭新的世界在等待着你!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可思的这个角度中从来没有的世界!你突然把那个所知障的禁锢与可思议的认知的禁锢打破了,那个时候说破我执,有一点点味道了,有一点点相似了,啊,原来我们平时的修行修的是我执,什么我执呢?——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知道的,我相信这就是法,不相信没有感知到的、没有学过的、没有认知的东西。这就是我执——我的知识的我执,我可见的我执,所知障特别的坚固。我就遇见许多第一次坐飞机的人跟我说,坐飞机还真是好,这速度真好。

  

太多太多我们不知的、没有看得到的东西,要是不随顺法性去审观它,那我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于彼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共会。我们听到这样的文字,那简直就是奇谈怪论。有人玩过琉璃球的,千个万个百个堆在一片,拿一个手电一打,所有的琉璃球都会反出来一个光,我们不需要千个万个光源,一个手电可以照着千个万个同时反出来光,只要能照得到,它都会反出来光。就象千里江水千里月,那露水上也有月亮,只是说我们不会注意它。回头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室,专门搞这样一个房间,或者圆形的或者…

《安居第六十一日(一):对全新世界的心理准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