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日(叁):快于我法來娛樂休息!
淨土這個教法我們能得遇得聞,是一個稀有難得之因緣。在這個減劫的時代能得遇,主要是它跟這個時代對稱。要是我們人壽現在有四萬歲,或者六萬歲,乃至兩萬歲也可以,我們也不急于去尋找一個什麼樣的方法,我們可以拿出五百歲去尋找,拿出一千歲去修行。現在時間太短了,人生這一百年我們算的出來的,太短了,我們能主動的機會又太少了,我們自身這個念頭,叁業中的意業,能把持的機會,能運用的機會太少了。過去叫芸芸衆生,就這樣過來了。什麼樣過來了?共業引導到哪個地方,大概就到哪個地方,渾渾噩噩的這一輩子啊,主要是還短。
實際作爲一個學佛人,要是不透視人生,不去審視自業他業共業的交織,我們很難真正認識到我們學佛的價值,也就把學佛當成一個泛泛的世俗事了。很多人雖然學佛了,但是沒有在自己的生命中得到真正的佛法利益,學佛者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
過去一個常規的說法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實際大家都是口頭上的話。你真正感覺人身難得嗎?我們真正尊重我們這個人身嗎?你說哪個人還不尊重自己呢?但往往我們這個自尊加上引號還是可以的,這個“自尊”,給它翻譯成自大也好、自慢也好、自我強化也好、自卑的一個極端也好。你若真是知道自尊的內容了,那這個尊重己靈啊,即你對自己這個靈魂意識要是真正尊重的人,你就知道你的意識所緣就是你尊重與不尊重的一個特別的評判標准。你能看見你的意識所緣嗎?你要是緣的叁惡道的因緣,你肯定說不上自尊;你緣的叁善道的因緣呢?你能保持個平衡就不錯了。那叁聖道的東西,我們有個增上隨順,那就是一個增上的修持了。那麼在淨土這個教法,它認爲這些畢竟都是不究竟的。不管是叁惡,叁善,叁聖,這都不以爲究竟,爲什麼呢?還是從念佛的角度來談。這個九界,念佛人看著都是不究竟的,用念佛的心來審觀,我們緣這個九界,都是不夠自尊。爲什麼說不夠呢?沒有滿足你的究竟心智,沒有徹底地回歸到一個究竟的安樂上來。
我們現前的自我業力的堅守,那一定是自大的。但作爲念佛人,我們來審視九界,叁善,叁惡,叁聖我們來審視它,真正地自尊在這個地方擇取不出來的,所以這個念佛者一定不是自大,他是一個徹底的俯視。要俯視九界。你要沒有這個心,你很難去念佛,因爲九界對我們太親近了。或者說叁惡道也好,叁善也好,對我們太親近了,那叁聖道跟我們的親近度就不會夠高的。太親近的東西你要不去俯視它,你根本沒辦法超越它。
所以念佛的人還面臨一個大的問題——就是親疏緣的抉擇。現在我們減劫的親緣,基本上在不定聚的這個業緣中徘徊,偏向于惡業。現在我們的意識基本上在叁善叁惡中徘徊,但是偏重于叁惡道。這是共業催出來的一個結果。爲什麼偏重在于叁惡道呢?是減劫所造成的。爲什麼要反複地提這個東西呢?就是要我們認清我們擇法的必要性,念佛的必要性,或者認清它是必行的一個法則!我們有叁種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我們在不定聚中徘徊,徘徊在善惡之間,但是偏重于叁惡道。何以故呢?因爲減劫所使。減劫的共業、大滑坡造成的。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因緣下,我們對叁聖道的進趣基本上是無緣的。這從共業講的,有些大德不會包括在內。
我去南傳走了一些地方,到泰國以後,我就很吃驚的。在金叁角那一帶,美施樂,一直到我們做短期出家那個省份叫清邁,這一帶走了十幾天,跟我們國內的情況差不多了,許多寺廟已經沒有僧人了。我說這話不是嚴重,是很嚴重的,因爲什麼呢?泰國的經濟很發達了,就沒人願意出家了。經濟發達了,人自由了,人的五欲可以得到滿足了,寺廟裏已經沒辦法待了,修行就不要提了。沒有人了,你修什麼呢?基本上是無緣的,因爲什麼呢?經濟發展了,人的空間,地球村嘛現在是,小小地球村。愛到哪地方到哪地方,愛做啥業做啥業,愛犯啥罪犯啥罪,愛幹啥幹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經是無法無天了。當然泰國象法身寺也在辦短期出家,他們的規格大,一次剃十萬人,一眼看不到邊。因爲長期沒人了,短期呗。但要說修行,已經進入了這個時代了,經濟發達,人沒辦法修行了。
因爲在這個不定聚的人類的業報中,一百歲以裏一壓縮,人太苦了,時間太短了,八萬四千歲的記憶我們都有,因爲我們那個阿賴耶識不會因爲你生生世世輪回折騰,就忘記一些東西,它忘記不了。我們潛意識中有一個東西在召喚我們,你看八萬四千歲人多寬松啊!這個記憶啊,深深地埋在我們心底了。當然我們也有其他記憶,但我們在人類中,人類等值的記憶就容易浮現出來。若在天,天類的意識就會浮現出來。你這個記憶一想,人八萬四千歲,睡覺能睡五百年,搖籃裏嘛,搖五百年。很多人說現在人怎麼這麼貪睡呢?我說咋不貪睡呢?過去一睡睡五百年,現在滿睡也睡不了幾年對不對?滿睡能睡一個星期,就渾身酸痛對不對?怎麼說呢?我們的記憶造成了我們在這個短促時代對安逸、睡眠、放逸的追求的心念,所以這個時代的人特別地向往休息。
所以釋迦文佛在這個人壽百歲的時侯講法,他不講其他東西,他講的都是“快于我法中娛樂,休息”!經常讀讀經藏的人都知道,他會講這兩句話——一個是休息,一個是娛樂。來吧,快來快來,到我法中娛樂!再一個就是到我法中休息!爲什麼呢?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缺乏娛樂,缺乏休息。你說爲這一百年就娛樂了,你試一試,就是滿給你娛樂,你能娛樂個啥呢?還沒娛樂就白發蒼蒼了,對不對?還沒娛樂就長大了,要工作養家糊口去了,我們基本上沒有太多娛樂的時間。
時代是這樣子,人壽百歲我們娛樂的機會沒有,或者說娛樂的機會十分少十分少的,所以我們渴望得到娛樂。所以釋迦文佛一應世說,五濁惡世,苦難有情,我當予其教法,什麼樣的教法呢?令其安樂與休息。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所有的世尊給我們的教法都是——離苦得樂,所有的教法都是這一個中心點——欲使我們離苦得樂。爲什麼呢?這個世界的人太苦了。許多年輕人,許多在社會上還經曆不足的人,說不苦還可以,也的確有人中之天,就是苦不多,但是畢竟是太少太少。大部分人都在勤奮地爲自己的衣食,爲自己的家庭,爲自己的面子在拼命地作爲,在工作。離苦的機會他想都不敢想,尤其是我們中國人,那更是這樣子。中國人對子女的眷戀,對子孫的眷戀,那是不可思議的,很多白發蒼蒼的人還在照顧著自己的孫子、重孫子等等,那真是沒有離開的機會。
所以離苦得樂的教法,我們都十分需要的。極樂世界這個教法無疑是最可取的了,它的名字給我們講的很簡單——“但得諸樂,無有衆苦”,“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你說我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先滿足了,再往生極樂世界。那不行!我告訴你,那是夢想!你先往生,再回來滿足。你這個秩序要顛倒了,你就大錯特錯了。
很多人把這個秩序顛倒了,想著在這個世間,象過去印度的婆羅門一樣,先去生兒育女,建立家業,圓滿這個了,再去出家。但是你要知道,婆羅門相續的是人壽兩萬歲的修行,時候他們就可以這樣。我們現在想滿足世間的作爲了再去修行,很困難很困難。這一步邁出去修行,十分困難,再說我們中國沒有這種傳統,就是說對修行沒有這種認取。看到一個乞食的會說,年輕輕的怎麼要飯呢?但是要到印度那些國家,人一看就贊歎,哎呀,這麼年輕就出來修行。不一樣的心理,整個是翻翻的。
所以淨土這個教法呢?是令我們先有一個根本的回歸,那麼你再修短自在,再完成你的事業緣、因緣、情緣等等,滿足你所有的願樂,那是一定能滿足的,爲什麼呢?你有自在力了。往生彼國,心得自在,身得自在,方便自在,分化無量世界都可以。但是我們這種業相業報身中,你想得自在,分明你在自欺!分明在自欺!分明你達不到,你還在浪費自己的時間,造成墮落的一個現緣!你墮落了,迷失了,你想得諸樂,你樂什麼樂?沒地方樂了,只有苦了,迷失了,甚至以後遇法的機會都沒有了。
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用念佛來俯視九界無疑是一個徹底出離的方法,再來回顧到九界中,那我們就有極大的殊勝方便。我們沈浸在這個叁善、叁惡、叁聖的因緣徘徊中呢?這個境界太多,這個風光太多,耽擱我們的地方太多,畢竟不是究竟的安樂,畢竟不是究竟的法則。所以說念佛一定要解決九界事!傾動九界,普利于九界,就是說你要顛覆它。你說這不是心太狂躁了嗎?不是,是因爲念佛因緣的一個徹底認知罷了,是仰仗佛的果地覺爲因地心的透視能力,而不是說我們真正什麼能力,不是這樣。就這麼說吧,我們想看一個城市的全貌,你到兩萬公尺以上,你看得清清楚楚的,但你在五百公尺上面,你看不到,只看見一小片,因爲你的可視度不夠。那我們念佛人就站在一個可以俯視九界的,這樣一個佛的果地覺的、隨順佛願的心智上,這樣一個力度上去審視九界,那我們就在一個究竟的法益上有一個徹底的回歸。這樣我們來選擇,真正建立安心的事實了,再回看九界,各得其方便。要不然你就會大錯特錯地陷在善道、惡道、聖道這樣一個循環中,不能自拔。這風景太大了,路途太遙遠了!就這善道的修持的路途有多遙遠?欲界色界無色界天有…
《安居第六十日(叁):快于我法來娛樂休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