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六十日(三):快于我法来娱乐休息!

  

安居第六十日(三):快于我法来娱乐休息!

  

净土这个教法我们能得遇得闻,是一个稀有难得之因缘。在这个减劫的时代能得遇,主要是它跟这个时代对称。要是我们人寿现在有四万岁,或者六万岁,乃至两万岁也可以,我们也不急于去寻找一个什么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拿出五百岁去寻找,拿出一千岁去修行。现在时间太短了,人生这一百年我们算的出来的,太短了,我们能主动的机会又太少了,我们自身这个念头,三业中的意业,能把持的机会,能运用的机会太少了。过去叫芸芸众生,就这样过来了。什么样过来了?共业引导到哪个地方,大概就到哪个地方,浑浑噩噩的这一辈子啊,主要是还短。

  

实际作为一个学佛人,要是不透视人生,不去审视自业他业共业的交织,我们很难真正认识到我们学佛的价值,也就把学佛当成一个泛泛的世俗事了。很多人虽然学佛了,但是没有在自己的生命中得到真正的佛法利益,学佛者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

  

过去一个常规的说法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实际大家都是口头上的话。你真正感觉人身难得吗?我们真正尊重我们这个人身吗?你说哪个人还不尊重自己呢?但往往我们这个自尊加上引号还是可以的,这个“自尊”,给它翻译成自大也好、自慢也好、自我强化也好、自卑的一个极端也好。你若真是知道自尊的内容了,那这个尊重己灵啊,即你对自己这个灵魂意识要是真正尊重的人,你就知道你的意识所缘就是你尊重与不尊重的一个特别的评判标准。你能看见你的意识所缘吗?你要是缘的三恶道的因缘,你肯定说不上自尊;你缘的三善道的因缘呢?你能保持个平衡就不错了。那三圣道的东西,我们有个增上随顺,那就是一个增上的修持了。那么在净土这个教法,它认为这些毕竟都是不究竟的。不管是三恶,三善,三圣,这都不以为究竟,为什么呢?还是从念佛的角度来谈。这个九界,念佛人看着都是不究竟的,用念佛的心来审观,我们缘这个九界,都是不够自尊。为什么说不够呢?没有满足你的究竟心智,没有彻底地回归到一个究竟的安乐上来。

  

我们现前的自我业力的坚守,那一定是自大的。但作为念佛人,我们来审视九界,三善,三恶,三圣我们来审视它,真正地自尊在这个地方择取不出来的,所以这个念佛者一定不是自大,他是一个彻底的俯视。要俯视九界。你要没有这个心,你很难去念佛,因为九界对我们太亲近了。或者说三恶道也好,三善也好,对我们太亲近了,那三圣道跟我们的亲近度就不会够高的。太亲近的东西你要不去俯视它,你根本没办法超越它。

  

所以念佛的人还面临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亲疏缘的抉择。现在我们减劫的亲缘,基本上在不定聚的这个业缘中徘徊,偏向于恶业。现在我们的意识基本上在三善三恶中徘徊,但是偏重于三恶道。这是共业催出来的一个结果。为什么偏重在于三恶道呢?是减劫所造成的。为什么要反复地提这个东西呢?就是要我们认清我们择法的必要性,念佛的必要性,或者认清它是必行的一个法则!我们有三种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我们在不定聚中徘徊,徘徊在善恶之间,但是偏重于三恶道。何以故呢?因为减劫所使。减劫的共业、大滑坡造成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因缘下,我们对三圣道的进趣基本上是无缘的。这从共业讲的,有些大德不会包括在内。

  

我去南传走了一些地方,到泰国以后,我就很吃惊的。在金三角那一带,美施乐,一直到我们做短期出家那个省份叫清迈,这一带走了十几天,跟我们国内的情况差不多了,许多寺庙已经没有僧人了。我说这话不是严重,是很严重的,因为什么呢?泰国的经济很发达了,就没人愿意出家了。经济发达了,人自由了,人的五欲可以得到满足了,寺庙里已经没办法待了,修行就不要提了。没有人了,你修什么呢?基本上是无缘的,因为什么呢?经济发展了,人的空间,地球村嘛现在是,小小地球村。爱到哪地方到哪地方,爱做啥业做啥业,爱犯啥罪犯啥罪,爱干啥干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经是无法无天了。当然泰国象法身寺也在办短期出家,他们的规格大,一次剃十万人,一眼看不到边。因为长期没人了,短期呗。但要说修行,已经进入了这个时代了,经济发达,人没办法修行了。

  

因为在这个不定聚的人类的业报中,一百岁以里一压缩,人太苦了,时间太短了,八万四千岁的记忆我们都有,因为我们那个阿赖耶识不会因为你生生世世轮回折腾,就忘记一些东西,它忘记不了。我们潜意识中有一个东西在召唤我们,你看八万四千岁人多宽松啊!这个记忆啊,深深地埋在我们心底了。当然我们也有其他记忆,但我们在人类中,人类等值的记忆就容易浮现出来。若在天,天类的意识就会浮现出来。你这个记忆一想,人八万四千岁,睡觉能睡五百年,摇篮里嘛,摇五百年。很多人说现在人怎么这么贪睡呢?我说咋不贪睡呢?过去一睡睡五百年,现在满睡也睡不了几年对不对?满睡能睡一个星期,就浑身酸痛对不对?怎么说呢?我们的记忆造成了我们在这个短促时代对安逸、睡眠、放逸的追求的心念,所以这个时代的人特别地向往休息。

  

所以释迦文佛在这个人寿百岁的时侯讲法,他不讲其他东西,他讲的都是“快于我法中娱乐,休息”!经常读读经藏的人都知道,他会讲这两句话——一个是休息,一个是娱乐。来吧,快来快来,到我法中娱乐!再一个就是到我法中休息!为什么呢?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缺乏娱乐,缺乏休息。你说为这一百年就娱乐了,你试一试,就是满给你娱乐,你能娱乐个啥呢?还没娱乐就白发苍苍了,对不对?还没娱乐就长大了,要工作养家糊口去了,我们基本上没有太多娱乐的时间。

  

时代是这样子,人寿百岁我们娱乐的机会没有,或者说娱乐的机会十分少十分少的,所以我们渴望得到娱乐。所以释迦文佛一应世说,五浊恶世,苦难有情,我当予其教法,什么样的教法呢?令其安乐与休息。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世尊给我们的教法都是——离苦得乐,所有的教法都是这一个中心点——欲使我们离苦得乐。为什么呢?这个世界的人太苦了。许多年轻人,许多在社会上还经历不足的人,说不苦还可以,也的确有人中之天,就是苦不多,但是毕竟是太少太少。大部分人都在勤奋地为自己的衣食,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面子在拼命地作为,在工作。离苦的机会他想都不敢想,尤其是我们中国人,那更是这样子。中国人对子女的眷恋,对子孙的眷恋,那是不可思议的,很多白发苍苍的人还在照顾着自己的孙子、重孙子等等,那真是没有离开的机会。

  

所以离苦得乐的教法,我们都十分需要的。极乐世界这个教法无疑是最可取的了,它的名字给我们讲的很简单——“但得诸乐,无有众苦”,“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你说我在这个娑婆世界,我先满足了,再往生极乐世界。那不行!我告诉你,那是梦想!你先往生,再回来满足。你这个秩序要颠倒了,你就大错特错了。

  

很多人把这个秩序颠倒了,想着在这个世间,象过去印度的婆罗门一样,先去生儿育女,建立家业,圆满这个了,再去出家。但是你要知道,婆罗门相续的是人寿两万岁的修行,时候他们就可以这样。我们现在想满足世间的作为了再去修行,很困难很困难。这一步迈出去修行,十分困难,再说我们中国没有这种传统,就是说对修行没有这种认取。看到一个乞食的会说,年轻轻的怎么要饭呢?但是要到印度那些国家,人一看就赞叹,哎呀,这么年轻就出来修行。不一样的心理,整个是翻翻的。

  

所以净土这个教法呢?是令我们先有一个根本的回归,那么你再修短自在,再完成你的事业缘、因缘、情缘等等,满足你所有的愿乐,那是一定能满足的,为什么呢?你有自在力了。往生彼国,心得自在,身得自在,方便自在,分化无量世界都可以。但是我们这种业相业报身中,你想得自在,分明你在自欺!分明在自欺!分明你达不到,你还在浪费自己的时间,造成堕落的一个现缘!你堕落了,迷失了,你想得诸乐,你乐什么乐?没地方乐了,只有苦了,迷失了,甚至以后遇法的机会都没有了。

  

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用念佛来俯视九界无疑是一个彻底出离的方法,再来回顾到九界中,那我们就有极大的殊胜方便。我们沉浸在这个三善、三恶、三圣的因缘徘徊中呢?这个境界太多,这个风光太多,耽搁我们的地方太多,毕竟不是究竟的安乐,毕竟不是究竟的法则。所以说念佛一定要解决九界事!倾动九界,普利于九界,就是说你要颠覆它。你说这不是心太狂躁了吗?不是,是因为念佛因缘的一个彻底认知罢了,是仰仗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的透视能力,而不是说我们真正什么能力,不是这样。就这么说吧,我们想看一个城市的全貌,你到两万公尺以上,你看得清清楚楚的,但你在五百公尺上面,你看不到,只看见一小片,因为你的可视度不够。那我们念佛人就站在一个可以俯视九界的,这样一个佛的果地觉的、随顺佛愿的心智上,这样一个力度上去审视九界,那我们就在一个究竟的法益上有一个彻底的回归。这样我们来选择,真正建立安心的事实了,再回看九界,各得其方便。要不然你就会大错特错地陷在善道、恶道、圣道这样一个循环中,不能自拔。这风景太大了,路途太遥远了!就这善道的修持的路途有多遥远?欲界色界无色界天有…

《安居第六十日(三):快于我法来娱乐休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