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六十日(三):快于我法来娱乐休息!▪P2

  ..续本文上一页多少个层天?那我们要一层天一层天地去享受一遍,去体验一遍,再去念佛,不知道你已经到哪一天去了。

  

所以这个境界太大,这个九界是个大境界,要是在我们自己的力量,你根本跳不出这个大境界的。这个境界太大了!象这个三善道,三圣道,我们人类只是一分,天道的境界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我们很难跨越。很多人读过耆婆的故事,读过狮子觉的故事,他们都有预约说生到兜率天马上就回来汇报,结果呢?升了以后一点回信都没有,目犍连就去一看,耆婆坐着那个马车,无量的天女前后围绕着,他说和尚,我去娱乐去了啊,看都不看就跑了。啥都不行了,忘乎所以了,境界太大了。有一次世尊讲法,有十万天女护持的天人,有五万,有三万,一万,一直退到十个、五个天女护持的这样的天人。有十个、五个天女护持的天人说,我记忆之中,我在人类之中五欲多不得满足,现在我有五欲之快乐,何必去听法呢?我们说这个记忆就是境界太大了,就我们这一生我们的境界就太大了,什么都不能满足,突然到那个欲界了,什么都满足你,说你来听法吧,你说对不起,我要娱乐。因为太需要了,因为你在人间没有娱乐过,那个娱乐不是我们想象的娱乐,是满足的娱乐,那境界太大了。你还要去做天呢,你出不来了,就把你圈定了。这九界,三圣道的快乐,一点点你就麻烦了。

  

因为我们记忆里苦的东西多了,所以我们要做就做一次大事吧,就念佛了,用念佛直接超越这些大境界,到真实的一真法界去娱乐吧。这样就有真正的究竟方便。菩萨四种正修行,讲到的都是一真法界的娱乐。

  

九界是个大境界呀!对我们人类来说这个境界太大了。很多人给我说现在很多人去澳门,去中缅边境赌博,抓也抓不完,前仆后继的,很多。他们问为什么呢?是不是中国人好赌呢?我说不是。中国人心里有个东西没有放下,赌博是一种什么心理呢?——重新来的心理,彻底重新来的心理。很多人总想彻底重新来,因为他心里粘的东西太多了,太负重了,赌一把就想彻底重新来一次。这都是记忆造成的,记忆就是境界,这境界他逾越不了,一到那个因缘上,他就逾越不了了,为什么呢?境界太大了!就是说我们世俗中太缺少这个东西了。你要不是真正的念佛人,不能彻底地俯视这些九界的业习,那九界小小事是逃不出去的。

  

“一念及一时,放大光明,悉能遍知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一切众生苦。”九界众生都是有苦的。在净土这个法门中,九界为苦。行诸菩萨道,在弥陀这个教法中亦是苦。阿弥陀佛有个愿——“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个“超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净土教法的特征。超出常伦,就是九界秩序。九界这个秩序排列的很大的,我们人类是三善道的一分子,择取的心理比较重,就在不断地徘徊,所以称为不定聚。我们这个减劫中的不定聚趋向于恶道的机会多。因为什么?我们的记忆所造成的。要是我们过去做过天人,看看现在,人受不了的,太匮乏,太多的委屈,太多的不自由了。每个人的记忆海中,都是有无量无边的记忆的,但我们提纯哪一点记忆呢?运用哪一点记忆呢?

  

在念佛法门,要超出,超越你所有的记忆。让你所有的记忆归到零位上去,归到空净的本质上去,来念佛,与佛相应!因为我们在佛这个角度上呢?我们是从生盲,我们过去没有遇到过。我们要遇到过,我们不至于在减劫中,在这个娑婆世界沉沦。你说你是倒驾慈航的,那你现在放放光就行了。大部分人都是沉沦在这个减劫,五浊恶世的减劫,是很苦很苦的。

  

我们并不是一个自由者,自在者,所以我们记忆中佛地的作为是没有的。我们要把九界的东西回到零位上去,来忆佛念佛,以佛性来印契,以佛的果地觉来印契我们现缘的心智。所以讲“一念及一时,不前不后,放大光明”,实际就是印契光明,以念佛印契自心,以佛心为自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凡夫心念佛时,即佛心。

  

在念佛法门中,印契光明是十分重要的。以名昭德,以德显心,以心致用故,心放光明。此心、众生心、佛心本无差别,即平等心。平等心放平等光,饶益十方法界,平等利益十方,所以令一切众生离差别苦、对立苦、障碍苦、所依苦,业力纠缠之苦。我们这个九界的苦是个大的苦痛,因为什么呢?我们在择取不清晰的情况下,就在这儿徘徊。这个徘徊的苦是人类的一种彻骨彻髓的苦。很多人做一生事情就没有干净历练过,没有爽快过,都是在徘徊,得失上,大小人我上徘徊,亲疏上徘徊。

  

念佛人的功德与利益,所以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为什么能普照诸佛会呢?阿弥陀佛这个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他的名号利益亦复如是,此名号功德亦是佛中王、光中尊。因为阿弥陀佛的三身功德依这六字洪名而彰显,彰显其法身清净,报身圆满,应化无碍,所以一句名号具三身功德。那我们持名之时,阿弥陀佛的三身功德平等地摄化着一切,圆满地摄化着一切,无碍地摄化着一切,我们回归到这种清净、圆满、无碍的当念中,那就是所谓“一念及一时”这样一个修持与善巧。你用一念,你随顺一念,你作为一念,这一念易不易做呢?善导大师怕我们对这一念模糊了,他就说一声、十声。害怕我们把这一念跟自己拉开距离了,他说你念一声、十声,亦得往生。佛愿住持故,佛力住持故。

  

因为我们一切众生的性德与诸佛的性德等无差别,以念佛名号故,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故,来平等印契法界众生的佛性,或者启迪众生的佛性,它的妙用起用于当下,就如如来藏性经所讲,我们每一个人在本位上都坐在清净的法性莲花上。这个莲花是没法枯萎的,法性没法衰败的,没法增减的,没法被颠覆掉的。但我们执着自己的业力,执着自己的蒙蔽,在蒙蔽的这个缘上丢失了这个清净法性的作用。那我们随顺着弥陀的圆满的报德,来起用这个法性的作用,我们会透过弥陀的圆满报德、无碍的应化,使我们本有的佛性有一个契合的作用,一个印契的过程。你在赞佛,感知佛,念佛的这一刻钟,印契就会产生个事实。

  

这个最主要是要实践,不实践没有丝毫的意义。所以法性无始以来无增无减,犹如大地,犹如虚空,包容众生,载负众生,众生常用而不知。我们身在其中而不知。迷失于自己的固执业习,固执所知,乃至种种交织业缘的蒙蔽,乃至共识的蒙蔽,不能回到自己安乐的本家本国,就是所谓的法性海。所以阿弥陀佛建立作用一个国土,揭示了众生本家本国的本来的庄严面貌,使我们有一个参照,往生彼国,深达法性,究竟安乐,出一切苦。

  

我们下去面对的实际就是念佛的大事了,摒弃九界的大境界,来作念佛的实践者。我们在念佛的过程中,乘着佛愿念佛,随着佛的果地觉清净念佛,圆满念佛,普利一切念佛,感恩念佛,在这样念佛的作为下,我们逐渐会体会到“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实质作为与效果。大家下去是要实践的。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十六2011年7月16日

  

《安居第六十日(三):快于我法来娱乐休息!》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