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少個層天?那我們要一層天一層天地去享受一遍,去體驗一遍,再去念佛,不知道你已經到哪一天去了。
所以這個境界太大,這個九界是個大境界,要是在我們自己的力量,你根本跳不出這個大境界的。這個境界太大了!象這個叁善道,叁聖道,我們人類只是一分,天道的境界對我們的吸引力太大了,我們很難跨越。很多人讀過耆婆的故事,讀過獅子覺的故事,他們都有預約說生到兜率天馬上就回來彙報,結果呢?升了以後一點回信都沒有,目犍連就去一看,耆婆坐著那個馬車,無量的天女前後圍繞著,他說和尚,我去娛樂去了啊,看都不看就跑了。啥都不行了,忘乎所以了,境界太大了。有一次世尊講法,有十萬天女護持的天人,有五萬,有叁萬,一萬,一直退到十個、五個天女護持的這樣的天人。有十個、五個天女護持的天人說,我記憶之中,我在人類之中五欲多不得滿足,現在我有五欲之快樂,何必去聽法呢?我們說這個記憶就是境界太大了,就我們這一生我們的境界就太大了,什麼都不能滿足,突然到那個欲界了,什麼都滿足你,說你來聽法吧,你說對不起,我要娛樂。因爲太需要了,因爲你在人間沒有娛樂過,那個娛樂不是我們想象的娛樂,是滿足的娛樂,那境界太大了。你還要去做天呢,你出不來了,就把你圈定了。這九界,叁聖道的快樂,一點點你就麻煩了。
因爲我們記憶裏苦的東西多了,所以我們要做就做一次大事吧,就念佛了,用念佛直接超越這些大境界,到真實的一真法界去娛樂吧。這樣就有真正的究竟方便。菩薩四種正修行,講到的都是一真法界的娛樂。
九界是個大境界呀!對我們人類來說這個境界太大了。很多人給我說現在很多人去澳門,去中緬邊境賭博,抓也抓不完,前仆後繼的,很多。他們問爲什麼呢?是不是中國人好賭呢?我說不是。中國人心裏有個東西沒有放下,賭博是一種什麼心理呢?——重新來的心理,徹底重新來的心理。很多人總想徹底重新來,因爲他心裏粘的東西太多了,太負重了,賭一把就想徹底重新來一次。這都是記憶造成的,記憶就是境界,這境界他逾越不了,一到那個因緣上,他就逾越不了了,爲什麼呢?境界太大了!就是說我們世俗中太缺少這個東西了。你要不是真正的念佛人,不能徹底地俯視這些九界的業習,那九界小小事是逃不出去的。
“一念及一時,放大光明,悉能遍知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一切衆生苦。”九界衆生都是有苦的。在淨土這個法門中,九界爲苦。行諸菩薩道,在彌陀這個教法中亦是苦。阿彌陀佛有個願——“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這個“超出”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淨土教法的特征。超出常倫,就是九界秩序。九界這個秩序排列的很大的,我們人類是叁善道的一分子,擇取的心理比較重,就在不斷地徘徊,所以稱爲不定聚。我們這個減劫中的不定聚趨向于惡道的機會多。因爲什麼?我們的記憶所造成的。要是我們過去做過天人,看看現在,人受不了的,太匮乏,太多的委屈,太多的不自由了。每個人的記憶海中,都是有無量無邊的記憶的,但我們提純哪一點記憶呢?運用哪一點記憶呢?
在念佛法門,要超出,超越你所有的記憶。讓你所有的記憶歸到零位上去,歸到空淨的本質上去,來念佛,與佛相應!因爲我們在佛這個角度上呢?我們是從生盲,我們過去沒有遇到過。我們要遇到過,我們不至于在減劫中,在這個娑婆世界沈淪。你說你是倒駕慈航的,那你現在放放光就行了。大部分人都是沈淪在這個減劫,五濁惡世的減劫,是很苦很苦的。
我們並不是一個自由者,自在者,所以我們記憶中佛地的作爲是沒有的。我們要把九界的東西回到零位上去,來憶佛念佛,以佛性來印契,以佛的果地覺來印契我們現緣的心智。所以講“一念及一時,不前不後,放大光明”,實際就是印契光明,以念佛印契自心,以佛心爲自用。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凡夫心念佛時,即佛心。
在念佛法門中,印契光明是十分重要的。以名昭德,以德顯心,以心致用故,心放光明。此心、衆生心、佛心本無差別,即平等心。平等心放平等光,饒益十方法界,平等利益十方,所以令一切衆生離差別苦、對立苦、障礙苦、所依苦,業力糾纏之苦。我們這個九界的苦是個大的苦痛,因爲什麼呢?我們在擇取不清晰的情況下,就在這兒徘徊。這個徘徊的苦是人類的一種徹骨徹髓的苦。很多人做一生事情就沒有幹淨曆練過,沒有爽快過,都是在徘徊,得失上,大小人我上徘徊,親疏上徘徊。
念佛人的功德與利益,所以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爲什麼能普照諸佛會呢?阿彌陀佛這個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他的名號利益亦複如是,此名號功德亦是佛中王、光中尊。因爲阿彌陀佛的叁身功德依這六字洪名而彰顯,彰顯其法身清淨,報身圓滿,應化無礙,所以一句名號具叁身功德。那我們持名之時,阿彌陀佛的叁身功德平等地攝化著一切,圓滿地攝化著一切,無礙地攝化著一切,我們回歸到這種清淨、圓滿、無礙的當念中,那就是所謂“一念及一時”這樣一個修持與善巧。你用一念,你隨順一念,你作爲一念,這一念易不易做呢?善導大師怕我們對這一念模糊了,他就說一聲、十聲。害怕我們把這一念跟自己拉開距離了,他說你念一聲、十聲,亦得往生。佛願住持故,佛力住持故。
因爲我們一切衆生的性德與諸佛的性德等無差別,以念佛名號故,以佛的果地覺爲因地心故,來平等印契法界衆生的佛性,或者啓迪衆生的佛性,它的妙用起用于當下,就如如來藏性經所講,我們每一個人在本位上都坐在清淨的法性蓮花上。這個蓮花是沒法枯萎的,法性沒法衰敗的,沒法增減的,沒法被顛覆掉的。但我們執著自己的業力,執著自己的蒙蔽,在蒙蔽的這個緣上丟失了這個清淨法性的作用。那我們隨順著彌陀的圓滿的報德,來起用這個法性的作用,我們會透過彌陀的圓滿報德、無礙的應化,使我們本有的佛性有一個契合的作用,一個印契的過程。你在贊佛,感知佛,念佛的這一刻鍾,印契就會産生個事實。
這個最主要是要實踐,不實踐沒有絲毫的意義。所以法性無始以來無增無減,猶如大地,猶如虛空,包容衆生,載負衆生,衆生常用而不知。我們身在其中而不知。迷失于自己的固執業習,固執所知,乃至種種交織業緣的蒙蔽,乃至共識的蒙蔽,不能回到自己安樂的本家本國,就是所謂的法性海。所以阿彌陀佛建立作用一個國土,揭示了衆生本家本國的本來的莊嚴面貌,使我們有一個參照,往生彼國,深達法性,究竟安樂,出一切苦。
我們下去面對的實際就是念佛的大事了,摒棄九界的大境界,來作念佛的實踐者。我們在念佛的過程中,乘著佛願念佛,隨著佛的果地覺清淨念佛,圓滿念佛,普利一切念佛,感恩念佛,在這樣念佛的作爲下,我們逐漸會體會到“但得諸樂,無有衆苦”的實質作爲與效果。大家下去是要實踐的。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十六2011年7月16日
《安居第六十日(叁):快于我法來娛樂休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