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不生氣 第六章 你的“心經”▪P2

  ..續本文上一頁得吐血,甚至死亡。很多人是活活氣死的,因爲憤怒能讓人身心機能突然失常,在內心製造無比的壓力與痛苦。但是當佛陀現前,正念的能量生起時,你就獲得保護,它會幫助你處理當下的情況。就如有大哥在,小弟就安全了;有母親在,孩子就會安全了。透過修行,你內心的母親或大哥就會愈來愈懂得如何照顧憤怒了。

  當認知並擁抱憤怒時,一定要持續地培養正念,我們可以藉由不斷地練習念念分明地走路與呼吸來培養它。如果心中沒有正念,你所做的每件事都無法獲得解脫,即使用盡全力打枕頭也無法幫助你探索憤怒與了解它的本質,甚至連枕頭是什麼都不清楚,如果你真正明白枕頭是什麼時,就會知道它只不過是顆枕頭,根本不是敵人,爲什麼要搥打它呢?因爲你不知道它只不過是顆枕頭而已。

  當你認真地去探索某個東西,就會知道它真正的本質,如果你深刻地探索某個人的內心,就會知道真正的他(她)是什麼樣的人。如果沒有正念,就不可能真正認識事物或任何人,而會成爲憤怒的受害者,它會推使你做出具有傷害力的事。

  你就是你自己生氣的對象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到底是誰?其實你就是那個讓自己生氣的人。如果你對兒子生氣,就是對自己生氣。如果你認爲兒子不是你,那是錯誤的,兒子其實就是你。不論在遺傳上、生理上、科學上,兒子就是你的延續,這是個事實。誰是你的母親?母親就是你,你是她的下一代而成爲她的延續,她也因爲是你的祖先而成爲你的延續。好將你與祖先們聯系在一起,而你也將她與未來的世世代代聯系在一起,你們屬于同一條生命的長河。如果你認爲她與你是不同的個體,彼此完全無關,這是種無知。當年輕人說;“我要從此與父親斷絕關系。”那根本就是無知,其實他就是自己的父親。

  身爲母親,懷胎十月,你知道孩子就是你,吃飯爲孩子,喝水也爲孩子,處處想到孩子。當你好好地照顧自己時,就是在照顧孩子。你處處小心翼翼,你知道孩子就是你。但是等孩子十叁、四歲時,你開始失去這樣的感覺,覺得與孩子是分離的,不再那麼緊緊相連。你不知如何改善彼此的關系,如何在吵架之後和解。很快地,代溝愈來愈大且牢不可破,愈來愈難相處且沖突不斷。

  深入觀照可以停止憤怒

  表面上看來,你與孩子是兩個分離的個體。但是如果深入觀照,你會發現其實你們仍然是一體的。因此,化解彼此的爭執或重建和諧,這與你如何調和身心,其實是相同的。因爲你與孩子具有同樣的本質,原本就是一體的。

  多年以來,我走進一家倫敦的書店,看到《我的母親,我自己》這本書。這是個非常有智慧的書名,“你的母親,你自己”,你也可以寫中外一本書——《我的女兒,我自己》,或《我的兒子,我自己》、《我的父親,我自己》。這確實是個事實,當你對兒子生氣時,就是對自己生氣;當你懲罰兒子時,就是懲罰自己;當你讓父親受苦時,也讓自己受苦。我們必須洞察“無我”(nonself)洞察“我”是由“無我”的元素所組成,包括我們的父親、母親或祖先,以及太陽、空氣與大地,都是如此。這時,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

  當你洞察“無我”的真理,就會知道快樂與痛苦並非個人的事,你的痛苦就是所愛的人的痛苦,他們的快樂就是你的快樂。當你體悟到這點,就不會被懲罰與責怪的念頭所誘惑,而以更有智慧的方式行動。這樣的理解與智慧,是深思、深入觀照的果實。所以,當你念著自己的“心經”時,可以幫助你記起——你的孩子就是你,你的伴侶也是你。

  讀誦經典是爲了讓自己可以沈浸在“無我”的真理與體悟中,希望你能寫出自己的“心經”,它來自與別人本來是一體的體悟。《心經》與智慧有關,你的“心經”也是如此,它以智慧提醒你,你並不是分離、獨立的個體,也提醒你愛的智慧。當你生氣時,或被自他分離的觀念誤導時,讀一遍自己的“心經”,就能幫助你重新回到自己。當洞察生起時,佛陀當下現前,你就安全了,再也不必受苦了。

  我們必須不斷地提醒自己,雖然有很多方法可以化解憤怒,但最好的、最深的解脫,還是來自智慧——對于“無我”的洞見,“無我”不是抽象的哲學概念,只要能念念分明地生活,隨時都能體驗“無我”的真實。洞察“無我”能幫助你恢複與他人之間的和諧,你有權利活得快樂,也有權利活在和諧之中,這就是你必須與他(她)一起坐下來商詩生活方式的理由。

  更進一步地,你也要找出讓自己獲得和諧、甯靜的方法,因爲你經常爲了內心的交戰與沖突而飽受折磨,所以必須與自己簽訂和平條約。內心充滿是由于缺乏智慧與洞見,只要你有智慧,就能重建自己,以及與他人的和諧關系。你會智慧如何有智慧地應對進退,就不會再身處于沖突的戰場之中了。如果你心中充滿和諧,對方便能覺察你的改變,彼此的關系就能很快恢複和諧,你也會因此而更快樂,更容易相處。同樣地,你的快樂也會很快地感染到其他人。

  所以,要幫助你的兒子,得先重建自己內心的和諧。請先深入地觀照自己!如果要幫助母親,也是如此,請找出可以幫助母親的智慧。幫助自己是幫助他人的第一步,放下“自我”的幻覺,可以真正幫助我們從憤怒與痛苦中獲得解脫,這就是修行的主要精髓所在。

  

  

《你可以不生氣 第六章 你的“心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