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五十日(叁):得念失念皆是佛恩▪P2

  ..續本文上一頁感覺到辛苦,天氣稍微有一點熱,出點汗就感到辛苦,莫不了解我們無量劫輪回的苦有多少?而出離這個苦海需要有多少次的修證?多少劫的修持?

  

主要是我們不知了,所以說遮蔽了我們的觀察力。我們沒有這樣的觀察力,就會麻木不仁,認爲阿彌陀佛給我們是理所當然的,就像父母給兒女財産一樣,這有什麼呢?理所當然的。我們有佛性,佛順著佛性給我們不是正常的麼?這種理所當然的想法就造成了我們對法生不起稀有、感恩的感知,那麼法益在我們現有的生命中就會很難成熟。雖然遇到極爲稀有的教法了,我們還當成一個平常事,一帶而過。

  

這個信順二忍,實是聞名而得,實是阿彌陀佛依其順性的願力,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成熟了我們這樣這樣一個聞名,成熟了我們這樣一個信順二忍的種子。阿彌陀佛還怕我們在這裏有疑慮,他就發了這樣一個願——設我得佛,他方世界諸有衆生聞我名號,皆得總持。什麼叫總持?就是于一法而生起具足這樣一個隨順或者修持。那還是爲了補助這二種忍。當然他方菩薩就簡單了——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叁種忍,住不退轉,一句話就結束了。

  

我們在凡夫地的有情,信順二種功德實是來自于阿彌陀佛順性的回施、平等的回施于每一個聽聞衆生這樣一個成熟的過程,而不是我們信與不信。這個角度一定要有一個回轉!若不回轉,我們就沒有絲毫的感恩心,就認爲我在修行什麼,我能怎麼樣,結果道德善根無所增長。因爲沒有感恩心,你的種子就不能得到滋養,那種子就會枯萎——自大自慢就會使我們這個信順的種子、如來的種性枯萎掉。自慢就造成了認爲我們自己有佛性這樣一個自慢心,它沒有成熟,你用自慢去占據它,它就開始枯萎,信順二德就會從我們生命中消失掉,被你那個自慢,或者自卑,或者自以爲是的東西悄悄地又掩蓋起來了。

  

淨土這個教法十分獨特。我遇到過很多念阿彌陀佛十幾年、幾十年的老人家,給我回饋的東西就是“臨終不能往生“這樣一個話題。不要說他有信順的東西了,他都是在自己的業力——念念的執著,念念的感知回顧上用功夫,而沒有在阿彌陀佛的願力上隨順,在阿彌陀佛的功德上隨順,在阿彌陀佛這種不可思議的慈悲上去隨順,所以修行一年又一年還是在自己業力中打滾,在自己的業力中徘徊,在自己的感知中徘徊。一談論起來了,大概就是我業習重、業障深、功夫不夠,反正主題就是我的業力,我沒有功夫成片,我沒有達到什麼樣子,我犯某個戒了,我這個業障深習氣重,都說的很中肯,但是用這很中肯的思想否認了阿彌陀佛的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願力、功德力,把我們念阿彌陀佛、隨順阿彌陀佛功德這樣一個修行的主題思想給丟了,而去找自己的感受,找自己的業力所測試的對象,那麼就回到通常修行的方法了。

  

因爲淨土這個教法是載負衆生,佛力住持令衆生得不退轉的教法,而不是我們每個個體怎麼樣的作爲。這個分水嶺他就是不分開,混到一起了,他很真誠地表達他不能往生,那你就很痛苦了,因爲什麼呢?他很真誠地說我的業力很深厚,那我們自己一想,我們的業力也很深厚,他說他功夫沒有成片,沒有達到一心不亂,沒有證得叁昧。這都又回到所謂的自我業力的測試上了,而沒有隨順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攝化十方九界衆生不舍的這個力,不去運用這個力,隨順這個力。所以我們就隨順了業力執相而迷失,即執個體的業相而迷失在業相之中。我們對業力的執著是十分十分的頑固。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徹底地揭示了法性的平等性,載負著一切衆生,摧毀了一切業障的蒙蔽!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本身就是摧伏摧滅我們對這個業力的執著。

  

爲什麼這個地方要反複講呢?似乎基本每天都要講呢?——因爲這個烙印太深了,這個主題的主流太重了。我昨天遇到一個居士很中肯地跟我講他的修行方式,他說“我要好好地忏悔自己的業障”,都很中肯的這個話,很感人。但是說我們好好的去念佛憶佛、隨順佛願、信順佛力的這個概念沒有一絲!

  

那就象我們要徒步走到極樂世界一樣困難。我們要徒步走到美國都很困難,就要跨過一個大洋,但我們坐飛機就很簡單了,這一個飛機可以載負著西方人東方人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黑種人白種人,不管什麼人你只要坐上飛機,它就可以把你載到。但很多人站在一邊說,哎呀我過不了這個太平洋,這太平洋太這不好走了。那第二個一來一說,是啊真過不去啊。第叁個人也說,哎呀是過不去。你看這黑種人這麼有力量他也過不去,白種人白種人這麼高大也過不去,因爲太遙遠了。

  

旁邊停一架飛機說,我來載負你們吧,我一個小時可以飛一千五白公裏。

  

你說不行,我還有很多業障。其他人說,我也有很多業障。

  

他說上飛機就可以了。

  

你說不行,我要把業障忏悔完再上。不忏悔完業障我怎麼上飛機呢?

  

這道理都講得很好,但是就徘徊在不能起飛的這樣一個困難的境地,就是說你改變不了自己的現緣。因爲你在自己現緣的業力空間中不斷徘徊,怎麼徘徊也走不出去的。你假設是坐上飛機了,起飛了,已經飛到一萬五千尺的高度了,你就知道你原來那點業力就是古德們講的那樣如洪爐片雪、日輪照霜,象大太陽照著那一點霜,你還不自覺就化掉了。

  

我們沈浸在自己的業力當下,是很難走出來的。所以我一遇到這些很中肯的,很如實的在表達著自己的業、表達著自己的障礙、表達著自己的習慣這些菩薩們,我都很感慨。阿彌陀佛分明說我來取代你的業力,來接度你往生彼國,實際說——讓你放下你的業力,償還你一個清白,你的本心是清白的,你的佛性是具足的,我來給你印契,你從這個具足起修,你從這個清淨起修、做人,你看看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很安樂?是不是很清靜?是不是有快樂的東西呢?解放你過去所有的習氣的包袱,煩惱的抱負,惡業的包袱,所知的包袱。你有佛性,我依願力來讓你的佛性來起作用。

  

他說不行啊,我業力深啊。

  

這個話就又回來了。又回到什麼地方來了?——我們對自己業力的執著。

  

所以念佛人不去念佛,不去隨順佛陀的這種聞名即給予二種忍的功德,即信順著你與佛無二無別的性德,那你的作爲永遠就在你的業力上徘徊!不相信你今天忏悔清淨了,明天你的業力又會反複出來,習氣又會反複出來,也可能少許清淨,也可能你會證得聖道,也可能你會進入到某個狀態,但這都是九界的業力,都不足以成就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究竟功德這樣一個大利。

  

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在這個淨土教法中,九界之善都是少善根!你若不這樣去觀察,就會迷失在我們現行的善緣中自以爲是,或者在惡緣中自我蒙蔽。因爲《阿彌陀經》中講的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會認爲我們的修行是大善根,有的人說印經是大善,那個功德最大,有的人說放生……,反正他得不斷地找這個大的善根,就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具足二種忍的功德,叁種忍的功德,你是菩薩,聽聞就得叁種忍,你是普通凡夫,聽聞就得二種忍!這個功德有多大呢

  信順的善根,這個善根是具足的善根,是本淨的善根,是貼切的、究竟的一個印契,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菩薩們,這個地方你要是認識不清,我們就會返回到太平洋這個海邊,不管是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棕色種人,站在那個地方就都說不能到太平洋的彼岸,過不去。就地球上的這麼一個海洋你都過不去,爲什麼呢?你自己的力量不夠。你說我要建一個很大的船,那你就自己做吧,你要費很多功夫,也可能你造得起,也可能有的就造不起,那阿彌陀佛不管我們造得起造不起,平等地給我們回施。平等回施這個教法,稀有就稀有在這個地方,不管你造得起造不起,他就平等攝化,何以故呢?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故,平等回施衆生,令衆生鹹得往生彼國,得不退轉。

  

平等回施與平等攝化,在淨土的修持中這是一個最大的利害關系。

  

往往在我們自己的修行過程中,我們就像一個步行者,我們會檢討自己的身體——哦,我沒有這麼多資糧我走不到的。——他首先就拒絕到達目的地這樣一個信賴,這樣一個結果。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教法,不是這樣要求我們的,沒有要你有什麼樣的體力,要准備什麼。當然我們過去接受的教育是什麼呢?說信願行叁資糧。最早在我們中國傳播的淨土一定說信願行叁資糧,你要不具資糧,你不能往生。所以說很多人就開示查自己的資糧了——看自己本上存多少錢,存多少糧,有幾斤糧票,能買多少糧食,能走多少,看自己的體力鍛煉的怎麼樣,大部分一看就打叉了,說不能往生。爲什麼?資糧不夠。

  

而淨土的教法,不管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這樣的根本經典中了,都是依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彼國,都是依阿彌陀佛的願力住持得不退轉

  

我們把淨土劃成兩個部分,這樣區分一下(如下圖)。

  <…

《安居第五十日(叁):得念失念皆是佛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