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五十日(三):得念失念皆是佛恩

  

安居第五十日(三):得念失念皆是佛恩

  

我们非常庆幸能接触到这样一个教法,阿弥陀佛在十劫前,在西方,成就了一个圆满的报土,来接引十方世界有情,这个举措是震撼了一切诸佛的。

  

阿弥陀佛立了这样的誓愿——设我作佛,十方诸佛若不咨嗟称我名号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之功德,其缘起殊胜,诸佛共赞共助共推这样一个往生的国土。十方九界是个大说法,具体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南阎浮提,这个减劫时代,我们人类,要没有这个极乐世界标方立向,我们人类想修持,想取得其他方法,方法虽十分多,但是多有迷失。

  

这个标方立向,就是来去除我们大方向的迷失,即所谓去向主题的迷失。去向和主题实际是最困扰我们这个减劫时代的人的,真正对去向问题严格思维的人还是很少的,我们这个世界每天就有十几万人去世,但一般没有我们的亲人,或者说没冲击到我们自身时,我们对死亡的去向或者说对生命的去向一般是很少审思的,总是感觉到事不关己。

  

阿弥陀佛这个极乐世界,不管是对活着的,或者在生死边缘的,或者已经寿尽之人,其标方立向是十分有益的。因为我们都知道,阎浮提众生未证法性之时,取向是我们的根本所依,我们不管是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一切行为中都是依相而作为的,要是把“相”这个字拿掉,我们就无所适从。

  

在减劫中,面对这种爆炸性的信息量,人们游走的方便、参学的方便,以及传播法门的无量无边(不管在我们汉地,或者在南传,或者在藏地,现在就佛教这一块,这样的法门就无量无边),善知识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在成长着,表达着,传达着。假设我们没有一个主题——或者修行的主体,或者人生的主体,我们就会因为法而迷失。过去人是因为烦恼迷失,现在人会因为择法而迷失。

  

所以修行的主题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反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大话题。大部分人都有盲从性,就是说无意识、不自主的意识占据着大部分人的心智。

  

所以极乐世界这个教法,都从大方面来提示我们,不在小的方面斤斤计较,所谓小,就是九界的分类。他平等地回施九界众生,那是很大的一个方向、一个群体。

  

许多修行方法,我们这个时代难就难在自我的定位上了,对善知识的定位,对教法的定位,对我们自己修行者的定位是十分困难的。很多人是不能自制的,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状态?自身修行的一个主题认知是什么?现在能真正自觉自明的人也是十分罕见的!不是贬低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的因缘太复杂了,信息量的复杂,交往的复杂,法门的林立,人的意识,自业共业的交织,已经造成了很多的错位,很多人会把别人的意识当成自己的意识,把大家的共业变成个人的别业。

  

我经常听到有人这样问,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我有这么多障碍,为什么我有这么多疾病,为什么我会得这样的恶性疾病等等,或者说在违缘上往往认为自己是独有的。往往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太高看自己了,你想把人类现在共有的业力独占啊。很多人就认为自己就跟别人不一样,实际大家共有的业力相差很少,五十步、百步而已。

  

净土这个教法就把九界这样一个巨大的差别空间、群体给平等化了,等于把我们浮动的心智、迷茫的心智用“平等”接引过来了,回施给我们一个容易得见、容易接受的一个实践、一个教法。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标方立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十分有意义,要不然我们大部分人在烦恼中迷失,在生死轮回中迷失,在习惯中迷失,同样在法则中迷失,在选择善知识、选择修行的次第上迷失。

  

净土一法,为什么说平等地普化九界呢?它是唯依佛为师。不管你是什么人,这个“师”就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共同来作证,来称誉这个教法,这样就把我们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将信将疑等许多混乱的思想,以及不可自制的感知力安排在这样一个平等的大地、平等的教法中了。

  

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信任度(对法的信任,对师长的信任,对自己的信任),以及对修行次序的认知,都是不清晰的。依佛为师,就使我们这些不信任、迷茫起码说有一个回归的设置。你没有地方去了,你怀疑一切、打到一切、想象一切,都不能安乐了,那阿弥陀佛在这儿等着你,他说“你真没地方选择了,我这个地方还可以给你选择”。这是一个回归的去处,它平等地接纳着一切众生,摄化着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这是十分特定的。

  

许多教法,有些有情是没办法进趣的。就说走般舟,你读读《般舟经》,实际就行般舟的严格要求来说,它是有群体对象的,是有针对性的,是有要求的。

  

净土教法全然没有要求。你可以读读《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个教法中是没有任何要求的,他不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什么条件,不是说你自身具有什么条件才能接触这个法。他就是一个平等回施,不作其他设置。许多方法是一定要有条件的,多少都要有,唯有这个教法是平等回施于九界的。

  

所以说我们遇到这样一个法则,是我们这个时代人应该庆幸的!

  

你仔细地去观察审思,象我们出家的法则,那要问遮难,不管是轻遮重遮,有遮难是不能出家的,那样于自于他于三宝于道场于社会于佛法住世都不能增益,那么这就有要求。

  

没有要求的修法,就我的记忆或感知中,象这样全然没有条件的,平等回施的,可能就净土这一法最彻底、最直白。这个无遮的回施,平等的摄化,九界同归,若不是真正的大慈悲,是不会展示这样一个究竟的教法的,所以我们说这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样一个彻底的教法,没有任何的遮盖遮蔽,对任何有情都不做阻遮了,这对种种杂类心智有情无疑是给了一个解脱的机会,无疑是给了一个殊胜的增上方便。

  

这个平等回施看着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因为它太简单太易行,反过来我们就会设置出来“难信”。这个难信是九界所设立的,因为世尊讲此法唯佛与佛能知。它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了。菩萨声闻犹如从生盲,不能了知这里面的内容,那凡夫怎么办?所以说平等回施是大利,难信,就是说依我们的想象是难信,依我们思维力,想象力是不可涉足的。

  

菩萨声闻都难信,不能了知,这样一个于一切世间都是难信的法,凡夫有情怎么来进趣呢?阿弥陀佛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因地就发了这样的愿——他方佛土,诸有众生闻我名号,即得二种忍,即信忍与顺忍。

  

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这个誓愿,我们对此法是没有法生信的。你说“我是一接触这个法就生信了”,实际也是阿弥陀佛愿力威神所摄化,使我们生信的。是愿力所使,神力所加,即佛的智力所加,使我们生信。就象我们能看到东西,并不是我们的眼睛在放光,是太阳照亮了大地,我们才看到东西了,当然要配合我们的眼睛,如果是盲人,太阳照亮了大地,你也看不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这个誓愿力就像太阳一样把整个法界给照亮了,我们只要睁开眼睛,得遇此法,听到弥陀名号,信顺二忍就自然得到成就。要靠修持的话,这二忍可就难了,依教言而说需要两大阿僧祗劫的修持入如来种姓,也就是成就所谓的信顺二忍。而我们闻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摩尼宝号、性德宝号,它就悄悄地回施到我们心智中,使我们这个自性成熟,不成熟那也把它激活了。

  

实际往往我们有个误区,认为我们信佛、我们不信佛,实际这都是不成立的。信,也是你的一个想法,很快就变掉了,不信,也很快就变掉了。不相信你看你的念头,你的信与不信,往往是根据你的感知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有一个什么稳定的信与不信的力量——我们称为信根信力,往往凡夫有情不成立这个东西。

  

所以我们得闻极乐世界的这个教法、阿弥陀佛的这个殊胜的功德名号,使我们直直成就了往生彼国的种性。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本家本国,是真实不虚的,就等于阿弥陀佛依愿力、依威神力、顺应性德力,给我们种下了一个往生的必然的种子。这个种子当然是顺我们的佛性而回施、印契、成熟的,没有增减我们的心智。要是没有这个愿力顺性的回施,我们就要有两大阿僧劫的修持才能成熟这个种性。所以其难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就在于——佛陀直接回施给我们这样一个殊胜不可思议的大利,即惠以真实之利。

  

我们主要是没有证知,要是有所谓的宿命明,或者所谓的天眼明,你看到那些无量无边的修行者累劫修持的艰辛、证得这个信顺二忍的极漫长的过程,在看阿弥陀佛依愿力顺应我们的性德回施给我们这样一个真实之利,直接让我们的种性成熟,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大慈悲,那我们心中会有什么想法呢?因为我们对久远的过去没有了解,对那些修行人累劫修持的艰辛不了解,我们这一生也可能坐那几分钟、几个小时,学习这几天,我们感到辛苦,拜拜佛、磕磕头,就…

《安居第五十日(三):得念失念皆是佛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