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日(叁):得念失念皆是佛恩
我們非常慶幸能接觸到這樣一個教法,阿彌陀佛在十劫前,在西方,成就了一個圓滿的報土,來接引十方世界有情,這個舉措是震撼了一切諸佛的。
阿彌陀佛立了這樣的誓願——設我作佛,十方諸佛若不咨嗟稱我名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之功德,其緣起殊勝,諸佛共贊共助共推這樣一個往生的國土。十方九界是個大說法,具體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南閻浮提,這個減劫時代,我們人類,要沒有這個極樂世界標方立向,我們人類想修持,想取得其他方法,方法雖十分多,但是多有迷失。
這個標方立向,就是來去除我們大方向的迷失,即所謂去向主題的迷失。去向和主題實際是最困擾我們這個減劫時代的人的,真正對去向問題嚴格思維的人還是很少的,我們這個世界每天就有十幾萬人去世,但一般沒有我們的親人,或者說沒沖擊到我們自身時,我們對死亡的去向或者說對生命的去向一般是很少審思的,總是感覺到事不關己。
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不管是對活著的,或者在生死邊緣的,或者已經壽盡之人,其標方立向是十分有益的。因爲我們都知道,閻浮提衆生未證法性之時,取向是我們的根本所依,我們不管是行住坐臥,吃喝拉撒,一切行爲中都是依相而作爲的,要是把“相”這個字拿掉,我們就無所適從。
在減劫中,面對這種爆炸性的信息量,人們遊走的方便、參學的方便,以及傳播法門的無量無邊(不管在我們漢地,或者在南傳,或者在藏地,現在就佛教這一塊,這樣的法門就無量無邊),善知識也像雨後春筍一樣,在成長著,表達著,傳達著。假設我們沒有一個主題——或者修行的主體,或者人生的主體,我們就會因爲法而迷失。過去人是因爲煩惱迷失,現在人會因爲擇法而迷失。
所以修行的主題是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這反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大話題。大部分人都有盲從性,就是說無意識、不自主的意識占據著大部分人的心智。
所以極樂世界這個教法,都從大方面來提示我們,不在小的方面斤斤計較,所謂小,就是九界的分類。他平等地回施九界衆生,那是很大的一個方向、一個群體。
許多修行方法,我們這個時代難就難在自我的定位上了,對善知識的定位,對教法的定位,對我們自己修行者的定位是十分困難的。很多人是不能自製的,不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狀態?自身修行的一個主題認知是什麼?現在能真正自覺自明的人也是十分罕見的!不是貶低這個時代,是這個時代的因緣太複雜了,信息量的複雜,交往的複雜,法門的林立,人的意識,自業共業的交織,已經造成了很多的錯位,很多人會把別人的意識當成自己的意識,把大家的共業變成個人的別業。
我經常聽到有人這樣問,爲什麼我這麼倒黴,爲什麼我有這麼多障礙,爲什麼我有這麼多疾病,爲什麼我會得這樣的惡性疾病等等,或者說在違緣上往往認爲自己是獨有的。往往我跟他們開玩笑說,你太高看自己了,你想把人類現在共有的業力獨占啊。很多人就認爲自己就跟別人不一樣,實際大家共有的業力相差很少,五十步、百步而已。
淨土這個教法就把九界這樣一個巨大的差別空間、群體給平等化了,等于把我們浮動的心智、迷茫的心智用“平等”接引過來了,回施給我們一個容易得見、容易接受的一個實踐、一個教法。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標方立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十分有意義,要不然我們大部分人在煩惱中迷失,在生死輪回中迷失,在習慣中迷失,同樣在法則中迷失,在選擇善知識、選擇修行的次第上迷失。
淨土一法,爲什麼說平等地普化九界呢?它是唯依佛爲師。不管你是什麼人,這個“師”就是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共同來作證,來稱譽這個教法,這樣就把我們猶豫不決、徘徊不定、將信將疑等許多混亂的思想,以及不可自製的感知力安排在這樣一個平等的大地、平等的教法中了。
這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爲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信任度(對法的信任,對師長的信任,對自己的信任),以及對修行次序的認知,都是不清晰的。依佛爲師,就使我們這些不信任、迷茫起碼說有一個回歸的設置。你沒有地方去了,你懷疑一切、打到一切、想象一切,都不能安樂了,那阿彌陀佛在這兒等著你,他說“你真沒地方選擇了,我這個地方還可以給你選擇”。這是一個回歸的去處,它平等地接納著一切衆生,攝化著一切衆生,不舍一切衆生。這是十分特定的。
許多教法,有些有情是沒辦法進趣的。就說走般舟,你讀讀《般舟經》,實際就行般舟的嚴格要求來說,它是有群體對象的,是有針對性的,是有要求的。
淨土教法全然沒有要求。你可以讀讀《阿彌陀佛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這個教法中是沒有任何要求的,他不要求我們任何一個什麼條件,不是說你自身具有什麼條件才能接觸這個法。他就是一個平等回施,不作其他設置。許多方法是一定要有條件的,多少都要有,唯有這個教法是平等回施于九界的。
所以說我們遇到這樣一個法則,是我們這個時代人應該慶幸的!
你仔細地去觀察審思,象我們出家的法則,那要問遮難,不管是輕遮重遮,有遮難是不能出家的,那樣于自于他于叁寶于道場于社會于佛法住世都不能增益,那麼這就有要求。
沒有要求的修法,就我的記憶或感知中,象這樣全然沒有條件的,平等回施的,可能就淨土這一法最徹底、最直白。這個無遮的回施,平等的攝化,九界同歸,若不是真正的大慈悲,是不會展示這樣一個究竟的教法的,所以我們說這是“惠以衆生真實之利”。這樣一個徹底的教法,沒有任何的遮蓋遮蔽,對任何有情都不做阻遮了,這對種種雜類心智有情無疑是給了一個解脫的機會,無疑是給了一個殊勝的增上方便。
這個平等回施看著是個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因爲它太簡單太易行,反過來我們就會設置出來“難信”。這個難信是九界所設立的,因爲世尊講此法唯佛與佛能知。它難就難在這個地方了。菩薩聲聞猶如從生盲,不能了知這裏面的內容,那凡夫怎麼辦?所以說平等回施是大利,難信,就是說依我們的想象是難信,依我們思維力,想象力是不可涉足的。
菩薩聲聞都難信,不能了知,這樣一個于一切世間都是難信的法,凡夫有情怎麼來進趣呢?阿彌陀佛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因地就發了這樣的願——他方佛土,諸有衆生聞我名號,即得二種忍,即信忍與順忍。
如果沒有阿彌陀佛這個誓願,我們對此法是沒有法生信的。你說“我是一接觸這個法就生信了”,實際也是阿彌陀佛願力威神所攝化,使我們生信的。是願力所使,神力所加,即佛的智力所加,使我們生信。就象我們能看到東西,並不是我們的眼睛在放光,是太陽照亮了大地,我們才看到東西了,當然要配合我們的眼睛,如果是盲人,太陽照亮了大地,你也看不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這個誓願力就像太陽一樣把整個法界給照亮了,我們只要睜開眼睛,得遇此法,聽到彌陀名號,信順二忍就自然得到成就。要靠修持的話,這二忍可就難了,依教言而說需要兩大阿僧祗劫的修持入如來種姓,也就是成就所謂的信順二忍。而我們聞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摩尼寶號、性德寶號,它就悄悄地回施到我們心智中,使我們這個自性成熟,不成熟那也把它激活了。
實際往往我們有個誤區,認爲我們信佛、我們不信佛,實際這都是不成立的。信,也是你的一個想法,很快就變掉了,不信,也很快就變掉了。不相信你看你的念頭,你的信與不信,往往是根據你的感知變化而變化的,並不是有一個什麼穩定的信與不信的力量——我們稱爲信根信力,往往凡夫有情不成立這個東西。
所以我們得聞極樂世界的這個教法、阿彌陀佛的這個殊勝的功德名號,使我們直直成就了往生彼國的種性。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本家本國,是真實不虛的,就等于阿彌陀佛依願力、依威神力、順應性德力,給我們種下了一個往生的必然的種子。這個種子當然是順我們的佛性而回施、印契、成熟的,沒有增減我們的心智。要是沒有這個願力順性的回施,我們就要有兩大阿僧劫的修持才能成熟這個種性。所以其難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就在于——佛陀直接回施給我們這樣一個殊勝不可思議的大利,即惠以真實之利。
我們主要是沒有證知,要是有所謂的宿命明,或者所謂的天眼明,你看到那些無量無邊的修行者累劫修持的艱辛、證得這個信順二忍的極漫長的過程,在看阿彌陀佛依願力順應我們的性德回施給我們這樣一個真實之利,直接讓我們的種性成熟,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大慈悲,那我們心中會有什麼想法呢?因爲我們對久遠的過去沒有了解,對那些修行人累劫修持的艱辛不了解,我們這一生也可能坐那幾分鍾、幾個小時,學習這幾天,我們感到辛苦,拜拜佛、磕磕頭,就…
《安居第五十日(叁):得念失念皆是佛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