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四十八日(叁):莊嚴口業功德成就▪P3

  ..續本文上一頁究竟所在,真實修行之地,真實安樂之地,真正地載負一切衆生的實際地裏。

  

所以說阿彌陀佛這樣一個口業成就,名號功德,是四種度化衆生的方便之一。那麼阿彌陀佛這個口業也在同時印契著十方有情,若信不信,若相應不相應,若成熟未成熟,若利益未利益,畢竟得利益,究竟得利益,這樣使我們有一個平等的回歸,真實的安心,九界的大利,是一個念佛的心聲的成熟與認知。

  

你要是知道阿彌陀佛是清淨莊嚴真實心地自然産生出來的聲音,那你念佛就不會再累了。你要是從心底生起了這種圓滿覺悟的音聲,那個“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越念越明快,越念越喜悅,越念越自在,你周邊的因緣就越來越善良,越來越透達,越來越容易成熟自他二利。我們凡夫衆生利益他人是沒有方便的,但是在念佛這一法中,雖是凡夫衆生念佛,可以利益十方九界衆生,這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可以念佛成就,讓本尊阿彌陀佛來給我們作證——你可以問問阿彌陀佛,今天晚上就可以問問他,你說阿彌陀佛這是不是事實呢?你的名號功德有沒有這樣的威德呢?今天可以給他打個電話約定約定,晚上幾點幾分見面,要不約定你永遠見不了啊。你約定要有個理由,阿彌陀佛也不是是那麼輕易好見,雖然他以大地山河爲身,但我們只見大地山河,不見佛身。那就可以打個電話,跟他約定約定,說你以真身令我得見,沒有理由他不見你啊,因爲什麼呢?你心中有隔閡。

  

所以諸佛如來住法界身,以大地山河衆生身爲身。我們怎麼見?我們見的是特定身,認取身,自己設置的身,大家共同說的身,經典上記載的身,而周遍身、平等身、清淨身、無分別身,我們總是不見,老是掉板啊。

  

那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這見與不見,你要有約定方便。很多人說“哎呀,我怎麼念佛老不見佛呢?”實際念念法界周遍皆是佛,關鍵是你那個“不見”是種子,結果就不見了,你一動念說“我怎麼不見佛”,結果就産生了這樣一個不見佛的妄想的結果。你說“我念佛時就是見佛時,所有之見皆是佛”,你敢麼?你敢了,那你念佛時就是見佛時。要不然,你要約定一下,你說“佛你來證實證實,我念佛是不是能見佛呢?”

  

但是很多人把佛設置成這個樣子,那個樣子。釋迦文佛怕我們麻煩啊,說這些人怎麼亂想呢?他就開始講《觀經》了,他說你不要亂說,我給你說吧,如此觀是爲正觀,若不如是觀就是邪觀。我們一百個人就是一百個想法,一百個人說出來的就有一百個阿彌陀佛,不一樣。實際上人人說的都是對的,但是沒有一個人敢抉擇他那個是對的,所以這些佛都變成妄想煩惱執著了。

  

佛說我來給你抉擇,故《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來給我們一個“標准答案”。其實這個標准答案一點都不標准,但是要把你這個妄想執著的心停下來休息,怎麼辦呢?就要說一個標准答案,主要還是要我們休息。就跟“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內涵一模一樣,本來沒有什麼佛中之王,沒有什麼光中之尊,王是衆生心,衆中尊也是凡夫心,這不是佛心,佛不需要什麼王不王的東西,佛不要這個尊那個不尊,佛是清淨者,平等者,具足者,無差別者,善巧成就者。所以原來“佛中之王,光中之尊”這個標准答案,這個最高尚的佛陀,也是大家的需要。

  

《觀無量壽經》亦複如是,這個答案不是佛陀的需要,佛陀不需要的,釋迦文佛也不需要,十方諸佛都不需要,但是我們未來的覺者、現下的未覺者需要。

  

因爲你那個分別執著的心,會把那個真佛當成妄想執著,所以說你就找不到,那怎麼辦呢?——給你說一個標准答案,讓你在這個答案面前安心,休息,讓你有所皈依,要不然你就是迷茫、徘徊、猶豫、選擇不定,這個標准答案讓你安心了,休息了,甯靜下來了,那就可以觀佛憶佛見佛。

  

所以我們要知道,佛說法,爲了接引我們,先以欲鈎——先跟你搭上關系再說,要不然沒有關系,後面就沒辦法修行了,先以欲鈎,後令入佛智,那麼“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絕對是欲鈎,但他也是表達一個事實——欲令衆生鹹有所歸,所以十方法界同一歸向,“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代表著一真法界,一真究竟,這樣我們的疑慮就蕩滌一盡,不要你再這樣想那樣想了。

  

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要是不了解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心地真實音聲的成熟,是心地成熟而産生的自然的音聲,那我們念佛就會很累。我以看有經典這樣寫,說大聲念阿彌陀佛見大佛,小聲念見小佛,這是佛陀講的,那我們要是用沙啞的聲音就是沙啞的佛,圓滿的聲音就是圓滿的佛,你懷疑的心就是懷疑的佛,你不懷疑就是不懷疑的佛,他是對稱的。所以如來這個名號我們要常念,把我們心中的對待距離給打掉。

  

很多人不知道如來的功德是什麼,就是告訴我們——佛跟我們沒有距離。佛一開始就說,我跟一切衆生沒有距離。你看,多美好的召喚啊!我們念“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把這個當成佛陀的功德,把他推的很遠很遠,豈不知佛一見我們的面,就招呼我們說——我們沒有距離。要不然佛出世就是來欺辱我們了,把距離拉的大大的,那有什麼意思?

  

一切諸佛出世應化,唯一因緣就是利益衆生,利益世間,破除衆生的煩惱執著。那麼阿彌陀佛的口業功德成就做了這樣一個提示——這個“梵聲悟深遠”的微妙音聲,這個能淨化我們心地的如來微妙聲,實際就是啓迪印契我們心地本來的一個狀態。

  

(歲次辛卯六月初四 2011年7月4日)

  

《安居第四十八日(叁):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