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四十八日(三):庄严口业功德成就▪P3

  ..续本文上一页究竟所在,真实修行之地,真实安乐之地,真正地载负一切众生的实际地里。

  

所以说阿弥陀佛这样一个口业成就,名号功德,是四种度化众生的方便之一。那么阿弥陀佛这个口业也在同时印契着十方有情,若信不信,若相应不相应,若成熟未成熟,若利益未利益,毕竟得利益,究竟得利益,这样使我们有一个平等的回归,真实的安心,九界的大利,是一个念佛的心声的成熟与认知。

  

你要是知道阿弥陀佛是清净庄严真实心地自然产生出来的声音,那你念佛就不会再累了。你要是从心底生起了这种圆满觉悟的音声,那个“南无阿弥陀佛”,你就越念越明快,越念越喜悦,越念越自在,你周边的因缘就越来越善良,越来越透达,越来越容易成熟自他二利。我们凡夫众生利益他人是没有方便的,但是在念佛这一法中,虽是凡夫众生念佛,可以利益十方九界众生,这是真实不虚的。

  

我们可以念佛成就,让本尊阿弥陀佛来给我们作证——你可以问问阿弥陀佛,今天晚上就可以问问他,你说阿弥陀佛这是不是事实呢?你的名号功德有没有这样的威德呢?今天可以给他打个电话约定约定,晚上几点几分见面,要不约定你永远见不了啊。你约定要有个理由,阿弥陀佛也不是是那么轻易好见,虽然他以大地山河为身,但我们只见大地山河,不见佛身。那就可以打个电话,跟他约定约定,说你以真身令我得见,没有理由他不见你啊,因为什么呢?你心中有隔阂。

  

所以诸佛如来住法界身,以大地山河众生身为身。我们怎么见?我们见的是特定身,认取身,自己设置的身,大家共同说的身,经典上记载的身,而周遍身、平等身、清净身、无分别身,我们总是不见,老是掉板啊。

  

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这见与不见,你要有约定方便。很多人说“哎呀,我怎么念佛老不见佛呢?”实际念念法界周遍皆是佛,关键是你那个“不见”是种子,结果就不见了,你一动念说“我怎么不见佛”,结果就产生了这样一个不见佛的妄想的结果。你说“我念佛时就是见佛时,所有之见皆是佛”,你敢么?你敢了,那你念佛时就是见佛时。要不然,你要约定一下,你说“佛你来证实证实,我念佛是不是能见佛呢?”

  

但是很多人把佛设置成这个样子,那个样子。释迦文佛怕我们麻烦啊,说这些人怎么乱想呢?他就开始讲《观经》了,他说你不要乱说,我给你说吧,如此观是为正观,若不如是观就是邪观。我们一百个人就是一百个想法,一百个人说出来的就有一百个阿弥陀佛,不一样。实际上人人说的都是对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敢抉择他那个是对的,所以这些佛都变成妄想烦恼执著了。

  

佛说我来给你抉择,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来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其实这个标准答案一点都不标准,但是要把你这个妄想执著的心停下来休息,怎么办呢?就要说一个标准答案,主要还是要我们休息。就跟“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内涵一模一样,本来没有什么佛中之王,没有什么光中之尊,王是众生心,众中尊也是凡夫心,这不是佛心,佛不需要什么王不王的东西,佛不要这个尊那个不尊,佛是清净者,平等者,具足者,无差别者,善巧成就者。所以原来“佛中之王,光中之尊”这个标准答案,这个最高尚的佛陀,也是大家的需要。

  

《观无量寿经》亦复如是,这个答案不是佛陀的需要,佛陀不需要的,释迦文佛也不需要,十方诸佛都不需要,但是我们未来的觉者、现下的未觉者需要。

  

因为你那个分别执著的心,会把那个真佛当成妄想执著,所以说你就找不到,那怎么办呢?——给你说一个标准答案,让你在这个答案面前安心,休息,让你有所皈依,要不然你就是迷茫、徘徊、犹豫、选择不定,这个标准答案让你安心了,休息了,宁静下来了,那就可以观佛忆佛见佛。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说法,为了接引我们,先以欲钩——先跟你搭上关系再说,要不然没有关系,后面就没办法修行了,先以欲钩,后令入佛智,那么“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绝对是欲钩,但他也是表达一个事实——欲令众生咸有所归,所以十方法界同一归向,“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代表着一真法界,一真究竟,这样我们的疑虑就荡涤一尽,不要你再这样想那样想了。

  

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要是不了解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心地真实音声的成熟,是心地成熟而产生的自然的音声,那我们念佛就会很累。我以看有经典这样写,说大声念阿弥陀佛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这是佛陀讲的,那我们要是用沙哑的声音就是沙哑的佛,圆满的声音就是圆满的佛,你怀疑的心就是怀疑的佛,你不怀疑就是不怀疑的佛,他是对称的。所以如来这个名号我们要常念,把我们心中的对待距离给打掉。

  

很多人不知道如来的功德是什么,就是告诉我们——佛跟我们没有距离。佛一开始就说,我跟一切众生没有距离。你看,多美好的召唤啊!我们念“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把这个当成佛陀的功德,把他推的很远很远,岂不知佛一见我们的面,就招呼我们说——我们没有距离。要不然佛出世就是来欺辱我们了,把距离拉的大大的,那有什么意思?

  

一切诸佛出世应化,唯一因缘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世间,破除众生的烦恼执著。那么阿弥陀佛的口业功德成就做了这样一个提示——这个“梵声悟深远”的微妙音声,这个能净化我们心地的如来微妙声,实际就是启迪印契我们心地本来的一个状态。

  

(岁次辛卯六月初四 2011年7月4日)

  

《安居第四十八日(三):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