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一个状态。不要让我们去排斥他,让我们去贴切、去印契、去认知认领这样的心智,或者说让这种心智在我们心中同时得到成熟、作用,就像佛陀的心智一样,那样圆明,那样透彻,那样有力,这就是一个所谓的唤醒。
所以说“如来微妙声”,实际就是能唤醒我们的那个美妙声音在心地中生起,在我们没有距离的空间中生起,在我们随顺法性中起着作用,传达着这样一个没有空间没有距离的音声,什么音声呢?——净化我们的心灵。怎么净化?——没有距离。没有距离,你的心就得到了印契与净化。假如我们心跟佛心有距离,我们就得不到净化,得不到印契。
这个印契、净化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心本来是很干净的,但我们不知道,被业习所蒙蔽,那么“如来”——本来我们心里干净,本来佛性跟我们没有距离,我们一旦认知随顺印契了,那我们心中的所有的不净、习气、障碍,都会被净化,被洗涤一尽,一切障碍一时散坏。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这个“梵”就是净化与相应。“闻”者,闻成就,就是契合,普利十方无所疏漏,若现下相应者,若不相应者,若即得利益者,若未即得利益者,究竟利益毕竟成熟,究竟利益必然圆满。我们对这个“究竟利益”的认知往往就会有一个空洞,因为现下的业习与执著会有自我蒙蔽,就会造成自我蒙蔽这种虚假现象下的一个排斥力,因为这个排斥力我们就认为没有利益。实际不是。那只是你的一种习惯罢了,你这个习惯哪天悄悄地放下的那一刻钟,或者你不放下的那一刻中,“究竟利益”都在悄悄地起着作用。
我们每天在念着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在聆听着阿弥陀佛愿力的印契,在净化着我们本来没有间隔、没有对待的心智,我们的心智本来象阿弥陀佛一样的圆明,一样的无碍,一样的具足,一样的真实,我们只是在自己的业习、共有的业习、交织的业习的蒙蔽下,相互在制约,或者说在制约自己,制约着他人,但这都是一种假设、假象,它是无常的,是变异的,是没有自性的,我们这个觉性的心智与佛不二的心智是真实的,是究竟的,是不可毁坏的。一真一妄,真必生起作用,妄必然散坏。
阿弥陀佛,这样一个所谓的“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是普利十方十法界的一个真实抉择。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讲九界了呢?——九界是往生方便,印契则是对十方十界有情。九界众生是要往生的,包括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往生彼国,一生必然成佛,但诸佛如来不需要往,也不要来,也不需要去,只需要印契。印契的刹那,印坏文成,即得圆满,不假来去。所以说这里包括十方十界有情了。
我们可以读一读《无量寿经》上半卷快结尾的文字,就是来提示阿弥陀佛怎么印契十方诸佛的,不单单是印契众生。
阿弥陀佛印契众生,我们众生要往生,实际利益方显,因为我们有九界差别的固执,因为这个固执,需要往生,才能圆满印契。一定会印契,但我们的固执、我们的业习、我们对差别的执著不能放弃,所以需要往生。往生就是放弃,放弃你的固执,放弃你的差别,放弃你的业的守护,那就是往生,那就是如佛一样的印契。
实际阿弥陀佛在印契着十方十界。九界众生往生彼国,而佛不必要往生彼国了,为什么呢?佛入无碍智,究达方便,光明普摄,他们本来就没有距离,他们不需要来来去去。但我们九界众生的执著,包括等觉菩萨妙觉菩萨细微的尘沙惑的执著,犹如隔纱,尚不见于究竟,他也要往生,所以象文殊普贤这样的大士他们也要发这样的愿——愿我临终无障碍,往生阿弥陀佛国。干什么呢?——其细微惑、尘沙惑,他也要通过往生来彻底解决。这是一个大事因缘。
你说,我即心即是,就守护这样一个法则,不以来去为方便,但以印契为方便,来弘扬阿弥陀佛这样的殊胜教法,实践这样的教法,行不行?
行。无疑无虑全在于此。有疑虑了,你还得往生,为什么?你不往生,疑虑以后又会蒙蔽你,就会又让你在这个娑婆世界沉沦。所以再疑虑者,说“我有疑虑,我也愿意往生”,那就生边地疑城懈慢国,所以在这个法界海中,九界皆是往生群体,唯有诸佛心心印契,不离于当下。
你说,我们也念佛,也应该念佛时即佛,对不对?
那太好了,实际说成熟者念佛即佛,不成熟者念佛亦即佛,只是说业习蒙蔽尚不能究竟觉知,实是同样的印契,所以假于来去,来剥离我们那些细微的执著,那种习惯性的执著,那种自诩的共业交织的一种执著,所以九界有情一定是往生的。
我们经常读到《普贤行愿品》这样的文字,象文殊普贤这样的大士们发的愿望,象龙树菩萨在后期的许多赞佛偈中,也都是说——愿我临终往生阿弥陀佛国。你就是再大的菩萨,再大的功德,你不愿意往生彼国,你后面都有阻隔,你一生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没有分的,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所以“愿往生”者方生,不愿意生者怎么能生呢?所以古人讲信愿往生,讲即使念佛念的风雨不透,你不愿意往生那也不能往生。故“愿生”是九界之必行!
“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是对九界的一个共同提示,不管是菩萨声闻缘觉,一直到地狱恶鬼畜生,九界众生同一的行为,所以往生彼国,是凡圣同修的一个法则。这个凡圣,就是九界。
说“印契”,为什么有佛界?你读一读《无量寿经》,就了解其中的内涵了。即心即是者,佛之大用。过去的禅师们听到“即心即是”,就弘化一方去了,教化有情去了,那是什么样的人呢?但将心印心契,就结束了,没事情了。不知道我们现在能不能站出来几个一印心就出去弘法去了,那太好了,那大家都不劳累了,也不用天天拿两个小时啰嗦了,对不对?要是我们这里面全部都站起来,都弘法去了,你说我多好啊?可以吃饭睡觉了,对不对?是啊,法越简单越明快,我们拿到手里烫手啊,就拿不住了,烧手的山芋没人拿。那我们九界往生,这是一个事实的一个修法。
真实心地的自然流露出来的音声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这样一个广大的究竟的印契,了义的教诲,实际也就是我们“一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究竟心地的真实描述,真实的心声!
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一切众生成佛的心声,是一切圆满庄严具足的心声。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心地道德成熟了,是诸佛印契我们的心了,若知不知,若契不契,但是都在印契。所以许多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利益,若知不知,九界同归啊!相应者同归,不相应者也在同归。这个“归”,知者即下就有用,不知者未来必有用。
所以我们念佛人是世间福德人,是人间芬陀利花,是人中妙好人,是观音势至之胜友,这样讲是如实之语,是智慧第一文殊所行。佛在经典上经常会这样讲,因为这个“南无阿弥陀佛”是真实心声的一个描述,你能念到这个声音,就印契了你的真实心,洗涤了你的真实心,印契了众生的真实心,洗涤了众生的真实心,相应不相应都在起作用,相应不相应都在印契。他的功德如是,即普利九界,若知不知,但是利益着十方九界。
你说”我们能不能利益十法界呢?能不能利益佛陀的法界呢?”严格地说,佛已经在圆满觉中安住无疑,你没有什么利益不利益了,所以我们一般说普利十方九界,凡圣同修,凡圣同归,同修同归这样一个事实!
阿弥陀佛这个教法,是直指真实心声的印契罢了,一个成熟我们心地,唤醒我们的心地的妙用。所以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轻视它也好,重视它也好,相应也好,不相应也好,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好,他都在起着不可思议的究竟的大用。
“究竟”二字经常出现,因为它是实质的内容,我们不得不用,再用其他名词不好表达。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与文殊等,与普贤等,与观音等,与势至等,与一切菩萨为伴侣,是人中之妙好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这当然也包括你知与不知,明与不明,契与不契。要是认为我们是劝大家念佛,才说这么多善知识的名字,不是的,你静悄悄地下面去感知,静悄悄地下面去试验,静悄悄地你去念一声,你悄悄地体会,不要跟别人讲,那个利益只能自知和佛知。所以唯佛与佛方能知,那个佛是什么佛啊?第一个佛,是觉悟的佛,第二个佛是即下使用的佛,所以唯佛与佛方能知。
我们总是把佛说在那个地方,我们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利益总不现前,佛法不可低就不可高推,平等是觉悟方便,平等是修行方便,平等是成就方便,平等真实安心。
在阿弥陀佛这个教法中,我们逐渐会看到心性周边的事实,佛性周遍的事实,阿弥陀佛愿力周遍的事实。我们无始以来虽然造了很多业,很多习惯,我们的心与佛心没有一点差异的事实!佛的心智,无量兆劫永劫的修持,本质没有增加,我们无量兆劫永劫的造业,心智没有减少,这就是平等本质所现,平等…
《安居第四十八日(三):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