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四十八日(叁):莊嚴口業功德成就▪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一個狀態。不要讓我們去排斥他,讓我們去貼切、去印契、去認知認領這樣的心智,或者說讓這種心智在我們心中同時得到成熟、作用,就像佛陀的心智一樣,那樣圓明,那樣透徹,那樣有力,這就是一個所謂的喚醒。

  

所以說“如來微妙聲”,實際就是能喚醒我們的那個美妙聲音在心地中生起,在我們沒有距離的空間中生起,在我們隨順法性中起著作用,傳達著這樣一個沒有空間沒有距離的音聲,什麼音聲呢?——淨化我們的心靈。怎麼淨化?——沒有距離。沒有距離,你的心就得到了印契與淨化。假如我們心跟佛心有距離,我們就得不到淨化,得不到印契。

  

這個印契、淨化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的心本來是很幹淨的,但我們不知道,被業習所蒙蔽,那麼“如來”——本來我們心裏幹淨,本來佛性跟我們沒有距離,我們一旦認知隨順印契了,那我們心中的所有的不淨、習氣、障礙,都會被淨化,被洗滌一盡,一切障礙一時散壞。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這個“梵”就是淨化與相應。“聞”者,聞成就,就是契合,普利十方無所疏漏,若現下相應者,若不相應者,若即得利益者,若未即得利益者,究竟利益畢竟成熟,究竟利益必然圓滿。我們對這個“究竟利益”的認知往往就會有一個空洞,因爲現下的業習與執著會有自我蒙蔽,就會造成自我蒙蔽這種虛假現象下的一個排斥力,因爲這個排斥力我們就認爲沒有利益。實際不是。那只是你的一種習慣罷了,你這個習慣哪天悄悄地放下的那一刻鍾,或者你不放下的那一刻中,“究竟利益”都在悄悄地起著作用。

  

我們每天在念著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在聆聽著阿彌陀佛願力的印契,在淨化著我們本來沒有間隔、沒有對待的心智,我們的心智本來象阿彌陀佛一樣的圓明,一樣的無礙,一樣的具足,一樣的真實,我們只是在自己的業習、共有的業習、交織的業習的蒙蔽下,相互在製約,或者說在製約自己,製約著他人,但這都是一種假設、假象,它是無常的,是變異的,是沒有自性的,我們這個覺性的心智與佛不二的心智是真實的,是究竟的,是不可毀壞的。一真一妄,真必生起作用,妄必然散壞。

  

阿彌陀佛,這樣一個所謂的“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是普利十方十法界的一個真實抉擇。這個地方爲什麼不講九界了呢?——九界是往生方便,印契則是對十方十界有情。九界衆生是要往生的,包括菩薩聲聞緣覺人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往生彼國,一生必然成佛,但諸佛如來不需要往,也不要來,也不需要去,只需要印契。印契的刹那,印壞文成,即得圓滿,不假來去。所以說這裏包括十方十界有情了。

  

我們可以讀一讀《無量壽經》上半卷快結尾的文字,就是來提示阿彌陀佛怎麼印契十方諸佛的,不單單是印契衆生。

  

阿彌陀佛印契衆生,我們衆生要往生,實際利益方顯,因爲我們有九界差別的固執,因爲這個固執,需要往生,才能圓滿印契。一定會印契,但我們的固執、我們的業習、我們對差別的執著不能放棄,所以需要往生。往生就是放棄,放棄你的固執,放棄你的差別,放棄你的業的守護,那就是往生,那就是如佛一樣的印契。

  

實際阿彌陀佛在印契著十方十界。九界衆生往生彼國,而佛不必要往生彼國了,爲什麼呢?佛入無礙智,究達方便,光明普攝,他們本來就沒有距離,他們不需要來來去去。但我們九界衆生的執著,包括等覺菩薩妙覺菩薩細微的塵沙惑的執著,猶如隔紗,尚不見于究竟,他也要往生,所以象文殊普賢這樣的大士他們也要發這樣的願——願我臨終無障礙,往生阿彌陀佛國。幹什麼呢?——其細微惑、塵沙惑,他也要通過往生來徹底解決。這是一個大事因緣。

  

你說,我即心即是,就守護這樣一個法則,不以來去爲方便,但以印契爲方便,來弘揚阿彌陀佛這樣的殊勝教法,實踐這樣的教法,行不行?

  

行。無疑無慮全在于此。有疑慮了,你還得往生,爲什麼?你不往生,疑慮以後又會蒙蔽你,就會又讓你在這個娑婆世界沈淪。所以再疑慮者,說“我有疑慮,我也願意往生”,那就生邊地疑城懈慢國,所以在這個法界海中,九界皆是往生群體,唯有諸佛心心印契,不離于當下。

  

你說,我們也念佛,也應該念佛時即佛,對不對?

  

那太好了,實際說成熟者念佛即佛,不成熟者念佛亦即佛,只是說業習蒙蔽尚不能究竟覺知,實是同樣的印契,所以假于來去,來剝離我們那些細微的執著,那種習慣性的執著,那種自诩的共業交織的一種執著,所以九界有情一定是往生的。

  

我們經常讀到《普賢行願品》這樣的文字,象文殊普賢這樣的大士們發的願望,象龍樹菩薩在後期的許多贊佛偈中,也都是說——願我臨終往生阿彌陀佛國。你就是再大的菩薩,再大的功德,你不願意往生彼國,你後面都有阻隔,你一生欲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沒有分的,是沒有這個能力的。所以“願往生”者方生,不願意生者怎麼能生呢?所以古人講信願往生,講即使念佛念的風雨不透,你不願意往生那也不能往生。故“願生”是九界之必行!

  

“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這是對九界的一個共同提示,不管是菩薩聲聞緣覺,一直到地獄惡鬼畜生,九界衆生同一的行爲,所以往生彼國,是凡聖同修的一個法則。這個凡聖,就是九界。

  

說“印契”,爲什麼有佛界?你讀一讀《無量壽經》,就了解其中的內涵了。即心即是者,佛之大用。過去的禅師們聽到“即心即是”,就弘化一方去了,教化有情去了,那是什麼樣的人呢?但將心印心契,就結束了,沒事情了。不知道我們現在能不能站出來幾個一印心就出去弘法去了,那太好了,那大家都不勞累了,也不用天天拿兩個小時啰嗦了,對不對?要是我們這裏面全部都站起來,都弘法去了,你說我多好啊?可以吃飯睡覺了,對不對?是啊,法越簡單越明快,我們拿到手裏燙手啊,就拿不住了,燒手的山芋沒人拿。那我們九界往生,這是一個事實的一個修法。

  

  

真實心地的自然流露出來的音聲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這樣一個廣大的究竟的印契,了義的教誨,實際也就是我們“一切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這個究竟心地的真實描述,真實的心聲!

  

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一切衆生成佛的心聲,是一切圓滿莊嚴具足的心聲。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我們心地道德成熟了,是諸佛印契我們的心了,若知不知,若契不契,但是都在印契。所以許多人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利益,若知不知,九界同歸啊!相應者同歸,不相應者也在同歸。這個“歸”,知者即下就有用,不知者未來必有用。

  

所以我們念佛人是世間福德人,是人間芬陀利花,是人中妙好人,是觀音勢至之勝友,這樣講是如實之語,是智慧第一文殊所行。佛在經典上經常會這樣講,因爲這個“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實心聲的一個描述,你能念到這個聲音,就印契了你的真實心,洗滌了你的真實心,印契了衆生的真實心,洗滌了衆生的真實心,相應不相應都在起作用,相應不相應都在印契。他的功德如是,即普利九界,若知不知,但是利益著十方九界。

  

你說”我們能不能利益十法界呢?能不能利益佛陀的法界呢?”嚴格地說,佛已經在圓滿覺中安住無疑,你沒有什麼利益不利益了,所以我們一般說普利十方九界,凡聖同修,凡聖同歸,同修同歸這樣一個事實!

  

阿彌陀佛這個教法,是直指真實心聲的印契罷了,一個成熟我們心地,喚醒我們的心地的妙用。所以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你輕視它也好,重視它也好,相應也好,不相應也好,有意識也好,無意識也好,他都在起著不可思議的究竟的大用。

  

究竟”二字經常出現,因爲它是實質的內容,我們不得不用,再用其他名詞不好表達。所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者,與文殊等,與普賢等,與觀音等,與勢至等,與一切菩薩爲伴侶,是人中之妙好人,是人中芬陀利花,這當然也包括你知與不知,明與不明,契與不契。要是認爲我們是勸大家念佛,才說這麼多善知識的名字,不是的,你靜悄悄地下面去感知,靜悄悄地下面去試驗,靜悄悄地你去念一聲,你悄悄地體會,不要跟別人講,那個利益只能自知和佛知。所以唯佛與佛方能知,那個佛是什麼佛啊?第一個佛,是覺悟的佛,第二個佛是即下使用的佛,所以唯佛與佛方能知。

  

我們總是把佛說在那個地方,我們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利益總不現前,佛法不可低就不可高推,平等是覺悟方便,平等是修行方便,平等是成就方便,平等真實安心。

  

在阿彌陀佛這個教法中,我們逐漸會看到心性周邊的事實,佛性周遍的事實,阿彌陀佛願力周遍的事實。我們無始以來雖然造了很多業,很多習慣,我們的心與佛心沒有一點差異的事實!佛的心智,無量兆劫永劫的修持,本質沒有增加,我們無量兆劫永劫的造業,心智沒有減少,這就是平等本質所現,平等…

《安居第四十八日(叁):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