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六日(二):阿彌陀佛“座”功德成就
接下來觀察阿彌陀佛的正報莊嚴,即主功德莊嚴,它是阿彌陀佛自身成就的,圓成法性的自受用。我們知道,十方如來都圓成自他——自受用是圓滿的,他受用也是圓滿的,故稱爲圓滿報身。這裏有八種主功德成就。
何等爲八?一者莊嚴座功德成就。
我們經常會讀到經典有這樣的話——爾時,大勢至法王子;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爾時,某某菩薩,乘佛威神,從座而起,繞佛叁匝,頂禮佛足等等。此話是一個特定的啓示——喚醒衆生不要局于現有的業報,不要把自己定在現有業報的狀態下,認爲這就是真實的。這只是一個因緣所和合的狀態,它會變化,瞬間就會發生變化,你站起來就會發生變化。你著實了,就會被這個業力畫地爲牢,就會受到一個極大的困惑。故這個座功德成就,是阿彌陀佛來提示一切衆生做此觀察。
何爲座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看看我們的座是什麼?實際就是說我們業力的皈依,我們自身的守護,我們所安住的地方。凡夫的座是什麼?一般人以煩惱爲座,以見思二惑爲座,以財色名食睡五蓋爲座,當然有人說我在學戒,我已受戒,我在持戒,我在行十善,這也可以爲座。有的在破戒、壞戒、漏戒,所以凡夫的這個座是千差萬別的,是雜緣熾盛壘起來的座。
阿彌陀佛“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這樣一個座,是有其出處的,是二百一十億佛土的莊嚴功德所成。因爲阿彌陀佛的因地不是凡夫需求的因地,是以二百一十億個諸佛國土作爲其因地。
這是阿彌陀佛成佛最殊勝、最特殊的一個差別——他不是在凡夫心智上成佛的,而是在二百一十億個諸佛的功德上成佛的。他用了四十二劫去觀察二百一十億個佛土,然後五劫的思維,來集中表達其最善巧處。有人講這二百一十億是一個假設的數量,其實是無量的佛土,我們且不管,但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在衆多佛土功德莊嚴的內容上建立了這樣一個座,此座就是“無量大寶王”,他集聚了諸佛的功德,來作爲自己的法益安住的緣起。安住是自受用,緣起是回施衆生,與一切衆生作一個回施方便,是利他受用。當然這個座,突出講的是安住。
“微妙淨華臺”,是在二百一十億諸佛功德上綻放出來的究竟圓滿的心智。蓮花綻放,是心地的舒展、純淨的功德力的一個表達,是自受用如實的一個表達。這個“微妙淨華臺”,是阿彌陀佛把諸佛的功德聚集在一起,而展示的一種綻放的狀態,一種回施成熟的狀態,沒有任何一個障礙與遮蔽,沒有任何一個不圓滿,微妙圓滿,清淨圓滿,真實圓滿,究竟圓滿,廣利衆生而圓滿。
這個“微妙”非言說所能表示,所能傳達。《觀無量壽經》講極樂世界的蓮花若一由旬,二由旬,千百由旬乃至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阿彌陀佛身相猶如百億佛國,白毫婉轉五須彌。百億佛國就是百億叁千大千世界。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有多大呢?我們假設這個九大行星循環的日月輪世界是一個小世界,有多少小世界才能成爲一個中千世界?有多少中千世界才能成爲一個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百億叁千大千世界,這樣的一個身相圓光,其妙與廣大,其淨相與莊嚴,凡夫心力不及了。
我們凡夫衆生的心力是極爲有限的,怎麼來描述這個二百一十億佛土的功德呢?——無量大寶王,怎麼講其受用呢?——微妙淨華臺。阿彌陀佛的這個“座”,即他的緣起,他的受用是這樣的一個事實。那我們面對“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今現在說法的這樣一個世尊,我們現前的心念有何思維?有何觀察?有何觸動呢?
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我們都知道釋迦文佛在《無量壽經》裏講到,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那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有人講佛也不平等,還有王,還有最尊,說來說去這不是在鬥法嗎?這是其他佛的贊歎,是無量無邊的世尊的贊歎,不是阿彌陀佛說我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他不這樣說。爲什麼呢?一切佛皆來自于阿彌陀佛分身方便,那你說這些佛贊不贊歎他呢?
我希望大家下去能讀一讀《央掘魔羅經》,讀了你就知道爲什麼諸佛都贊歎阿彌陀佛爲“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了。一切諸佛的報德是無二無別的,一切諸佛利益世間的作爲是無二無別的,雖示現名號有別、世界有別、運用現象有別、教法言說似乎有別,但是究竟宗旨沒有一點差別的。那我們對這個“佛中之王,光中之尊”就有一個正面的了解了。
依《無量壽經》寫,一切諸佛皆是阿彌陀佛身光所照射。每天講法前大家在禮拜,或者唱偈贊的時候,我就做這樣一個最簡單的觀——觀心輪有一蓮花,此蓮花八萬四千瓣,每一瓣有八萬四千脈,每一脈呢有八萬四千光,每一光有八萬四千毫相,一一毫相皆有諸佛,放淨光明照射十方世界,各個安立,無量衆生鹹成正道。這個觀察就是個修行方式,是利益現前有情的一個心理引導。一般的修行的法師都會這樣做,不複雜。這種心所的力,你有這個力去觀察,它就會産生力與效果。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世尊,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這不是誇張的。他不是過去、未來佛,他就是現在佛,其光芒照耀著法界,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我們知道“入一切衆生心想中”的概念是什麼——衆生念佛時即是叁十二相,即是八十種隨行,即是圓滿,心作心是啊。
因爲《央掘魔羅經》是講所謂如來藏的一個教法,我們很容易能夠理解阿彌陀佛的功德。給大家推薦這個經典,是希望大家能對十方諸佛功德無異,名號差異的這個實質內涵有所了解。這裏面也有名號功德的教法,因爲四法度衆生中,名號度衆生是一個特定的施教,名號就是法,就是具足,就是功德,聽聞就是成就,會喚起你心智中的妙用。
滿衆生一切願樂之“座”
時間十分快啊,安居一半就過去了。大家真是要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定要引起我們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認知。
我們的學習不是爲了知識的培養,是爲了逐漸讓大家放下自己的知識意識、執著習慣,使我們的身心有一個放松的過程,回到自然放松的生命狀態。
昨天講的“衆生所願樂,一切皆滿足”這樣一個阿彌陀佛依報莊嚴的真實利益。我們今天再提一提,再來對比一下阿彌陀佛“座功德”這一正報的威懾。
“座”這個字,給人一個安穩的感知。十方輪回衆生實際是無依衆生,身心沒有依止。不是說無依智慧力嗎?你明白了,無染無著那是智慧力,你不了解的時候,無依就是流浪,就是迷失,這種輪回流浪的迷失,是很痛苦的。人如果不再迷失,不再輪回,不再流浪了,那可能就是有座了吧?
過去出家比丘通過五夏的安居後,一般就有一個考試,看他通達不通達二部,即比丘與比丘尼的教法戒律。若不能通達,就看他對本部的教法通達不通達,即對比丘本部的教法,若通達,那就可以做比丘所依止的阿阇梨。如果本部也不通達,那這個比丘就不能離依止,需要去找一個阿阇梨依止,學阿阇梨的教法,成熟阿阇梨這樣一個座,即這樣一個位置。在南傳,有長老,然後是祜巴,也是給一個位置,這樣的位置是有實質內容的,可以攝衆了,可以收徒了,可以施教了。
我們中國過去,若是開悟者會升法座、做方丈,他可以教化一方,攝化一帶有情,令這一帶有情離苦得樂,給他們作真正的指路人了,他就要升法座。他方的大德、具權威的泰鬥就來爲他送座,即確定他的法位,證明此比丘因依法學習,依法修證,依師教而成就某個位置,這個位置是值得大家信賴的,以後大家有事情、有問題、有障礙,可以找他來幫你解決。這就是升法座的主要目的。不是說占個廟子,就可以升法座了,那沒有意義。升法座,就是可以解決這一方人的疑難,這一方人,不管是出家在家,乃至世俗。過去說“開悟的方丈”,開悟一方,利益一方,才稱方丈。然後他就入丈室了,即入佛法藏。這樣的人可以開啓寶藏,利益世間,所以稱爲丈室。這個“開悟一方”,的的確確是曆代教法相承的實質內容。這些佛教的泰鬥是別具法眼的,幹什麼呢?看你夠不夠這個格,不夠不送座。故升法座,利世間,做師子吼,施與無畏,各令開悟,入于聖道,成就菩提!那是真實的作爲啊!法王座下,若是開口,開口即是獅子吼!沒有野幹叫的,可以摧毀世間的一切邪見,令一切現行煩惱得到折服!這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又談到“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爲什麼要回頭來講呢?就談到“座”的這個問題了。因爲十方九界衆生,此座不圓滿,若有寶王,但不是無量寶之聚集,不是無量功德之成就,總是有限度的,所以不周遍,故名菩薩。圓未圓,究竟未究竟,是名菩薩行。所以只能在阿彌陀佛的座下,去往生彼國,來成就無上菩提。往生極樂世界,入…
《安居第四十六日(二):阿彌陀佛“座”功德成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