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六日(二):阿弥陀佛“座”功德成就
接下来观察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即主功德庄严,它是阿弥陀佛自身成就的,圆成法性的自受用。我们知道,十方如来都圆成自他——自受用是圆满的,他受用也是圆满的,故称为圆满报身。这里有八种主功德成就。
何等为八?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
我们经常会读到经典有这样的话——尔时,大势至法王子;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尔时,某某菩萨,乘佛威神,从座而起,绕佛三匝,顶礼佛足等等。此话是一个特定的启示——唤醒众生不要局于现有的业报,不要把自己定在现有业报的状态下,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这只是一个因缘所和合的状态,它会变化,瞬间就会发生变化,你站起来就会发生变化。你著实了,就会被这个业力画地为牢,就会受到一个极大的困惑。故这个座功德成就,是阿弥陀佛来提示一切众生做此观察。
何为座功德成就?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看看我们的座是什么?实际就是说我们业力的皈依,我们自身的守护,我们所安住的地方。凡夫的座是什么?一般人以烦恼为座,以见思二惑为座,以财色名食睡五盖为座,当然有人说我在学戒,我已受戒,我在持戒,我在行十善,这也可以为座。有的在破戒、坏戒、漏戒,所以凡夫的这个座是千差万别的,是杂缘炽盛垒起来的座。
阿弥陀佛“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这样一个座,是有其出处的,是二百一十亿佛土的庄严功德所成。因为阿弥陀佛的因地不是凡夫需求的因地,是以二百一十亿个诸佛国土作为其因地。
这是阿弥陀佛成佛最殊胜、最特殊的一个差别——他不是在凡夫心智上成佛的,而是在二百一十亿个诸佛的功德上成佛的。他用了四十二劫去观察二百一十亿个佛土,然后五劫的思维,来集中表达其最善巧处。有人讲这二百一十亿是一个假设的数量,其实是无量的佛土,我们且不管,但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是在众多佛土功德庄严的内容上建立了这样一个座,此座就是“无量大宝王”,他集聚了诸佛的功德,来作为自己的法益安住的缘起。安住是自受用,缘起是回施众生,与一切众生作一个回施方便,是利他受用。当然这个座,突出讲的是安住。
“微妙净华台”,是在二百一十亿诸佛功德上绽放出来的究竟圆满的心智。莲花绽放,是心地的舒展、纯净的功德力的一个表达,是自受用如实的一个表达。这个“微妙净华台”,是阿弥陀佛把诸佛的功德聚集在一起,而展示的一种绽放的状态,一种回施成熟的状态,没有任何一个障碍与遮蔽,没有任何一个不圆满,微妙圆满,清净圆满,真实圆满,究竟圆满,广利众生而圆满。
这个“微妙”非言说所能表示,所能传达。《观无量寿经》讲极乐世界的莲花若一由旬,二由旬,千百由旬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阿弥陀佛身相犹如百亿佛国,白毫婉转五须弥。百亿佛国就是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呢?我们假设这个九大行星循环的日月轮世界是一个小世界,有多少小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中千世界?有多少中千世界才能成为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一个身相圆光,其妙与广大,其净相与庄严,凡夫心力不及了。
我们凡夫众生的心力是极为有限的,怎么来描述这个二百一十亿佛土的功德呢?——无量大宝王,怎么讲其受用呢?——微妙净华台。阿弥陀佛的这个“座”,即他的缘起,他的受用是这样的一个事实。那我们面对“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今现在说法的这样一个世尊,我们现前的心念有何思维?有何观察?有何触动呢?
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我们都知道释迦文佛在《无量寿经》里讲到,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那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有人讲佛也不平等,还有王,还有最尊,说来说去这不是在斗法吗?这是其他佛的赞叹,是无量无边的世尊的赞叹,不是阿弥陀佛说我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他不这样说。为什么呢?一切佛皆来自于阿弥陀佛分身方便,那你说这些佛赞不赞叹他呢?
我希望大家下去能读一读《央掘魔罗经》,读了你就知道为什么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为“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了。一切诸佛的报德是无二无别的,一切诸佛利益世间的作为是无二无别的,虽示现名号有别、世界有别、运用现象有别、教法言说似乎有别,但是究竟宗旨没有一点差别的。那我们对这个“佛中之王,光中之尊”就有一个正面的了解了。
依《无量寿经》写,一切诸佛皆是阿弥陀佛身光所照射。每天讲法前大家在礼拜,或者唱偈赞的时候,我就做这样一个最简单的观——观心轮有一莲花,此莲花八万四千瓣,每一瓣有八万四千脉,每一脉呢有八万四千光,每一光有八万四千毫相,一一毫相皆有诸佛,放净光明照射十方世界,各个安立,无量众生咸成正道。这个观察就是个修行方式,是利益现前有情的一个心理引导。一般的修行的法师都会这样做,不复杂。这种心所的力,你有这个力去观察,它就会产生力与效果。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世尊,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这不是夸张的。他不是过去、未来佛,他就是现在佛,其光芒照耀着法界,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知道“入一切众生心想中”的概念是什么——众生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即是八十种随行,即是圆满,心作心是啊。
因为《央掘魔罗经》是讲所谓如来藏的一个教法,我们很容易能够理解阿弥陀佛的功德。给大家推荐这个经典,是希望大家能对十方诸佛功德无异,名号差异的这个实质内涵有所了解。这里面也有名号功德的教法,因为四法度众生中,名号度众生是一个特定的施教,名号就是法,就是具足,就是功德,听闻就是成就,会唤起你心智中的妙用。
满众生一切愿乐之“座”
时间十分快啊,安居一半就过去了。大家真是要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定要引起我们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知。
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知识的培养,是为了逐渐让大家放下自己的知识意识、执著习惯,使我们的身心有一个放松的过程,回到自然放松的生命状态。
昨天讲的“众生所愿乐,一切皆满足”这样一个阿弥陀佛依报庄严的真实利益。我们今天再提一提,再来对比一下阿弥陀佛“座功德”这一正报的威慑。
“座”这个字,给人一个安稳的感知。十方轮回众生实际是无依众生,身心没有依止。不是说无依智慧力吗?你明白了,无染无著那是智慧力,你不了解的时候,无依就是流浪,就是迷失,这种轮回流浪的迷失,是很痛苦的。人如果不再迷失,不再轮回,不再流浪了,那可能就是有座了吧?
过去出家比丘通过五夏的安居后,一般就有一个考试,看他通达不通达二部,即比丘与比丘尼的教法戒律。若不能通达,就看他对本部的教法通达不通达,即对比丘本部的教法,若通达,那就可以做比丘所依止的阿阇梨。如果本部也不通达,那这个比丘就不能离依止,需要去找一个阿阇梨依止,学阿阇梨的教法,成熟阿阇梨这样一个座,即这样一个位置。在南传,有长老,然后是祜巴,也是给一个位置,这样的位置是有实质内容的,可以摄众了,可以收徒了,可以施教了。
我们中国过去,若是开悟者会升法座、做方丈,他可以教化一方,摄化一带有情,令这一带有情离苦得乐,给他们作真正的指路人了,他就要升法座。他方的大德、具权威的泰斗就来为他送座,即确定他的法位,证明此比丘因依法学习,依法修证,依师教而成就某个位置,这个位置是值得大家信赖的,以后大家有事情、有问题、有障碍,可以找他来帮你解决。这就是升法座的主要目的。不是说占个庙子,就可以升法座了,那没有意义。升法座,就是可以解决这一方人的疑难,这一方人,不管是出家在家,乃至世俗。过去说“开悟的方丈”,开悟一方,利益一方,才称方丈。然后他就入丈室了,即入佛法藏。这样的人可以开启宝藏,利益世间,所以称为丈室。这个“开悟一方”,的的确确是历代教法相承的实质内容。这些佛教的泰斗是别具法眼的,干什么呢?看你够不够这个格,不够不送座。故升法座,利世间,做师子吼,施与无畏,各令开悟,入于圣道,成就菩提!那是真实的作为啊!法王座下,若是开口,开口即是狮子吼!没有野干叫的,可以摧毁世间的一切邪见,令一切现行烦恼得到折服!这是真实不虚的!
我们又谈到“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为什么要回头来讲呢?就谈到“座”的这个问题了。因为十方九界众生,此座不圆满,若有宝王,但不是无量宝之聚集,不是无量功德之成就,总是有限度的,所以不周遍,故名菩萨。圆未圆,究竟未究竟,是名菩萨行。所以只能在阿弥陀佛的座下,去往生彼国,来成就无上菩提。往生极乐世界,入…
《安居第四十六日(二):阿弥陀佛“座”功德成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