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四十六日(一):當下一念平等安心

  

安居第四十六日(一):當下一念平等安心

  

阿彌陀佛依報十七種莊嚴功德,無疑地都是在展示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這個平等佛性。

  

因爲我們在娑婆世界種種業報的差異,使我們這個平等的佛性受到了製約,所以就會有一些習氣、煩惱,乃至果報之差異,造成了五濁惡世。極樂世界是依平等性來展示的一個莊嚴清淨的國土,此國土接納十方,這是從本然而講,是其真實的相貌——性德包容著法界的一切衆生,沒有一個能遺漏掉。

  

因爲性德是萬事萬物的本質的狀況,或者說是萬事萬物生起的本源所依,所以往生彼國,從佛性上來講是必然的。阿彌陀佛順性所立的大願,亦是來展示這種必然,來給我們抉擇這種必然。我們在無量劫以來的輪回、造作、妄想、對立、對待的思想熏修下,把這個“必然”給丟失了。丟失在什麼地方呢?——丟失在每一個當下了。

  

我們學習佛陀這個最殊勝直接究竟的教法,一定是從當下來解決問題。就因爲我們丟失在當下,所以把它運用成熟、抉擇也在于當下,我們回歸也在當下。這是一個必然的、對稱的、究竟的教法,我們沒有必要去講一些委曲的,或者說順應衆生心無量顛倒的差異設立無量的法,不需要,只暢佛本懷。此“本懷”,就是所謂佛性的本來的樣子。我們把所有九界的造作一時停止作用,停止在九界的徘徊中去迷失糾纏,去無量無邊地選擇,不需要,直指這個丟失的當下,回歸也就不離當下。

  

所以往生是不離于每一個當下的,輪回亦不離于當下。這樣我們在擇法、修行、運用上,就知道一切若覺若迷不離于當念。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反思、覺悟。這是一個十分直接了當的、徹底的、不需要任何蒙蔽的教法,也就是了義教的一個殊勝方便。了義者,沒有任何的設置,不需要任何的包裝,也不需要任何的掩飾,直指人心之作用所在。

  

難道念佛成禅宗了嗎?不是這樣的。因爲我們念佛,本身就是啓用佛性之大用的一個鑰匙。這個鑰匙就用在念佛的當下。念佛時即是叁十二相,即是八十種好,即是往生,即是度生,即是成佛。這個“即是”,是不離當下的。這個“即”字,我們要認得真。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議,都沒有離開這個“即”字——就是當下這一念。若離開當下這一念,我們還擁有什麼呢?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又有什麼其他能力呢?我們能涉足當念之外,又能涉足到什麼地方呢?我們的作用力——心理作用力、修行作用力、意識抉擇作用力,又能用到什麼地方呢?我們自己可以思維、觀察。

  

不管是學佛不學佛、出家在家、善根深淺,當下這一念你是可以了解,可以認識,可以抉擇的,那你就有修行的機會,就有覺悟的機會,當然也有迷失的機會,也有固執的機會,也有自以爲是、對立的機會,也有叛逆、對抗、惡意等等,這都沒什麼,但是你了解了這一念——佛這一念,衆生這一念,菩薩這一念,十法界沒有離開當前這一念,所以說“十法界不離于一念”。我們當下這一念,就擇明了我們生命的依止、受用。

  

在這個地方你是能用的上力,能認識的到的,不管是久學老參,還是剛剛接觸佛法,或者說不是學佛的,這一念丟失在當下也好,回歸在當下也好,本然如是也好,沒有問題的。我們的煩惱、習氣、對立、邊見、人我是非等等,無量無邊,那麼就是迷者。迷者必然受其苦,覺者必然受其樂。此樂是輕松、輕快、慈悲、方便、無染、透達。如此覺、迷之果報,當下任何人都能體驗得到的,這不需要太多的理論支持,不需要太多的學問支持,不需要太多的經驗支持,你當下的心就可以支持,你當下的感知就可以支持,你當下的念頭就可以認知它。

  

西方極樂世界依報的十七種莊嚴,歸結一下,不離我們現下這一念,讓我們來順性安立、順性回歸此依報,來揭示我們本心的圓滿,本心的具足,本心的明亮,本心的善巧,本心的自在,本心的充盈,不假造作的。

  

所以“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備足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無垢光焰熾,明淨耀世間。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等等,這些文字的贊美,實是心性最直接的描述。每一個描述都沒有離開我們的當念——當下的不理解與排斥,當下的印契接受、印契接納、印契回歸,這都是沒有問題的,它畢竟是給我們樹了一面鏡子——讓我們覺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平等佛性,這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

  

這個教機,來自于我們當下這一念的認知。若覺若迷,不離于當念。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染,就是迷者所守護;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向往,就是覺者所印契。菩薩,善思維,善觀察,那我們的學習就變得十分的簡單——原來用極樂世界的種種清淨莊嚴、具足真實之功德,來印契我們本具的心智,喚醒我們順性的覺悟的作爲,遠離五濁惡世的沈淪與染著、痛苦與掙紮。

  

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只要有染著,有貪圖,有糾纏不清東西,那我們就是個迷者。我們對這個娑婆世界有清晰的認知,知道這些迷不是我所好要,不是我所喜樂,那我們就會向往極樂世界的種種依報莊嚴,有清淨回歸之願,那就是覺者,就會印契這個平等性,如實安住。

  

通過這個對比,起碼可以判定我們當下的一念是覺是迷?是虧欠是具足?具足者自安樂,虧欠者自迷失掙紮索取。具足者自然地安樂布施,好施好利于人,何以故呢?具足故。具足的回施是令人喜悅的,虧欠的掙紮索取是令人痛苦的,倍加沈重。

  

這一念,不是某個人的一念,是人人可知、人人可見、人人可用的一個念,所以稱爲平等一念。憨山大師在《圓覺經直解》中有一句話很感動人,他說何爲安心?——平等謂之安心。說法十分簡單,但是這個利益、功德十分不可思議!我們站在平等的大地上,真正接受這個大地對我們的托負,那我們即下就能有安穩的覺受。法性之周遍,托負著一切衆生的心智,若喜若憂,若善若惡,若來若去,若大若小,若凡若聖,莫不是法性之表現。如此周遍載負,你有什麼不安呢?不安是你的固執與排斥、迷失與掙紮帶來的負面效果,其實實在是沒有這些可以不安的東西。所以平等安心,最爲直指,令人即下回歸,不依得失,不依所謂的見聞覺知、所謂的修證不修證,善惡凡聖等等,但依平等,即下安心。

  

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此清淨平等覺延續在過去現在未來,故名無量壽。普照于十方,予一切衆生平等利益,所以說是爲無量光。令一切智慧喜悅,超越一切迷失,是爲智慧光、歡喜光。消除一切衆生的對待心智的糾纏,是爲無對光。摧毀一切驕慢,是爲炎王光。令一切衆生得大休息,是爲不思議光。阿彌陀佛種種光明解一切衆生的心結,令一切衆生得真實的、即下的安住,那就是往生之大利!此“往生”,非來去之生,非生滅之生,是安心之生。即下安心即下生,即下不安即下就不生!不生什麼呢?——不生佛法之樂,順性之樂,往生之樂,度生之樂。你不安,就是開始煩惱,煩惱在什麼地方?那你可以了解覺知當下這一念,可以解決當下這一念。

  

淨土一法的殊勝,就是直指在這一念間,來讓我們審思,讓我們學習,讓我們修證,讓我們不斷地觀察,所以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因爲名號功德也是一念所顯示。有的人經常會這樣說——我念佛還會打妄想,念佛還妄想紛飛。你看,他這個說法歸結到“妄想紛飛”。他不說我在念佛,心在念,口在念,身心世界都在念,這樣整體地回歸,無對地回歸,此回歸稱爲念佛。很多人所謂的念佛,往往回歸到現行煩惱中來,把念佛當成一個包裝,心子裏、骨子裏、意念中,還是在自己的煩惱中去執著,那這個念佛只是個口頭的包裝。所以很多人說念佛是沒有用的,那樣怎麼有作用呢?嘴巴念佛,心裏打著妄想,怎麼有用呢?他割裂開了,有作用也是很遙遠的未來了。

  

所以當下的念對我們來說,十分的重要,是真正的修行下手的最初方便!我們修什麼?還要去什麼地方去修行?有人說十年以後我要修什麼,叁年以後我要修什麼,兩年以後我要修什麼,一年以後我要修什麼,你都不知道你能不能活到叁年十年以後,你那個設計是個什麼呢?——妄想。

  

有人說我沒有妄想不行的,那麼這個妄想就是你的前景,所以你把你現下的真實、現下的安樂、現下的入手處,全部都浪費在這個未來的妄想中,把未來的妄想當作你供養、回施的地方,所以你的心念作爲最後都銷歸到這個妄想上去了。你這個妄想最終會成爲一個結果,什麼結果呢?你這一段就空過了。空過什麼呢?你在打未來的妄想。當下的、腳下的路沒有走好,沒有踏實、抉擇、認知,那我們就做一個很浮躁的人,現下的利益真就丟失了,那只能說可惜了。可惜了我們最珍貴的機遇——當下,丟失了我們最珍貴的、最有價值的當下,丟失了我們本來可以與佛同的當下

  

你說我們要與佛同,是不是太狂妄呢?你不與佛同,才是狂妄的!你可以…

《安居第四十六日(一):當下一念平等安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