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四十六日(一):当下一念平等安心

  

安居第四十六日(一):当下一念平等安心

  

阿弥陀佛依报十七种庄严功德,无疑地都是在展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平等佛性。

  

因为我们在娑婆世界种种业报的差异,使我们这个平等的佛性受到了制约,所以就会有一些习气、烦恼,乃至果报之差异,造成了五浊恶世。极乐世界是依平等性来展示的一个庄严清净的国土,此国土接纳十方,这是从本然而讲,是其真实的相貌——性德包容着法界的一切众生,没有一个能遗漏掉。

  

因为性德是万事万物的本质的状况,或者说是万事万物生起的本源所依,所以往生彼国,从佛性上来讲是必然的。阿弥陀佛顺性所立的大愿,亦是来展示这种必然,来给我们抉择这种必然。我们在无量劫以来的轮回、造作、妄想、对立、对待的思想熏修下,把这个“必然”给丢失了。丢失在什么地方呢?——丢失在每一个当下了。

  

我们学习佛陀这个最殊胜直接究竟的教法,一定是从当下来解决问题。就因为我们丢失在当下,所以把它运用成熟、抉择也在于当下,我们回归也在当下。这是一个必然的、对称的、究竟的教法,我们没有必要去讲一些委曲的,或者说顺应众生心无量颠倒的差异设立无量的法,不需要,只畅佛本怀。此“本怀”,就是所谓佛性的本来的样子。我们把所有九界的造作一时停止作用,停止在九界的徘徊中去迷失纠缠,去无量无边地选择,不需要,直指这个丢失的当下,回归也就不离当下。

  

所以往生是不离于每一个当下的,轮回亦不离于当下。这样我们在择法、修行、运用上,就知道一切若觉若迷不离于当念。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反思、觉悟。这是一个十分直接了当的、彻底的、不需要任何蒙蔽的教法,也就是了义教的一个殊胜方便。了义者,没有任何的设置,不需要任何的包装,也不需要任何的掩饰,直指人心之作用所在。

  

难道念佛成禅宗了吗?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念佛,本身就是启用佛性之大用的一个钥匙。这个钥匙就用在念佛的当下。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即是八十种好,即是往生,即是度生,即是成佛。这个“即是”,是不离当下的。这个“即”字,我们要认得真。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都没有离开这个“即”字——就是当下这一念。若离开当下这一念,我们还拥有什么呢?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又有什么其他能力呢?我们能涉足当念之外,又能涉足到什么地方呢?我们的作用力——心理作用力、修行作用力、意识抉择作用力,又能用到什么地方呢?我们自己可以思维、观察。

  

不管是学佛不学佛、出家在家、善根深浅,当下这一念你是可以了解,可以认识,可以抉择的,那你就有修行的机会,就有觉悟的机会,当然也有迷失的机会,也有固执的机会,也有自以为是、对立的机会,也有叛逆、对抗、恶意等等,这都没什么,但是你了解了这一念——佛这一念,众生这一念,菩萨这一念,十法界没有离开当前这一念,所以说“十法界不离于一念”。我们当下这一念,就择明了我们生命的依止、受用。

  

在这个地方你是能用的上力,能认识的到的,不管是久学老参,还是刚刚接触佛法,或者说不是学佛的,这一念丢失在当下也好,回归在当下也好,本然如是也好,没有问题的。我们的烦恼、习气、对立、边见、人我是非等等,无量无边,那么就是迷者。迷者必然受其苦,觉者必然受其乐。此乐是轻松、轻快、慈悲、方便、无染、透达。如此觉、迷之果报,当下任何人都能体验得到的,这不需要太多的理论支持,不需要太多的学问支持,不需要太多的经验支持,你当下的心就可以支持,你当下的感知就可以支持,你当下的念头就可以认知它。

  

西方极乐世界依报的十七种庄严,归结一下,不离我们现下这一念,让我们来顺性安立、顺性回归此依报,来揭示我们本心的圆满,本心的具足,本心的明亮,本心的善巧,本心的自在,本心的充盈,不假造作的。

  

所以“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足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耀世间。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等等,这些文字的赞美,实是心性最直接的描述。每一个描述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当念——当下的不理解与排斥,当下的印契接受、印契接纳、印契回归,这都是没有问题的,它毕竟是给我们树了一面镜子——让我们觉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佛性,这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

  

这个教机,来自于我们当下这一念的认知。若觉若迷,不离于当念。我们对娑婆世界的染,就是迷者所守护;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就是觉者所印契。菩萨,善思维,善观察,那我们的学习就变得十分的简单——原来用极乐世界的种种清净庄严、具足真实之功德,来印契我们本具的心智,唤醒我们顺性的觉悟的作为,远离五浊恶世的沉沦与染著、痛苦与挣扎。

  

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只要有染著,有贪图,有纠缠不清东西,那我们就是个迷者。我们对这个娑婆世界有清晰的认知,知道这些迷不是我所好要,不是我所喜乐,那我们就会向往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报庄严,有清净回归之愿,那就是觉者,就会印契这个平等性,如实安住。

  

通过这个对比,起码可以判定我们当下的一念是觉是迷?是亏欠是具足?具足者自安乐,亏欠者自迷失挣扎索取。具足者自然地安乐布施,好施好利于人,何以故呢?具足故。具足的回施是令人喜悦的,亏欠的挣扎索取是令人痛苦的,倍加沉重。

  

这一念,不是某个人的一念,是人人可知、人人可见、人人可用的一个念,所以称为平等一念。憨山大师在《圆觉经直解》中有一句话很感动人,他说何为安心?——平等谓之安心。说法十分简单,但是这个利益、功德十分不可思议!我们站在平等的大地上,真正接受这个大地对我们的托负,那我们即下就能有安稳的觉受。法性之周遍,托负着一切众生的心智,若喜若忧,若善若恶,若来若去,若大若小,若凡若圣,莫不是法性之表现。如此周遍载负,你有什么不安呢?不安是你的固执与排斥、迷失与挣扎带来的负面效果,其实实在是没有这些可以不安的东西。所以平等安心,最为直指,令人即下回归,不依得失,不依所谓的见闻觉知、所谓的修证不修证,善恶凡圣等等,但依平等,即下安心。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此清净平等觉延续在过去现在未来,故名无量寿。普照于十方,予一切众生平等利益,所以说是为无量光。令一切智慧喜悦,超越一切迷失,是为智慧光、欢喜光。消除一切众生的对待心智的纠缠,是为无对光。摧毁一切骄慢,是为炎王光。令一切众生得大休息,是为不思议光。阿弥陀佛种种光明解一切众生的心结,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即下的安住,那就是往生之大利!此“往生”,非来去之生,非生灭之生,是安心之生。即下安心即下生,即下不安即下就不生!不生什么呢?——不生佛法之乐,顺性之乐,往生之乐,度生之乐。你不安,就是开始烦恼,烦恼在什么地方?那你可以了解觉知当下这一念,可以解决当下这一念。

  

净土一法的殊胜,就是直指在这一念间,来让我们审思,让我们学习,让我们修证,让我们不断地观察,所以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因为名号功德也是一念所显示。有的人经常会这样说——我念佛还会打妄想,念佛还妄想纷飞。你看,他这个说法归结到“妄想纷飞”。他不说我在念佛,心在念,口在念,身心世界都在念,这样整体地回归,无对地回归,此回归称为念佛。很多人所谓的念佛,往往回归到现行烦恼中来,把念佛当成一个包装,心子里、骨子里、意念中,还是在自己的烦恼中去执著,那这个念佛只是个口头的包装。所以很多人说念佛是没有用的,那样怎么有作用呢?嘴巴念佛,心里打着妄想,怎么有用呢?他割裂开了,有作用也是很遥远的未来了。

  

所以当下的念对我们来说,十分的重要,是真正的修行下手的最初方便!我们修什么?还要去什么地方去修行?有人说十年以后我要修什么,三年以后我要修什么,两年以后我要修什么,一年以后我要修什么,你都不知道你能不能活到三年十年以后,你那个设计是个什么呢?——妄想。

  

有人说我没有妄想不行的,那么这个妄想就是你的前景,所以你把你现下的真实、现下的安乐、现下的入手处,全部都浪费在这个未来的妄想中,把未来的妄想当作你供养、回施的地方,所以你的心念作为最后都销归到这个妄想上去了。你这个妄想最终会成为一个结果,什么结果呢?你这一段就空过了。空过什么呢?你在打未来的妄想。当下的、脚下的路没有走好,没有踏实、抉择、认知,那我们就做一个很浮躁的人,现下的利益真就丢失了,那只能说可惜了。可惜了我们最珍贵的机遇——当下,丢失了我们最珍贵的、最有价值的当下,丢失了我们本来可以与佛同的当下

  

你说我们要与佛同,是不是太狂妄呢?你不与佛同,才是狂妄的!你可以…

《安居第四十六日(一):当下一念平等安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