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好反思,你不与佛同,你是狂妄的,是自大的,是迷失的。而与佛同是正常的,是真切的,是如实的,是究竟的一个观察。
往往我们会把自己颠倒的心念作为一个所谓的事实。我们会说,我烦恼这么重,业障这么深,怎么跟佛一样呢?这么一发心,就出问题了,后面的作为就处处出问题。而我们一发心就跟佛同,作为有差异也不可怕了,我们把它校正过来就对了。我们在发起“跟佛陀一样”这个心智一刹那的认知,那我们就发了一个无上的心,此心虽然是作意的心,是造作出来的,是听别人说的,这都没有问题,这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成佛的种子!但你说“我跟佛不一样”,那是你现前的业,业的执著、业的分别,拿这个种子去修行,永远不能成就!只能在业的相续中去沉沦!
我们都知道种子是什么,种子在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农民辛苦一季又一季,没有种子,再好的土地没有用,再好的肥料没有用,再好的天气没有用,再好的温度没有用。发心即是种子啊!菩萨们!我们没有发心之前,就是业力的种子,发心以后就是发心的种子!这个种子在起着决定结果的根本作用!这个种子我们不认识,那就是业力的种子在推动我们的未来,所以我们要懂的发心,学会运用发心。我们的发心就是种子,发什么心,就会结什么果,而土壤啊、施肥啊、水啊、阳光等等,我们会使它慢慢地具足,这就是所谓的修行。修行什么呢?因缘所生法,缘谢法还灭。这个因这个缘,无外乎觉者自有自在用,迷者自有被迫用。你被迫也要用,被迫者必然是苦不堪言。觉者、自在者必然充满了乐趣,充满了主动、善巧。
菩萨们啊,修行本身真不是啥事情,但是发心是个天大的事情!我有一个好的种子了,如果没有好的土壤,我可以先不去种它,装到口袋里,等找到好的土壤再去种它。同样地,我有了好的发心,就是不去修行它也没有问题,我有好的正见,我不去实践它也没有问题,但是这个种子不敢丢,起码这个种子要掌握好。
【举例:漫画书《安的种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交给三个小和尚一人一颗珍贵的莲王种子,让他们种出来。第一个小和尚拿到种子很兴奋,天下着大雪,他也顾不得了,刨了一块土地,就把种子埋起来,他说这么好的种子种下去一定有收获,但结果我们是可想而知的。第二个小和尚说这么寒冷冰冻的天地,埋下去是没有意义的,他就悄悄地找了一个花盆,去寻找最好的土壤,把土壤磨得很细,把肥和水配比的十分得当,然后在一个暖房里,把这个莲王种子种下去了。第三个小和尚象就没有事一样,每天继续撞钟击鼓,他把那个种子认真地包起来了,在一个很清凉的、不会被老鼠吃掉的地方放好,他心里有底的。那么第二个小和尚的莲子慢慢长出来了,但是芽很嫩很弱,因为是在温室里长大,见不到太阳,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这第三个小和尚等到春天来了,冰消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他心里也有了生机,他看到了池塘里的泥巴,找了一块合适莲子生长的不浅不深的地方,悄悄把它种下来,每天给它祝福,随着春天的阳光,温度,它就长出来了。结果也是大家可想而知的。】
但很多人听了好的教法以后,就像第一个小和尚一样,很快就把它冻死了。有的像第二个一样,很快把它委屈死了,虽然装在一个很精致的瓷盆里,有精致的土壤,但没有那种广大的空间,没有顺应着大的环境而成熟。所以一个好的发心——好的种子,还得有恰当的机会,成熟的环境。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一定要认知我们学佛究竟是靠什么呢?当下这一念我们要来主动地来认知它,我们要用什么样的一念呢?果地觉因地心的教法就是最好的种子。这个种子是无量劫以来众生所筛选出来的,经过了无量的科学家——就是菩萨,大科学家——佛陀,培育出来的,他供养给每一个众生了,实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这个种子的,不需要再给了,因为心里都有佛性,不是给你的,一讲就可以了,那个种子一蹦就蹦出来了,蹦在什么地方呢?看你怎么来种它,看你怎么来修证你现下的念。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者,就是把它放到一个最好的环境中——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最好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雨露。
所以古代人讲,若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一声,西方就有一朵莲花开放,念的多就会繁荣,念的少就会枯萎,做恶缘就会死掉等等说法。实际就是业习会埋没它,顺缘就会成熟它。但这个种子,原则地说,不会衰败,原则地说,没办法衰败。那个莲花的种子会冻死,而我们这个金刚的菩提种子——佛性,它冻不死,毁不坏,灭不掉,你在任何时候一念中运用它,它都可以发挥其生机,将其最健康的东西表达出来。
(岁次辛卯六月初二2011年7月2日)
《安居第四十六日(一):当下一念平等安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