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好反思,你不與佛同,你是狂妄的,是自大的,是迷失的。而與佛同是正常的,是真切的,是如實的,是究竟的一個觀察。
往往我們會把自己顛倒的心念作爲一個所謂的事實。我們會說,我煩惱這麼重,業障這麼深,怎麼跟佛一樣呢?這麼一發心,就出問題了,後面的作爲就處處出問題。而我們一發心就跟佛同,作爲有差異也不可怕了,我們把它校正過來就對了。我們在發起“跟佛陀一樣”這個心智一刹那的認知,那我們就發了一個無上的心,此心雖然是作意的心,是造作出來的,是聽別人說的,這都沒有問題,這都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成佛的種子!但你說“我跟佛不一樣”,那是你現前的業,業的執著、業的分別,拿這個種子去修行,永遠不能成就!只能在業的相續中去沈淪!
我們都知道種子是什麼,種子在起著什麼樣的作用?農民辛苦一季又一季,沒有種子,再好的土地沒有用,再好的肥料沒有用,再好的天氣沒有用,再好的溫度沒有用。發心即是種子啊!菩薩們!我們沒有發心之前,就是業力的種子,發心以後就是發心的種子!這個種子在起著決定結果的根本作用!這個種子我們不認識,那就是業力的種子在推動我們的未來,所以我們要懂的發心,學會運用發心。我們的發心就是種子,發什麼心,就會結什麼果,而土壤啊、施肥啊、水啊、陽光等等,我們會使它慢慢地具足,這就是所謂的修行。修行什麼呢?因緣所生法,緣謝法還滅。這個因這個緣,無外乎覺者自有自在用,迷者自有被迫用。你被迫也要用,被迫者必然是苦不堪言。覺者、自在者必然充滿了樂趣,充滿了主動、善巧。
菩薩們啊,修行本身真不是啥事情,但是發心是個天大的事情!我有一個好的種子了,如果沒有好的土壤,我可以先不去種它,裝到口袋裏,等找到好的土壤再去種它。同樣地,我有了好的發心,就是不去修行它也沒有問題,我有好的正見,我不去實踐它也沒有問題,但是這個種子不敢丟,起碼這個種子要掌握好。
【舉例:漫畫書《安的種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和尚交給叁個小和尚一人一顆珍貴的蓮王種子,讓他們種出來。第一個小和尚拿到種子很興奮,天下著大雪,他也顧不得了,刨了一塊土地,就把種子埋起來,他說這麼好的種子種下去一定有收獲,但結果我們是可想而知的。第二個小和尚說這麼寒冷冰凍的天地,埋下去是沒有意義的,他就悄悄地找了一個花盆,去尋找最好的土壤,把土壤磨得很細,把肥和水配比的十分得當,然後在一個暖房裏,把這個蓮王種子種下去了。第叁個小和尚象就沒有事一樣,每天繼續撞鍾擊鼓,他把那個種子認真地包起來了,在一個很清涼的、不會被老鼠吃掉的地方放好,他心裏有底的。那麼第二個小和尚的蓮子慢慢長出來了,但是芽很嫩很弱,因爲是在溫室裏長大,見不到太陽,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這第叁個小和尚等到春天來了,冰消了,春風吹綠了大地,他心裏也有了生機,他看到了池塘裏的泥巴,找了一塊合適蓮子生長的不淺不深的地方,悄悄把它種下來,每天給它祝福,隨著春天的陽光,溫度,它就長出來了。結果也是大家可想而知的。】
但很多人聽了好的教法以後,就像第一個小和尚一樣,很快就把它凍死了。有的像第二個一樣,很快把它委屈死了,雖然裝在一個很精致的瓷盆裏,有精致的土壤,但沒有那種廣大的空間,沒有順應著大的環境而成熟。所以一個好的發心——好的種子,還得有恰當的機會,成熟的環境。
我們作爲一個學佛人,一定要認知我們學佛究竟是靠什麼呢?當下這一念我們要來主動地來認知它,我們要用什麼樣的一念呢?果地覺因地心的教法就是最好的種子。這個種子是無量劫以來衆生所篩選出來的,經過了無量的科學家——就是菩薩,大科學家——佛陀,培育出來的,他供養給每一個衆生了,實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這個種子的,不需要再給了,因爲心裏都有佛性,不是給你的,一講就可以了,那個種子一蹦就蹦出來了,蹦在什麼地方呢?看你怎麼來種它,看你怎麼來修證你現下的念。那我們作爲一個念佛者,就是把它放到一個最好的環境中——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最好的土壤和充足的陽光雨露。
所以古代人講,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一聲,西方就有一朵蓮花開放,念的多就會繁榮,念的少就會枯萎,做惡緣就會死掉等等說法。實際就是業習會埋沒它,順緣就會成熟它。但這個種子,原則地說,不會衰敗,原則地說,沒辦法衰敗。那個蓮花的種子會凍死,而我們這個金剛的菩提種子——佛性,它凍不死,毀不壞,滅不掉,你在任何時候一念中運用它,它都可以發揮其生機,將其最健康的東西表達出來。
(歲次辛卯六月初二2011年7月2日)
《安居第四十六日(一):當下一念平等安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