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五日(二):先完成往生大事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偈言: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一切所求”,很多人認爲這是一個比較誇張的話,實際不是。前面大義門中講到——順性可以滿足十方九界衆生的一切需求,予一切衆生真實究竟的利益,是一個圓滿的給予,能使叁惡道免除惡道之苦報,使叁善道免去迷失,使叁聖道免除不究竟,即滿足他們的一切究竟願樂。那麼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偈言“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這個“故”,揭示了性顯性用,說明不是我們妄作妄爲的結果,而是一個性德的真實。所以莊嚴一切所求功德成就,即是性顯性用的一個揭示罷了。
“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許多人問世俗的願望能不能滿足呢?實際是能滿足的。
我們都知道,往生有二種——往向與返向。若往向,我們說是往生彼國。若返向, 是以彼國功德回施衆生,回施衆生亦是往生。一個是與不安的有情說往向往生的善巧,與已經于法抉擇的有情說返向往生的善巧,在自利利他的作爲中得到法的滿足。
對于滿足世俗的願望,在返向往生這個教法中,是許的。如阿彌陀佛第二十二願中說——“除修短自在”。
有的人在這個娑婆世界有許多雜染的貪圖、未完成的世俗心願,這類人往往會說等我把世俗的心願完成了再去學佛。《四分律藏》中舉例說有外道,看到年輕沙門,就說,哎呀,你們年輕啊,年輕時要好好放逸,行五欲之樂,老了再去行梵行,那多好啊,世俗也有,出世也有了。這實際是過去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體系,即年輕的時候就要有事業、家庭、作爲,然後到四十五歲左右就都要出家,摒棄一切,去做一個梵行者。在印度,出家(不僅指佛教中的出家)是很高尚的行爲。
阿彌陀佛教法中的返向往生,就是于往生心智抉擇者,可以去償還自己的世俗意樂願望。你說是不是用“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把我們給勾過去,下面到底能不能完成呢?能完成的,這一點大家要放心,這是阿彌陀佛在此殊勝教法中的一個真實作爲。但往生是主題啊,往生這個主題不能丟,往生安住彼國,不違安養,返向十方世界完成你的世俗願,是可許的。實際許多人都有很多世俗願望,心裏都在打世俗的鼓,嘣嘣嘣嘣,天天都在想世俗的事情。那你先要把往生這個大的願望解決了,就是有不退轉的法益了,再到娑婆世界完成你的未了情、未了緣、未了事、未了作爲,沒有問題的。
你說我就沈淪沈淪,把自己的業做完才好呐。業是做不完的。但我們要是往生彼國以後,回來再處理這些未了緣、未了情、未了事,沒問題了,那就可以做完了——因爲你已經覺悟了,再去償還還這些業債、情債、事債等等,沒有問題了,你沒有畏懼了,你不會埋沒在裏面永遠不能出頭了。因爲你大事已畢,你得到了自由的、覺悟的善巧,你有不退轉的攝護,你在這個娑婆世界,乃至他方世界都可以作爲了,不要說這一生的未了事、未了緣、未了情,你多生多世的未了事、未了緣、未了情都可以解決。你可以去找他(她),做什麼呢?拉著他(她)就往生了。要不然在這個世界上糾纏,你找他(她),他(她)找你,又不知道到哪一道去了。
未了的事,未了的緣,未了的情,都是糾纏不清的,那我們往生彼國極樂世界後,以“短自在”身再來這個娑婆世界了這些未了情、未了緣、未了業,就都成我們渡脫衆生、利益有情的方便了。這個法真是不亦樂乎的,你看出世入世都完成了,太美好了!許多方法你夢都夢不到,你可以于十方界做道場了,你可以將此身心奉塵刹了,你可以不怕世俗了,爲什麼呢?——你已經在不退轉地得到了究竟的認知、安住,你有極大的方便,可以分身到無量的世界,去實施無量的教法,交流、認知、償還等等,都是沒問題的。而我們如果在這個娑婆世界沈淪,就容易迷失墮落,不可自拔,自救之力尚沒有,怎麼能利人利世呢?怎麼去償還你的未了事、未了緣、未了情呢?償還不了的。人人心中都有世俗願望,你就大大方方地放在那兒吧,往生以後再說。它在我們記憶的如來藏、意識海、阿賴耶實中不會泯滅的,你放心吧,你先去成佛,再去度衆生,衆生無邊。
“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在往返二種往生中是一個很實際的教法。第五門的修持,最主要就是安住于佛陀的本願,隨順著佛陀于往生的住持與加持,回入娑婆世界,雖然自身尚沒有究竟完成這樣一個作爲,但是現身中、現世中,返向回施著阿彌陀佛的殊勝教法、國土的莊嚴,饒益著周邊的有情,令其走出迷途,往生彼國。
這是個修行方式,就是說我們在現世中、即身中都可以完成我們的未了事、未了緣、未了情,你抉擇一下就可以了——你說若是與我有緣、有情、有事,往生彼國再說,不往生,不能說了,那可能就有方法了。要不然以你這一生的修持,了不掉啊!太多的糾纏,太多了,說不清道不明,一天一夜的想法都無量無邊,你怎麼解開呢?所以說一起往生彼國,讓阿彌陀佛來給你述評述評,阿彌陀佛一“點評”就好了——阿彌陀佛灌頂授記,那我們就得方便了,得大總持門,于一切世界得方便。
我們的娑婆世界糾結太多太普遍,那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就是一個快樂的念佛人,在出世入世二法中,我們大可以放心地去修持,去認知什麼是主什麼是次。主體的問題解決了,次要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的,我們在喜悅的、智慧的、平等的、安心的情況下去解決它,去認知它,面對它,成熟它。這樣我們作一個世間出世間的無畏的修行者、念佛者、智慧者、具有慈悲善巧者、不退轉者,那在這個濁惡世間真是一個巨大的善緣。
娑婆世界雖然是五濁惡世,我們一旦遇到了念佛這樣一個完整的教法,一種令人心璀璨的教法,令心智舒展的教法,令我們不再畏懼的一個威德的教法,我們真正去實踐它,就會變成一個快樂的人,在這個痛苦的世界變得快樂,在這個濁惡的世界變得清淨,在這個迷失的世界變得覺悟明了,那這個世界就太需要我們這樣的念佛人、覺悟人,具足慈悲的清淨人了。不是自封的,是因爲在法的加持下,在法的實踐下,在法的作爲下而成熟了這樣一個自他二利。
如果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當然是很好的,但淨土這樣一個法則,如果認真地實踐,在我們這一生中,都是可以滿足我們出世入世的願樂的。所以”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這樣一個“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正是阿彌陀佛的威德願力所成就,此成就是回向一切衆生的,我們只要隨順這個教法,這種成就與功德在我們凡夫的生命的現下,就會升起它無礙的光明的力與作用,就會成熟這樣的力與作用,就會完善這樣的力與作用,使我們走出娑婆世界的迷失困惑,使我們真正在這一生隨順著法教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所以這個生即現生之生,非是生死之生;是順性覺悟之生,非是人的死亡與生存這個生;是即下心性的認知的再生,遠離了迷失的再生,運用了智慧、<…
《安居第四十五日(二):先完成往生大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