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U>遠離了愚癡的再生,不是說死掉了活掉了這種生與死;是我們心智在依著法則而變化,依著擇法的殊勝而成就的一個即時的利益,也就是即心即是、心作心是的一個殊勝功德的善巧的使用。使我們在自業他業中被動輪回的生命變得主動起來,變得自由,變得喜悅,變得輕松,變得有慈悲有智慧了,變得有方便了,不再那麼迷失沈淪痛苦掙紮,不再那麼敵視了,不再那麼大的怨氣了,不再那樣做了,沒有必要,那樣太苦了,那是沒有必要的一種生活模式,那是一個愚癡者的生活模式,那是沒有教法的一種生活模式。而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要走出這樣的困惑,走出這樣的沼澤地,走出這樣的一個令我迷失沈淪的鐵圍山,我們要把他輕輕地打破,就像文殊的寶劍一樣,輕輕地一落,就開了口子,我們就從口子走出來了,要不然在這個世界就是十分痛苦與掙紮的。
往生彼國,雲何不可思議呢?昙鸾法師是這樣說的:“雲何不可思議,彼國人天若欲往生他方世界無量佛刹供養諸佛菩薩,及所需供養之具,無不稱願,又欲舍彼壽命向余國生修短自在,隨願皆得。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
就是說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也好,往生彼國也好,欲供養他方諸佛乃至一切有緣有情,乃至其他等等作爲,資具具足,分身自在,未證佛道前,作用就象佛陀一樣,有那麼巨大的善巧神變力、自在力。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雖然沒有修證,但假若依著阿彌陀佛的願力,把阿彌陀佛國土莊嚴殊勝的功德利益回施給每一個有緣,一樣可以令一切衆生即身中得自在。此自在,就是遠離我們對這個娑婆世界的計較、攀比,以及在這個世界沈淪的習慣,使我們從業習中、迷惑中走出來。這裏面有短自在的修持,我們往生彼國就有這樣的自在力,未往生彼國,安心于此,亦有這樣的自在力。你可以去實踐,去認知,這是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我們以凡夫心去思議它,那是受到極大的製約的。
所以這個法,是隨順得入的一個殊勝功德,就如百川入海。這百川的水,大大小小的,清的濁的,發源地也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流到大海,皆名爲海。那我們人類及百千雜類衆生,往生彼國,皆名極樂中人,皆得諸樂無有衆苦,就同入大海一樣啊,鹹同一味。
因此我們對往生彼國的主題——我們這一生的主題,就要認識清楚了,它如百川歸海,是自然而然、順性順勢的一個結果,順佛願,也就是順佛勢。我們把生命、修行的主題,放在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上,那就會顯示性德,我們就會有一個順勢的善巧,就很省力,省力就成就了,不是費力的。
所以我們如果不喜悅了、沈重了,就要反省自己——一定是沒有念佛,沒有隨順佛願,沒有隨順佛力,沒有隨順性德之力,我們做違性的事、違佛願的事了,丟失主題了,那就開始費力了。
這是一個省力的成就。安住與隨順,就很省力,就活的很精彩。這個精彩是因爲我們順性,順佛願,順無爲而至的善巧,使我們得到了安心與安住。這樣的生命就舍棄了造業的空間,舍棄了沈淪的掙紮,舍棄了貪欲的沈重,讓迷失攀比也休息下來了。這樣的意識法界充滿了空淨的、光明的、廣大的喜悅,就有精彩的內容了,人就開始有智慧的快樂、慈悲的快樂、方便的快樂、無染的快樂、隨順到達彼岸的快樂、自利利他的快樂、不再糾結迷失的快樂。而在種種苦緣中,就能迅速地覺悟,能迅速地了解這個苦是背性的,背願的,是造作的,是自業他業共業糾纏不清的一種沈淪與迷失,這不是我等所需,不是念佛人所需,是迷者愚癡者惡意相加的一個成就。我們對自己不會有惡意相加,對他人也沒有必要惡意相加,造成自他傷害,那我們在念佛法門中就有自他二利的方便,這皆是隨順佛願而成就。
這樣,我們在這一生中,念佛就是我們的主題,往生是我們的主題,離苦是我們的主題,簡單是我們的主題,輕快是我們的主題,自利利他是我們的主題。那些龐雜的事情、迷失的事情、糾纏不清的事情,交給你往生以後再來吧,現在不要來做,你沒有那個力量。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明智的選擇、智慧的選擇、慈悲的選擇,要做悲憫自身、悲憫他人的一個選擇,那我們就會選擇念佛這個主題的生活,往生彼國的這樣一個主題的生活,安心的這樣一個主題的生活,無染的這樣一個主題的生活,做這樣一個省力者。我們真正作爲一個念佛人,盡此一生,就這樣一個主題。雖然有些業習的依附,就像一條河流有些汙水一樣,你不用理它,直直地回到大海就好了。你不能說河裏有一些汙水就不能流了,你就直直地淌下去吧,回到大海你就知道,若淨水,若濁水,若是河流的水,若不是河流的水,一旦回到大海都是清淨的海水,因爲大海能包容我們所有的業與業相,使我們鹹同一味。那我們就得極大的方便,入佛智海,這樣的一生就夠精彩了,我們對的起父母,對得起師長,也對得起國土,那麼也對得起自身。
這樣一個選擇,你不選,你要做爲什麼呢?所以我們要善自選擇,一旦有這樣的選擇力了,那我們這一生,念佛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很必要的,需要認真的一個生活的主題,那些雜染交織的東西若是對你有糾纏,你一定要警告自己,說我回來再處理你。一定要提醒自己,不管是事業的糾纏,感情的糾纏,什麼樣的糾纏,你一定要警告自己,這個地方不能留步,一旦留步就不能自拔了。所以說先往生極樂世界,回頭再處理,此處要警策自己,這不是個苦事,這是極樂之事。
先來完成大事,再來完成次要的事情,主次分明。再普通的人對這一點都能認識清楚的。該做不該做,輕重緩急你要認清的,認不清,你這個人就太沒智慧了!主次認識清楚了,我們就知道大因大果了,我們就有選擇了。這樣雖是凡夫有情,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智慧者。不要小看這個凡夫的選擇,凡夫的選擇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把自他共業暫時一放,去憶佛念佛了,結果如香熏染,久熏必有香氣,再看這個娑婆世界的自他共業,原來都是虛妄的,夢幻的,糾纏的,好解決。
這十七種依報莊嚴,天親菩薩給我們做了方方面面的表述,希望我們對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有個大的對比。這樣我們在往生的路上,在往生即下的利益上,就抉擇了。在往生這個抉擇上,對于現實的利益、未來的利益、究竟的利益,我們就會認識的很清楚。若即心即佛,即下就有利益。若心做心是,現下就有利益。若佛力不可思議,也在不斷改變著我們的執著、妄想與糾纏。不管用哪個力量,我們現在的、過去的、未來的、究竟的利益都會達成的,因爲我們的主題不再丟失——念佛憶佛成佛的主題,往生的主題不再丟失了。
這樣不管用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議,這叁種我們所謂的現緣,我們來覺悟,來認知,來憶佛念佛,其利益必然在每一個生命的個體中,從各個角度表現出來,使我們有法,有喜悅,使我們擺脫了以前迷失的沈重、對立的沈重、攀比的沈重、積累的沈重,使我們逐漸快樂起來,輕松起來,那麼人生就變得有意義了,我們學佛也就有意義。別人說你是個佛教徒嗎?你說是啊,我是個快樂的佛教徒。
真正作爲一個學佛人,你心裏一定是快樂的,一定是有輕松的,起碼有輕松的方法。你還沈重嗎?你需要沈重嗎?你需要去積累那麼多掙紮的壓力嗎?那麼多沖突?那麼多說不清的幽怨、糾結?那麼多。說不完麼啊。
通過這個觀察,就來號令我們及有緣——
做一個快樂者,一個往生彼國的守護者、實踐者,一個現下的輕松者、解放者, 一個具有無染的順性的念佛人。
我們給自己下了個命令——
我們開始念佛了,不再念自他共業的煩惱了,不再去念糾纏與攀比了。
我們開始念佛憶佛,把念佛憶佛的輕松喜悅快樂,回施給那些念業力,念自他共業,糾纏自他共業的人。
那我們就自己快樂,也要給他人帶來快樂。這樣我們會笑著生活了,要不然這生活太苦了。
(歲次辛卯六月初一 2011年7月1日)
《安居第四十五日(二):先完成往生大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