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U>远离了愚痴的再生,不是说死掉了活掉了这种生与死;是我们心智在依着法则而变化,依着择法的殊胜而成就的一个即时的利益,也就是即心即是、心作心是的一个殊胜功德的善巧的使用。使我们在自业他业中被动轮回的生命变得主动起来,变得自由,变得喜悦,变得轻松,变得有慈悲有智慧了,变得有方便了,不再那么迷失沉沦痛苦挣扎,不再那么敌视了,不再那么大的怨气了,不再那样做了,没有必要,那样太苦了,那是没有必要的一种生活模式,那是一个愚痴者的生活模式,那是没有教法的一种生活模式。而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要走出这样的困惑,走出这样的沼泽地,走出这样的一个令我迷失沉沦的铁围山,我们要把他轻轻地打破,就像文殊的宝剑一样,轻轻地一落,就开了口子,我们就从口子走出来了,要不然在这个世界就是十分痛苦与挣扎的。
往生彼国,云何不可思议呢?昙鸾法师是这样说的:“云何不可思议,彼国人天若欲往生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需供养之具,无不称愿,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也好,往生彼国也好,欲供养他方诸佛乃至一切有缘有情,乃至其他等等作为,资具具足,分身自在,未证佛道前,作用就象佛陀一样,有那么巨大的善巧神变力、自在力。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虽然没有修证,但假若依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把阿弥陀佛国土庄严殊胜的功德利益回施给每一个有缘,一样可以令一切众生即身中得自在。此自在,就是远离我们对这个娑婆世界的计较、攀比,以及在这个世界沉沦的习惯,使我们从业习中、迷惑中走出来。这里面有短自在的修持,我们往生彼国就有这样的自在力,未往生彼国,安心于此,亦有这样的自在力。你可以去实践,去认知,这是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我们以凡夫心去思议它,那是受到极大的制约的。
所以这个法,是随顺得入的一个殊胜功德,就如百川入海。这百川的水,大大小小的,清的浊的,发源地也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流到大海,皆名为海。那我们人类及百千杂类众生,往生彼国,皆名极乐中人,皆得诸乐无有众苦,就同入大海一样啊,咸同一味。
因此我们对往生彼国的主题——我们这一生的主题,就要认识清楚了,它如百川归海,是自然而然、顺性顺势的一个结果,顺佛愿,也就是顺佛势。我们把生命、修行的主题,放在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上,那就会显示性德,我们就会有一个顺势的善巧,就很省力,省力就成就了,不是费力的。
所以我们如果不喜悦了、沉重了,就要反省自己——一定是没有念佛,没有随顺佛愿,没有随顺佛力,没有随顺性德之力,我们做违性的事、违佛愿的事了,丢失主题了,那就开始费力了。
这是一个省力的成就。安住与随顺,就很省力,就活的很精彩。这个精彩是因为我们顺性,顺佛愿,顺无为而至的善巧,使我们得到了安心与安住。这样的生命就舍弃了造业的空间,舍弃了沉沦的挣扎,舍弃了贪欲的沉重,让迷失攀比也休息下来了。这样的意识法界充满了空净的、光明的、广大的喜悦,就有精彩的内容了,人就开始有智慧的快乐、慈悲的快乐、方便的快乐、无染的快乐、随顺到达彼岸的快乐、自利利他的快乐、不再纠结迷失的快乐。而在种种苦缘中,就能迅速地觉悟,能迅速地了解这个苦是背性的,背愿的,是造作的,是自业他业共业纠缠不清的一种沉沦与迷失,这不是我等所需,不是念佛人所需,是迷者愚痴者恶意相加的一个成就。我们对自己不会有恶意相加,对他人也没有必要恶意相加,造成自他伤害,那我们在念佛法门中就有自他二利的方便,这皆是随顺佛愿而成就。
这样,我们在这一生中,念佛就是我们的主题,往生是我们的主题,离苦是我们的主题,简单是我们的主题,轻快是我们的主题,自利利他是我们的主题。那些庞杂的事情、迷失的事情、纠缠不清的事情,交给你往生以后再来吧,现在不要来做,你没有那个力量。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明智的选择、智慧的选择、慈悲的选择,要做悲悯自身、悲悯他人的一个选择,那我们就会选择念佛这个主题的生活,往生彼国的这样一个主题的生活,安心的这样一个主题的生活,无染的这样一个主题的生活,做这样一个省力者。我们真正作为一个念佛人,尽此一生,就这样一个主题。虽然有些业习的依附,就像一条河流有些污水一样,你不用理它,直直地回到大海就好了。你不能说河里有一些污水就不能流了,你就直直地淌下去吧,回到大海你就知道,若净水,若浊水,若是河流的水,若不是河流的水,一旦回到大海都是清净的海水,因为大海能包容我们所有的业与业相,使我们咸同一味。那我们就得极大的方便,入佛智海,这样的一生就够精彩了,我们对的起父母,对得起师长,也对得起国土,那么也对得起自身。
这样一个选择,你不选,你要做为什么呢?所以我们要善自选择,一旦有这样的选择力了,那我们这一生,念佛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很必要的,需要认真的一个生活的主题,那些杂染交织的东西若是对你有纠缠,你一定要警告自己,说我回来再处理你。一定要提醒自己,不管是事业的纠缠,感情的纠缠,什么样的纠缠,你一定要警告自己,这个地方不能留步,一旦留步就不能自拔了。所以说先往生极乐世界,回头再处理,此处要警策自己,这不是个苦事,这是极乐之事。
先来完成大事,再来完成次要的事情,主次分明。再普通的人对这一点都能认识清楚的。该做不该做,轻重缓急你要认清的,认不清,你这个人就太没智慧了!主次认识清楚了,我们就知道大因大果了,我们就有选择了。这样虽是凡夫有情,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智慧者。不要小看这个凡夫的选择,凡夫的选择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自他共业暂时一放,去忆佛念佛了,结果如香熏染,久熏必有香气,再看这个娑婆世界的自他共业,原来都是虚妄的,梦幻的,纠缠的,好解决。
这十七种依报庄严,天亲菩萨给我们做了方方面面的表述,希望我们对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有个大的对比。这样我们在往生的路上,在往生即下的利益上,就抉择了。在往生这个抉择上,对于现实的利益、未来的利益、究竟的利益,我们就会认识的很清楚。若即心即佛,即下就有利益。若心做心是,现下就有利益。若佛力不可思议,也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执著、妄想与纠缠。不管用哪个力量,我们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究竟的利益都会达成的,因为我们的主题不再丢失——念佛忆佛成佛的主题,往生的主题不再丢失了。
这样不管用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这三种我们所谓的现缘,我们来觉悟,来认知,来忆佛念佛,其利益必然在每一个生命的个体中,从各个角度表现出来,使我们有法,有喜悦,使我们摆脱了以前迷失的沉重、对立的沉重、攀比的沉重、积累的沉重,使我们逐渐快乐起来,轻松起来,那么人生就变得有意义了,我们学佛也就有意义。别人说你是个佛教徒吗?你说是啊,我是个快乐的佛教徒。
真正作为一个学佛人,你心里一定是快乐的,一定是有轻松的,起码有轻松的方法。你还沉重吗?你需要沉重吗?你需要去积累那么多挣扎的压力吗?那么多冲突?那么多说不清的幽怨、纠结?那么多。说不完么啊。
通过这个观察,就来号令我们及有缘——
做一个快乐者,一个往生彼国的守护者、实践者,一个现下的轻松者、解放者, 一个具有无染的顺性的念佛人。
我们给自己下了个命令——
我们开始念佛了,不再念自他共业的烦恼了,不再去念纠缠与攀比了。
我们开始念佛忆佛,把念佛忆佛的轻松喜悦快乐,回施给那些念业力,念自他共业,纠缠自他共业的人。
那我们就自己快乐,也要给他人带来快乐。这样我们会笑着生活了,要不然这生活太苦了。
(岁次辛卯六月初一 2011年7月1日)
《安居第四十五日(二):先完成往生大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