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五日(二):先完成往生大事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一切所求”,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夸张的话,实际不是。前面大义门中讲到——顺性可以满足十方九界众生的一切需求,予一切众生真实究竟的利益,是一个圆满的给予,能使三恶道免除恶道之苦报,使三善道免去迷失,使三圣道免除不究竟,即满足他们的一切究竟愿乐。那么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这个“故”,揭示了性显性用,说明不是我们妄作妄为的结果,而是一个性德的真实。所以庄严一切所求功德成就,即是性显性用的一个揭示罢了。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许多人问世俗的愿望能不能满足呢?实际是能满足的。
我们都知道,往生有二种——往向与返向。若往向,我们说是往生彼国。若返向, 是以彼国功德回施众生,回施众生亦是往生。一个是与不安的有情说往向往生的善巧,与已经于法抉择的有情说返向往生的善巧,在自利利他的作为中得到法的满足。
对于满足世俗的愿望,在返向往生这个教法中,是许的。如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中说——“除修短自在”。
有的人在这个娑婆世界有许多杂染的贪图、未完成的世俗心愿,这类人往往会说等我把世俗的心愿完成了再去学佛。《四分律藏》中举例说有外道,看到年轻沙门,就说,哎呀,你们年轻啊,年轻时要好好放逸,行五欲之乐,老了再去行梵行,那多好啊,世俗也有,出世也有了。这实际是过去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体系,即年轻的时候就要有事业、家庭、作为,然后到四十五岁左右就都要出家,摒弃一切,去做一个梵行者。在印度,出家(不仅指佛教中的出家)是很高尚的行为。
阿弥陀佛教法中的返向往生,就是于往生心智抉择者,可以去偿还自己的世俗意乐愿望。你说是不是用“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把我们给勾过去,下面到底能不能完成呢?能完成的,这一点大家要放心,这是阿弥陀佛在此殊胜教法中的一个真实作为。但往生是主题啊,往生这个主题不能丢,往生安住彼国,不违安养,返向十方世界完成你的世俗愿,是可许的。实际许多人都有很多世俗愿望,心里都在打世俗的鼓,嘣嘣嘣嘣,天天都在想世俗的事情。那你先要把往生这个大的愿望解决了,就是有不退转的法益了,再到娑婆世界完成你的未了情、未了缘、未了事、未了作为,没有问题的。
你说我就沉沦沉沦,把自己的业做完才好呐。业是做不完的。但我们要是往生彼国以后,回来再处理这些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事,没问题了,那就可以做完了——因为你已经觉悟了,再去偿还还这些业债、情债、事债等等,没有问题了,你没有畏惧了,你不会埋没在里面永远不能出头了。因为你大事已毕,你得到了自由的、觉悟的善巧,你有不退转的摄护,你在这个娑婆世界,乃至他方世界都可以作为了,不要说这一生的未了事、未了缘、未了情,你多生多世的未了事、未了缘、未了情都可以解决。你可以去找他(她),做什么呢?拉着他(她)就往生了。要不然在这个世界上纠缠,你找他(她),他(她)找你,又不知道到哪一道去了。
未了的事,未了的缘,未了的情,都是纠缠不清的,那我们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后,以“短自在”身再来这个娑婆世界了这些未了情、未了缘、未了业,就都成我们渡脱众生、利益有情的方便了。这个法真是不亦乐乎的,你看出世入世都完成了,太美好了!许多方法你梦都梦不到,你可以于十方界做道场了,你可以将此身心奉尘刹了,你可以不怕世俗了,为什么呢?——你已经在不退转地得到了究竟的认知、安住,你有极大的方便,可以分身到无量的世界,去实施无量的教法,交流、认知、偿还等等,都是没问题的。而我们如果在这个娑婆世界沉沦,就容易迷失堕落,不可自拔,自救之力尚没有,怎么能利人利世呢?怎么去偿还你的未了事、未了缘、未了情呢?偿还不了的。人人心中都有世俗愿望,你就大大方方地放在那儿吧,往生以后再说。它在我们记忆的如来藏、意识海、阿赖耶实中不会泯灭的,你放心吧,你先去成佛,再去度众生,众生无边。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在往返二种往生中是一个很实际的教法。第五门的修持,最主要就是安住于佛陀的本愿,随顺着佛陀于往生的住持与加持,回入娑婆世界,虽然自身尚没有究竟完成这样一个作为,但是现身中、现世中,返向回施着阿弥陀佛的殊胜教法、国土的庄严,饶益着周边的有情,令其走出迷途,往生彼国。
这是个修行方式,就是说我们在现世中、即身中都可以完成我们的未了事、未了缘、未了情,你抉择一下就可以了——你说若是与我有缘、有情、有事,往生彼国再说,不往生,不能说了,那可能就有方法了。要不然以你这一生的修持,了不掉啊!太多的纠缠,太多了,说不清道不明,一天一夜的想法都无量无边,你怎么解开呢?所以说一起往生彼国,让阿弥陀佛来给你述评述评,阿弥陀佛一“点评”就好了——阿弥陀佛灌顶授记,那我们就得方便了,得大总持门,于一切世界得方便。
我们的娑婆世界纠结太多太普遍,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就是一个快乐的念佛人,在出世入世二法中,我们大可以放心地去修持,去认知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主体的问题解决了,次要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的,我们在喜悦的、智慧的、平等的、安心的情况下去解决它,去认知它,面对它,成熟它。这样我们作一个世间出世间的无畏的修行者、念佛者、智慧者、具有慈悲善巧者、不退转者,那在这个浊恶世间真是一个巨大的善缘。
娑婆世界虽然是五浊恶世,我们一旦遇到了念佛这样一个完整的教法,一种令人心璀璨的教法,令心智舒展的教法,令我们不再畏惧的一个威德的教法,我们真正去实践它,就会变成一个快乐的人,在这个痛苦的世界变得快乐,在这个浊恶的世界变得清净,在这个迷失的世界变得觉悟明了,那这个世界就太需要我们这样的念佛人、觉悟人,具足慈悲的清净人了。不是自封的,是因为在法的加持下,在法的实践下,在法的作为下而成熟了这样一个自他二利。
如果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当然是很好的,但净土这样一个法则,如果认真地实践,在我们这一生中,都是可以满足我们出世入世的愿乐的。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样一个“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正是阿弥陀佛的威德愿力所成就,此成就是回向一切众生的,我们只要随顺这个教法,这种成就与功德在我们凡夫的生命的现下,就会升起它无碍的光明的力与作用,就会成熟这样的力与作用,就会完善这样的力与作用,使我们走出娑婆世界的迷失困惑,使我们真正在这一生随顺着法教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这个生即现生之生,非是生死之生;是顺性觉悟之生,非是人的死亡与生存这个生;是即下心性的认知的再生,远离了迷失的再生,运用了智慧、<…
《安居第四十五日(二):先完成往生大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