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四十五日(一):不安心不做事

  安居第四十五日(一):不安心不做事

  阿彌陀佛十七種國土的依報莊嚴,無外乎是來啓迪我們無間隔的法界心智,因爲我們有一種距離的習慣、空間的習慣,把自己的生命限製在感知、知見這樣一個空間中。故世尊依我們的業力隨順而說此界過十萬億佛土,西方有極樂世界,有佛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

  世尊在許多教法中,其主題是以四法印來饒益這個世間的執著煩惱有情的。那麼現在又給我們提示出來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樣一個殊勝地,勸化自己國土的人民乃至十方諸佛國土的人民往生彼國,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因爲凡夫的二邊執著十分嚴重,有、無及無量無邊的二邊見,推動著我們的生活。極樂世界是暢佛本懷的一種殊勝教法,佛的本懷是普渡衆生,故佛陀依著衆生的有邊執著,來給我們提示這樣一個世界。

  這個暢佛本懷的法,爲什麼以“有”來出現呢?——世尊在不同時節因緣下講不同的教法。在我們這個世間,面對諸苦,世尊一定會講諸苦空無,我們就解脫有份,有方便。我們在因果中要是不知道諸苦的空無,或者說無有自性,那我們在諸苦的輪回循環中就沒有出離的機會。說諸苦性空也好,其本質不可得也好,是來解放我們這些執著于自己的作爲、因果之有情。

  一些有情連因果也不去顧及,生斷滅見,這類人心裏是茫然的,無所依從,他會用一些肆無忌憚的作爲,給自己的生命帶來極大的傷害。這一類人是最苦最苦的了。那些執著于因果者,還有所遵循,有所次序,有所善緣,最苦的就是這些無次序的、不信因果、斷滅知見的衆生、生諸邪見者。

  世尊認爲九界衆生實際皆苦。這是從究竟意上說的。爲了使九界衆生之苦有一個歸去,所以阿彌陀佛順性發四十八願,結果無量兆劫永劫的修持,建立了這樣一個國土——極樂世界,以接引九界有情。那麼這個“有”,是必要的,是法用之妙有, 是佛陀對九界衆生的一個法的布施,是接濟衆生的迷失與不究竟的功德。所以說極樂世界是成佛之地,是諸佛如來會。

  這不違背世尊的法無自性的究竟教誨。因爲實有一旦建立,我們的苦是很難調整的,但是在無自性的引導下,我們從諸苦中知道有承濟的方式,那我們就有趣向來轉換,就會受到法樂的接引,不再沈浸在五濁惡世、聲聞獨覺,乃至菩薩這樣的不究竟地。這是暢佛普渡衆生本懷的一個法之妙用的“有”,不是凡夫執著于、昧失于一種理念的“有”。因爲在十方九法界中,大家都在作用,在這種作用的循環中,佛設立極樂世界這個“有”,它是超越叁界的,“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乃至種種莊嚴稀有,是承濟九界衆生的十分重要的教法設置,不是空設的,不是烏托邦,是法之妙用之“有”,所以說“次于泥洹之道”,本身就說明了這個報土的功德。

  我們這娑婆世界,雜類群集,這也是我們的報德、果報,阿彌陀佛一次性地給予平等接渡,這樣的教法是不可思議的,是極爲難的,極爲尊貴的。我們有機會聞到這樣的法義,就應該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個作爲了。阿彌陀佛平等回施九界衆生,也是導引九界衆生尊重自己的生命、意識價值與作爲,不可輕視,乃至叁惡道衆生亦不可輕視。何以故?往生彼國,必然一生成佛。這就給我們一個平等的呼喚,來喚醒我們心中真正的尊重,以及對教法如實的守護與實踐。

  極樂世界大義門功德成就,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一者體,二者名,就是沒有被遭譏嫌之生命,也沒有這樣的名字。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種種譏嫌有體有名,這個時代的人少有善巧,少有作爲,就自以爲是,就很容易自贊謗他。自贊謗他必然是墮地獄的業,是惡道所行,那我們作爲一個修行者,爲什麼會進趣這樣一條路呢?這是減劫的一個大的特征,共業所使。在減劫中,人的包容性是極爲衰變、減損的,我們若不警惕,就會陷入這個共業、沈淪下去。若是警覺,那我們就可以遠離它,避開這個共業的吞噬。所以大義門中提出來,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遠離譏嫌的名與體,皆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種種殊勝的功德,往生彼國一生皆得不退轉,直至成佛。因爲極樂世界是對九界衆生所講,其內容十分浩瀚,我們人類的認知是極小的一個層面,所以這裏擇取了無有譏嫌名的大義門功德來講。

  極樂世界這種平等一味的教法,是對九界衆生的施教“佛出一音聲,衆生隨類而解。佛現一身,衆生隨類而見”。那我們就回歸到人類有情這個角度上來正確地審視,看我們應該怎麼擇取角度去實踐、認知究竟。因爲每一類生命體,其角度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認知不到,把交織的業力當作自身的作爲,那是很痛苦的,把他人的業及意識給我們的影響當成自身的業,也很麻煩。而如果獨立從自己的主題意識上去審視,就比較簡單一些。

  如果從自己的發心來看整個生命那一下就把整個生命簡單化了。佛陀之成就——就是把自己的發願回施給整個法界。這就變的極爲簡單易行,極爲主次分明,一切衆生只是眷屬,佛陀的作爲就是其願之清晰標立,依願而行,廣施善教,攝化衆生,令一切回歸有情一生成佛。這樣就站在順性的高度,極爲簡化自己的生命與作爲。所以說兆劫永劫的修持,就是依誓願而行,直導于究竟之地,是爲十方諸佛所贊歎,是稀有難得的。

  那麼我們作爲一個普通人,能不能學佛這樣不可思議的簡單的作爲呢?從繁雜的業力、思想、作爲、心智中解放自己呢?因爲我們在業海中,被煩惱淹沒了,被衆多的雜緣牽製淹沒了,被衆多的善惡是非認知淹沒了,我們在這裏徘徊猶豫不定,或說壓力,或說沖擊,或說傷害,或說是迷失……,那我們能不能徹底地來覺悟一次呢?

  實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九界同歸,就是一個大的教法。我們在九界中不做擇取了,唯選擇念佛一法,唯選擇念佛這樣一個簡單的機製。就像佛陀一樣,隨著一個願望,而擺脫了十方九界的一切困惑,直達究竟。念佛,就是直指究竟地的一個修行方式, 令我們從繁雜、迷離的世間衆業中直接掙脫出來,將此平等輝宏的利益直接遍灑于法界,布施于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皆有這樣的機,皆有這樣的因緣,皆有這樣的一個修行的參照

  此參照是十分重要的,這是一個法界的標立,一個殊勝的擇取方法——基本是一個無擇取的擇取抉擇。平等回施這種順性的功德與利益,一切諸佛不能逾越的。所以說阿彌陀佛是佛中之尊,光中之王。這不是泛說,是如實。此如實就揭示了我們沒有選擇的選擇,就是一個回歸的自如。順這個法則修持,就等于逾越了九界的纏縛與困惑,直達究竟目的地——即成佛,圓滿菩提,成就無上道。我們不在聲聞、菩薩、緣覺、天人等等無量的業力中去尋求了,直接歸于究竟地。這是一個殊勝的,直指的,究竟的教法,令我們離開少有作爲就自贊謗他的這種增上法中的傷害。

  許多人在增上法中修行慣了。世間積攢學問,積攢財富,積攢自己的勢力等等,這些作爲都是增上法。增上法,少有作爲就有自慢與自卑——看到比你強的人,就會産生自卑,急于有增上的願望;看到比你弱的人,就會自慢,認爲自己了不起。而在九法界中,這樣的增上作爲的空間是極大的。

  阿彌陀佛深觀法界這種種作爲的差異,以平等回施展示性德之究竟清淨,順性立願,欲令一切衆生有可遵循的法則,所以設立極樂世界。我們知道,佛之發願是通過觀察的,佛之教法是通過思維的,佛之極樂世界是兆劫永劫修持而成熟的一個報土。阿彌陀佛的報土,也可以說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的報土,一切諸佛的應化身都會勸導自己應化國土的人民往生彼國,不論是菩薩,是普通有情,是凡愚有情,是邪見有情等等。這是一個“但得諸樂,無有衆苦”的極樂世界,也就是最殊勝世界,令一切衆生鹹有歸趣,猶如大海接納百川。

  這不是個小事情,我們要是不認真,十分容易一帶而過,被我們的習氣,被他人的習氣,被共有的業力一帶就過去了。我們在此處若沒有真正的抉擇,一轉身,或者一個念頭、一個作爲下,就産生了不同的新的因果輪回,在這個輪回圈子裏又是生生世世,一劫一劫的,無始以來沈淪無際啊。本來沒有這種苦,但在這種苦中我們沒有自拔的方便,沒有超越的方便。所以說大義門給我們提出來這樣一個清晰的認知與抉擇。

  因爲我們現在修的不是增上法,是一個究竟教法,究竟是沒有對比的,唯一的對比是阿彌陀佛,它不與叁惡道對比,不與叁善道對比,不與叁聖道對比只與阿彌陀佛對比。僅僅是人間的對比,都會使我們煩惱無盡,別說上面還有菩薩無量的作爲、天人巨大的福報,所以要在九界裏攀比,即增上法,那是無量無邊的。故世尊給我們一個究竟的法則,讓我們逾越這一切攀比,唯以佛爲念,不以九界爲念,這樣一個殊勝的普渡衆生的廣大教法,世尊是深做觀察、細致思維的,來成熟衆生,令一切衆生一生成辦。

  增上法中,想一生成辦是極爲困難的。我們就在這一生,一些福德不具的人跟一些福德具足的人攀比,這一生想要做個有福德的人都很困難;智慧智商若是不是太強的人,想使自己這一生有很大…

《安居第四十五日(一):不安心不做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