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四十五日(一):不安心不做事▪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智慧,這樣的攀比就很難滿足; 有人勢弱,他想去跟別人比,這一生也很難做到有勢力; 人的個頭、形象、醜啊美啊、大啊小啊,等等,這個地方想去攀比,這一生想要做的到,都很難。況且有九界無量無邊的差異呢?我們用增上法的修持,要去均衡這個東西,那簡直就是癡心妄想。

  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苦就苦在攀比這兩個字上了。許多人都知道他在攀比,攀比並不是一種需要,是一種不屈服的心理。好比說,對權利者的攀比,對擁有財富的攀比,對自己作爲空間的攀比,對智慧的攀比等等,攀比的內容太多太多了,大家不管作爲什麼都要比出來個名堂,那怎麼比呢?大路不能都跑寶馬車吧?那大家不能都穿一樣的名牌衣服吧?大家不能都長一個樣吧?大家不能說一樣的話吧?下一樣的命令吧?指揮一樣的車隊?住一樣的房子?——極樂世界去吧,極樂世界是這樣子的。

  因爲我們現在的攀比,實在是沒辦法滿足了。阿彌陀佛說來吧,來吧,我滿足你。這個娑婆世界的攀比是沒辦法滿足的,它不斷在更疊變化著,不管是出家在家、學佛不學佛,我們都能看到這個攀比的苦。現在很多人的生活比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簡直是不可比喻了,但是現在比以前更不滿足。

  阿彌陀佛說你來吧,跟我比,跟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比。九界中這麼多啰嗦,你跟誰比呢?況且這個比又很苦,很迷茫,有很多怨氣啊,怨天怨地怨父母的。這個攀比,是中國人最苦最苦最苦的地方。【舉例:一個香港居士,有很多財産,他經常到內地的寺院住, 象一個普通農民一樣的穿戴,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但一布施就布施幾千萬,救濟學校、災難之類的。他享受了那種慈悲布施的廣大的空間與心理,我們普通人的心理是沒辦法感知的。】

  我們要是跟這些有作爲的菩薩、有禅修的菩薩、有會講的菩薩、有能力的人們去比,很苦,幹脆就不比了。就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比,哪一天到阿彌陀佛那兒一比,我們就知道了——沒啥可比的,沒有可比性。

  因爲人類善于觀察,善于對比,那麼阿彌陀佛就給我們一個無比的教法——就是往生彼國。這個教法,十方諸佛都怕我們困惑,都一起站出來給阿彌陀佛作證說——的確極樂世界是無比的世界。釋迦文佛說,不光我來勸化自己的國土人民往生彼國,乃至十方世界諸佛如來亦複如是。這就是給我們做了一個無比的抉擇。不讓你對比了,這兒是無比的地方,要你簡單化了,繁雜的對比太累,辛苦而無功,多迷失。

  我們今天講個大話題所謂大話題,就是我們很容易迷糊的地方。 這個無比的教法,即佛陀來幫我們選擇了。此地的釋迦文佛的名號,在他方世界就象阿彌陀佛的名號一樣,許多未登地的菩薩一聽到“南無釋迦摩尼佛”,就得叁種忍,就會得不退轉。那我們天天念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結果還是對比來對比去,還是找自己的麻煩,找別人的麻煩。還沒有在不退轉的法則上安住,爲什麼呢?我們的業,使我們最親近的導師的殊勝功德在我們得身上不起作用了,所以那就給我們一個遙遠的教誨,遙遠的呼喚,回來吧,幹什麼呢?再做一次抉擇。也可能是遠方的和尚會念經,阿彌陀佛這十萬億佛土外的和尚,這個距離美啊,給很多國土的人們都帶來了一種殊勝的方便,“無比”的方便——就是你不要再跟自己這個世界比、菩薩比聲聞比,太繁瑣了來我世界跟我比,這樣抉擇了。怎麼抉擇呢?——往生彼國

  這無疑是在繁雜對比的迷失中給我們一個清涼的、簡單的、明確的法則,使我們走出這個糾纏不清。那我們在娑婆世界再不攀比了,娑婆世界就是客居之地了。這一念一轉,哎呀,娑婆世界我誰也比了。爲什麼?客居在這個地方,再比沒有意思了,再比也是辛苦迷失。越比越迷越痛苦啊,我們人間的得失財富權力相貌等等,這是無量無邊的差距。修行人也相互攀比,這個法那個善知識,什麼藏地漢地南傳,一比過來這個人一定暈了,在法面前暈了,因爲不知道怎麼去做,也不知道怎麼去思維了,很多人參訪善知識,參著參著就沒有尊重了,因爲什麼呢?——沒有辦法擇取了,迷失了,在太多的繁雜的對比中迷失了,把眼睛挑花了。

  世尊知道我們這個陋習啊,所以取滅之前,就把這樣一個偉大的、簡單的、殊勝的、平等的教法講給我們,不讓我們再擇取了,把那個擇取的路子堵住——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就這樣一條金光大道。這就是“無比”的教法。使我們可以一路走去了,所以說善導大師講,若有人給你說教,你可以隨喜他;說禅,你可以隨喜他;說禅定,說安般,說密,說什麼你都可以隨喜他,但這個路我是走准了,所以此處生于金剛心,即不在動搖了,不動搖就是安心極樂。你安心極樂了,就不管這些事了,再回頭看這個修法那個修法,原來都是娛樂性的。

  你已經安心,心裏有快樂的本錢了,不再迷失了,那你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很快樂的;每思維一個事情,都是很快樂的;跟人的交流,是很認真、很快樂的。因爲你知道自己就需要解決眼前這一個事情,什麼事情呢?——安心做一個事情,在安心下說一句話,在安心下思維一個東西不安心不說話,不安心不思維,不安心不做事情。那我們就是一個安心的人,安心在極樂世界,這個極樂是什麼呢?滿足。滿足多好啊,不再對比了,心裏就快樂了,不僅快樂還有真實的內容,因爲極樂世界不是泛空的,它有那麼多莊嚴,具足的很。

  所以我們雖然是安心彼國,但是很滿足,往生這是必然的結果了,所以我們就用極樂的心,睜開極樂的眼看娑婆世界每一個思維每一個事情每一個交流,那你就用平常心平等心甯靜的心喜悅的心,不需要鬥的心對比的心是非的心去做。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有安心的基礎了。

  所以善導大師提出來——安心起行作業,這樣一個修行淨土的次序。不安心,那你起行、作業就要休息,先在安心上做功夫,把安心的抉擇、“無比”的抉擇認准了、安住了,你再去起行、作業。因爲我們唯一要做的就只有一個事情——即安心下的做事情,安心下的言說,安心下的思維,也就是站在極樂世界思維,站在極樂世界作爲,站在極樂世界交流。以極樂中人的心跟人交流,用這種心去思維,用這種心去做事情,那你就會充滿了喜悅健康的作爲。那麼我們在這個百年如寄的娑婆世界世界的生活中,就放松了,就不必要那麼多的計較,那麼多的掙紮,那麼多的對比,那麼多的怨,那麼多的恨,那麼多的彷徨徘徊擇取,那麼多那麼多的負重。你就可以做一個相對安心輕松喜悅自在的學佛人,念佛人。所以說唯佛是念,安心方便

  

(歲次辛卯六月初一 2011年7月1日)

  

《安居第四十五日(一):不安心不做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