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智慧,这样的攀比就很难满足; 有人势弱,他想去跟别人比,这一生也很难做到有势力; 人的个头、形象、丑啊美啊、大啊小啊,等等,这个地方想去攀比,这一生想要做的到,都很难。况且有九界无量无边的差异呢?我们用增上法的修持,要去均衡这个东西,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苦就苦在攀比这两个字上了。许多人都知道他在攀比,攀比并不是一种需要,是一种不屈服的心理。好比说,对权利者的攀比,对拥有财富的攀比,对自己作为空间的攀比,对智慧的攀比等等,攀比的内容太多太多了,大家不管作为什么都要比出来个名堂,那怎么比呢?大路不能都跑宝马车吧?那大家不能都穿一样的名牌衣服吧?大家不能都长一个样吧?大家不能说一样的话吧?下一样的命令吧?指挥一样的车队?住一样的房子?——极乐世界去吧,极乐世界是这样子的。
因为我们现在的攀比,实在是没办法满足了。阿弥陀佛说来吧,来吧,我满足你。这个娑婆世界的攀比是没办法满足的,它不断在更迭变化着,不管是出家在家、学佛不学佛,我们都能看到这个攀比的苦。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比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简直是不可比喻了,但是现在比以前更不满足。
阿弥陀佛说你来吧,跟我比,跟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比。九界中这么多啰嗦,你跟谁比呢?况且这个比又很苦,很迷茫,有很多怨气啊,怨天怨地怨父母的。这个攀比,是中国人最苦最苦最苦的地方。【举例:一个香港居士,有很多财产,他经常到内地的寺院住, 象一个普通农民一样的穿戴,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但一布施就布施几千万,救济学校、灾难之类的。他享受了那种慈悲布施的广大的空间与心理,我们普通人的心理是没办法感知的。】
我们要是跟这些有作为的菩萨、有禅修的菩萨、有会讲的菩萨、有能力的人们去比,很苦,干脆就不比了。就念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比,哪一天到阿弥陀佛那儿一比,我们就知道了——没啥可比的,没有可比性。
因为人类善于观察,善于对比,那么阿弥陀佛就给我们一个无比的教法——就是往生彼国。这个教法,十方诸佛都怕我们困惑,都一起站出来给阿弥陀佛作证说——的确极乐世界是无比的世界。释迦文佛说,不光我来劝化自己的国土人民往生彼国,乃至十方世界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这就是给我们做了一个无比的抉择。不让你对比了,这儿是无比的地方,要你简单化了,繁杂的对比太累,辛苦而无功,多迷失。
我们今天讲的是一个大话题。所谓大话题,就是我们很容易迷糊的地方。 这个无比的教法,即佛陀来帮我们选择了。此地的释迦文佛的名号,在他方世界就象阿弥陀佛的名号一样,许多未登地的菩萨一听到“南无释迦摩尼佛”,就得三种忍,就会得不退转。那我们天天念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结果还是对比来对比去,还是找自己的麻烦,找别人的麻烦。还没有在不退转的法则上安住,为什么呢?我们的业,使我们最亲近的导师的殊胜功德在我们得身上不起作用了,所以那就给我们一个遥远的教诲,遥远的呼唤,回来吧,干什么呢?再做一次抉择。也可能是远方的和尚会念经,阿弥陀佛这十万亿佛土外的和尚,这个距离美啊,给很多国土的人们都带来了一种殊胜的方便,“无比”的方便——就是你不要再跟自己这个世界的人比、菩萨比、声闻比了,太繁琐了,来我的世界跟我比,这样抉择了。怎么抉择呢?——往生彼国。
这无疑是在繁杂对比的迷失中给我们一个清凉的、简单的、明确的法则,使我们走出这个纠缠不清。那我们在娑婆世界再不攀比了,娑婆世界就是客居之地了。这一念一转,哎呀,娑婆世界我谁也比了。为什么?客居在这个地方,再比没有意思了,再比也是辛苦迷失。越比越迷越痛苦啊,我们人间的得失财富权力相貌等等,这是无量无边的差距。修行人也相互攀比,这个法那个善知识,什么藏地汉地南传,一比过来这个人一定晕了,在法面前晕了,因为不知道怎么去做,也不知道怎么去思维了,很多人参访善知识,参着参着就没有尊重了,因为什么呢?——没有办法择取了,迷失了,在太多的繁杂的对比中迷失了,把眼睛挑花了。
世尊知道我们这个陋习啊,所以取灭之前,就把这样一个伟大的、简单的、殊胜的、平等的教法讲给我们,不让我们再择取了,把那个择取的路子堵住——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就这样一条金光大道。这就是“无比”的教法。使我们可以一路走去了,所以说善导大师讲,若有人给你说教,你可以随喜他;说禅,你可以随喜他;说禅定,说安般,说密,说什么你都可以随喜他,但这个路我是走准了,所以此处生于金刚心,即不在动摇了,不动摇就是安心极乐。你安心极乐了,就不管这些事了,再回头看这个修法那个修法,原来都是娱乐性的。
你已经安心,心里有快乐的本钱了,不再迷失了,那你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很快乐的;每思维一个事情,都是很快乐的;跟人的交流,是很认真、很快乐的。因为你知道自己就需要解决眼前这一个事情,什么事情呢?——在安心下做一个事情,在安心下说一句话,在安心下思维一个东西,不安心不说话,不安心不思维,不安心不做事情。那我们就是一个安心的人,安心在极乐世界,这个极乐是什么呢?满足。满足多好啊,不再对比了,心里就快乐了,不仅快乐还有真实的内容,因为极乐世界不是泛空的,它有那么多庄严,具足的很。
所以我们虽然是安心彼国,但是很满足,往生这是必然的结果了,所以我们就用极乐的心,睁开极乐的眼,看娑婆世界的每一个思维、每一个事情、每一个交流,那你就会用平常心、平等心、宁静的心、喜悦的心,不需要诤斗的心、对比的心、是非的心去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安心的基础了。
所以善导大师提出来——安心、起行、作业,这样一个修行净土的次序。不安心,那你起行、作业就要休息,先在安心上做功夫,把安心的抉择、“无比”的抉择认准了、安住了,你再去起行、作业。因为我们唯一要做的就只有一个事情——即安心下的做事情,安心下的言说,安心下的思维,也就是站在极乐世界思维,站在极乐世界作为,站在极乐世界交流。以极乐中人的心跟人交流,用这种心去思维,用这种心去做事情,那你就会充满了喜悦健康的作为。那么我们在这个百年如寄的娑婆世界世界的生活中,就放松了,就不必要那么多的计较,那么多的挣扎,那么多的对比,那么多的怨,那么多的恨,那么多的彷徨徘徊择取,那么多那么多的负重。你就可以做一个相对安心轻松喜悦自在的学佛人,念佛人。所以说唯佛是念,安心方便。
(岁次辛卯六月初一 2011年7月1日)
《安居第四十五日(一):不安心不做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