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四十五日(一):不安心不做事

  安居第四十五日(一):不安心不做事

  阿弥陀佛十七种国土的依报庄严,无外乎是来启迪我们无间隔的法界心智,因为我们有一种距离的习惯、空间的习惯,把自己的生命限制在感知、知见这样一个空间中。故世尊依我们的业力随顺而说此界过十万亿佛土,西方有极乐世界,有佛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世尊在许多教法中,其主题是以四法印来饶益这个世间的执著烦恼有情的。那么现在又给我们提示出来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样一个殊胜地,劝化自己国土的人民乃至十方诸佛国土的人民往生彼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因为凡夫的二边执著十分严重,有、无及无量无边的二边见,推动着我们的生活。极乐世界是畅佛本怀的一种殊胜教法,佛的本怀是普渡众生,故佛陀依着众生的有边执著,来给我们提示这样一个世界。

  这个畅佛本怀的法,为什么以“有”来出现呢?——世尊在不同时节因缘下讲不同的教法。在我们这个世间,面对诸苦,世尊一定会讲诸苦空无,我们就解脱有份,有方便。我们在因果中要是不知道诸苦的空无,或者说无有自性,那我们在诸苦的轮回循环中就没有出离的机会。说诸苦性空也好,其本质不可得也好,是来解放我们这些执著于自己的作为、因果之有情。

  一些有情连因果也不去顾及,生断灭见,这类人心里是茫然的,无所依从,他会用一些肆无忌惮的作为,给自己的生命带来极大的伤害。这一类人是最苦最苦的了。那些执著于因果者,还有所遵循,有所次序,有所善缘,最苦的就是这些无次序的、不信因果、断灭知见的众生、生诸邪见者。

  世尊认为九界众生实际皆苦。这是从究竟意上说的。为了使九界众生之苦有一个归去,所以阿弥陀佛顺性发四十八愿,结果无量兆劫永劫的修持,建立了这样一个国土——极乐世界,以接引九界有情。那么这个“有”,是必要的,是法用之妙有, 是佛陀对九界众生的一个法的布施,是接济众生的迷失与不究竟的功德。所以说极乐世界是成佛之地,是诸佛如来会。

  这不违背世尊的法无自性的究竟教诲。因为实有一旦建立,我们的苦是很难调整的,但是在无自性的引导下,我们从诸苦中知道有承济的方式,那我们就有趣向来转换,就会受到法乐的接引,不再沉浸在五浊恶世、声闻独觉,乃至菩萨这样的不究竟地。这是畅佛普渡众生本怀的一个法之妙用的“有”,不是凡夫执著于、昧失于一种理念的“有”。因为在十方九法界中,大家都在作用,在这种作用的循环中,佛设立极乐世界这个“有”,它是超越三界的,“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乃至种种庄严稀有,是承济九界众生的十分重要的教法设置,不是空设的,不是乌托邦,是法之妙用之“有”,所以说“次于泥洹之道”,本身就说明了这个报土的功德。

  我们这娑婆世界,杂类群集,这也是我们的报德、果报,阿弥陀佛一次性地给予平等接渡,这样的教法是不可思议的,是极为难的,极为尊贵的。我们有机会闻到这样的法义,就应该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个作为了。阿弥陀佛平等回施九界众生,也是导引九界众生尊重自己的生命、意识价值与作为,不可轻视,乃至三恶道众生亦不可轻视。何以故?往生彼国,必然一生成佛。这就给我们一个平等的呼唤,来唤醒我们心中真正的尊重,以及对教法如实的守护与实践。

  极乐世界大义门功德成就,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一者体,二者名,就是没有被遭讥嫌之生命,也没有这样的名字。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种种讥嫌有体有名,这个时代的人少有善巧,少有作为,就自以为是,就很容易自赞谤他。自赞谤他必然是堕地狱的业,是恶道所行,那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为什么会进趣这样一条路呢?这是减劫的一个大的特征,共业所使。在减劫中,人的包容性是极为衰变、减损的,我们若不警惕,就会陷入这个共业、沉沦下去。若是警觉,那我们就可以远离它,避开这个共业的吞噬。所以大义门中提出来,在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远离讥嫌的名与体,皆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种种殊胜的功德,往生彼国一生皆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因为极乐世界是对九界众生所讲,其内容十分浩瀚,我们人类的认知是极小的一个层面,所以这里择取了无有讥嫌名的大义门功德来讲。

  极乐世界这种平等一味的教法,是对九界众生的施教“佛出一音声,众生随类而解。佛现一身,众生随类而见”。那我们就回归到人类有情这个角度上来正确地审视,看我们应该怎么择取角度去实践、认知究竟。因为每一类生命体,其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认知不到,把交织的业力当作自身的作为,那是很痛苦的,把他人的业及意识给我们的影响当成自身的业,也很麻烦。而如果独立从自己的主题意识上去审视,就比较简单一些。

  如果从自己的发心来看整个生命那一下就把整个生命简单化了。佛陀之成就——就是把自己的发愿回施给整个法界。这就变的极为简单易行,极为主次分明,一切众生只是眷属,佛陀的作为就是其愿之清晰标立,依愿而行,广施善教,摄化众生,令一切回归有情一生成佛。这样就站在顺性的高度,极为简化自己的生命与作为。所以说兆劫永劫的修持,就是依誓愿而行,直导于究竟之地,是为十方诸佛所赞叹,是稀有难得的。

  那么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能不能学佛这样不可思议的简单的作为呢?从繁杂的业力、思想、作为、心智中解放自己呢?因为我们在业海中,被烦恼淹没了,被众多的杂缘牵制淹没了,被众多的善恶是非认知淹没了,我们在这里徘徊犹豫不定,或说压力,或说冲击,或说伤害,或说是迷失……,那我们能不能彻底地来觉悟一次呢?

  实际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个九界同归,就是一个大的教法。我们在九界中不做择取了,唯选择念佛一法,唯选择念佛这样一个简单的机制。就像佛陀一样,随着一个愿望,而摆脱了十方九界的一切困惑,直达究竟。念佛,就是直指究竟地的一个修行方式, 令我们从繁杂、迷离的世间众业中直接挣脱出来,将此平等辉宏的利益直接遍洒于法界,布施于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皆有这样的机,皆有这样的因缘,皆有这样的一个修行的参照

  此参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个法界的标立,一个殊胜的择取方法——基本是一个无择取的择取抉择。平等回施这种顺性的功德与利益,一切诸佛不能逾越的。所以说阿弥陀佛是佛中之尊,光中之王。这不是泛说,是如实。此如实就揭示了我们没有选择的选择,就是一个回归的自如。顺这个法则修持,就等于逾越了九界的缠缚与困惑,直达究竟目的地——即成佛,圆满菩提,成就无上道。我们不在声闻、菩萨、缘觉、天人等等无量的业力中去寻求了,直接归于究竟地。这是一个殊胜的,直指的,究竟的教法,令我们离开少有作为就自赞谤他的这种增上法中的伤害。

  许多人在增上法中修行惯了。世间积攒学问,积攒财富,积攒自己的势力等等,这些作为都是增上法。增上法,少有作为就有自慢与自卑——看到比你强的人,就会产生自卑,急于有增上的愿望;看到比你弱的人,就会自慢,认为自己了不起。而在九法界中,这样的增上作为的空间是极大的。

  阿弥陀佛深观法界这种种作为的差异,以平等回施展示性德之究竟清净,顺性立愿,欲令一切众生有可遵循的法则,所以设立极乐世界。我们知道,佛之发愿是通过观察的,佛之教法是通过思维的,佛之极乐世界是兆劫永劫修持而成熟的一个报土。阿弥陀佛的报土,也可以说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的报土,一切诸佛的应化身都会劝导自己应化国土的人民往生彼国,不论是菩萨,是普通有情,是凡愚有情,是邪见有情等等。这是一个“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极乐世界,也就是最殊胜世界,令一切众生咸有归趣,犹如大海接纳百川。

  这不是个小事情,我们要是不认真,十分容易一带而过,被我们的习气,被他人的习气,被共有的业力一带就过去了。我们在此处若没有真正的抉择,一转身,或者一个念头、一个作为下,就产生了不同的新的因果轮回,在这个轮回圈子里又是生生世世,一劫一劫的,无始以来沉沦无际啊。本来没有这种苦,但在这种苦中我们没有自拔的方便,没有超越的方便。所以说大义门给我们提出来这样一个清晰的认知与抉择。

  因为我们现在修的不是增上法,是一个究竟教法,究竟是没有对比的,唯一的对比是阿弥陀佛,它不与三恶道对比,不与三善道对比,不与三圣道对比只与阿弥陀佛对比。仅仅是人间的对比,都会使我们烦恼无尽,别说上面还有菩萨无量的作为、天人巨大的福报,所以要在九界里攀比,即增上法,那是无量无边的。故世尊给我们一个究竟的法则,让我们逾越这一切攀比,唯以佛为念,不以九界为念,这样一个殊胜的普渡众生的广大教法,世尊是深做观察、细致思维的,来成熟众生,令一切众生一生成办。

  增上法中,想一生成办是极为困难的。我们就在这一生,一些福德不具的人跟一些福德具足的人攀比,这一生想要做个有福德的人都很困难;智慧智商若是不是太强的人,想使自己这一生有很大…

《安居第四十五日(一):不安心不做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