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暗冥,直指究竟地,于無上教法中契佛之大用!此“契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稱念與修持,舍九界而得殊勝歸依方便!你不舍九界,在九界的任何一個善惡是非得失大小去徘徊猶豫,就可以把你的生命牽製在業的作爲之中,那我們抉擇于大機大用,等于舍棄了這種糾纏與迷失,所以直指回歸,不假方便,凡夫心憶佛念佛,如香熏染,憶佛念佛,去佛不遠,自得心開,唯依一印而印契自心,不依雜緣,即九界之雜緣,這是大作爲,非是小可之事!
往往我們會以叁惡道爲雜緣,或者說以人、天貪圖安逸福慧爲雜緣,豈不知在淨土一法,九界皆名雜緣,此處不可以手軟的!你若是有保留,就退到世俗的、常規的、所謂普通的修行方法上了,遠離了彌陀這種直指心性大用的殊勝善巧與徹底的悲心。我們一旦背離了佛陀徹底的悲心,則又會回到平時聽到的、聞到的、受到的教育、意識、知見中去徘徊。所以此教法威猛,何以故?由大威德所持,即唯有諸佛徹底展示,在諸佛的甚深威德加持下,我等才能去隨順、得聞。因爲若諸佛沒有這樣的願力來加持我等,或者是神力的感通,我們就會依自己固執的知見、習慣、狀態去選擇,所以這一念隨順與契入,使我們整個依正二報的世界就在現緣中得到徹底的改變!所以雖未往生,已得往生大利,雖未離娑婆,已安心于極樂,如此功德,即下現前,不假于其他方便,而得殊勝功德利益,令如實安住于平等法界,本具法界!
我們都知道心性之作用啊,佛心性周遍圓滿,一切衆生心性本來亦複如是,自我蒙蔽故,徘徊故,猶豫故,固執故,造成了法界違性的變異,所以衆生于妄想境界而不能圓成菩提。此“妄”,是九界皆稱爲妄,因爲在一般的增上修持中,我們觀聖者是不可思議的,是我們應該進趣的,比如說四相四果、菩薩次第、獨覺善巧,那都是作爲普通凡夫來說極爲向往的甚深功德藏,但是在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念佛法門,直指究竟地的教法中,就摒棄。逾越了這些,直指歸宗結底之處。
一個教法的實際的大用,若不反複暢明,我們的習慣和相互之間的引導、暗示會厚厚地把我們本具的心給蒙蔽,讓我們感覺到佛陀對我們是最遙遠的這樣一個妄執心,而實際上佛陀是最近的!菩薩聲聞獨覺就稍遠了,天人就遠了,修羅就更遠了,地獄餓鬼畜生就更遠更遠了,所以“成佛易,輪回難”才是淨土的教法所要揭示的。
淨土教法的大機大用,希望諸位對這個角度要有認識。淨土一法徹底揭示了九界之難、成佛之易,何以故?徹底揭示一切衆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此處成佛易,九界難,難行是爲難緣。從信位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有無量的自在方便,何有難呢?與佛相異故。在此處與佛相比,菩薩爲“難”,聲聞獨覺亦複如是,其他六道衆生,或叁善道,或叁惡道,莫不如是!這個一概而論不是強製的,不是诋毀的,不是委屈說,是真實說,是佛眼所見,佛眼圓明啊,究達覺知,我們作爲一個佛的弟子,作爲一個念佛人,若不能徹底認知淨土法門的大威德力所在,那我們還會徘徊在九界之難中,此“難”有難行之說,有困難之說,有違性、未究竟順性之說。佛是究竟順性,暢佛本懷,貼切認知,究竟印契,這是大雄大力大智大勇之作爲!非小可的心智所造作,往往我們以爲自己的一點造作作爲能成個什麼,你對比對比諸佛如來極殊勝功德吧。這種印契無疑是啓發我們的如來智慧寶藏,讓它起用于當下,作爲一個成佛之正因,如此一發心與諸佛等,相續中與諸佛等,圓滿結果與諸佛等,因爲緣起、過程、結果一如真實,因真果真,必成佛道!
我們作爲一個修行人,不知因真,不知法性之真實,而想圓成佛道,莫不是癡人夢話!此處善思維善觀察善抉擇,莫有遲疑,有遲疑者,一定在此處大疑大悟,此處必是疑悟方便,不怕你疑,但你疑得,松口不得,放手不得,不抉擇那真是可惜。因爲此處難得難遇難聞,如《無量壽經》所說,佛在此處講了九個“難”,佛對阿逸多說,遇到淨土法門,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我們能聽聞這樣的教法,有一個抉擇的機會,或者疑的機會,都是難中之難,稀有難得!你說我疑慮,也難得嗎?是!諸位善知識啊,教法之難遇,人生之短暫,善自珍惜,善自作爲,珍重之珍重之。假如我們作爲一個冷靜的思維者與生命的尊重者,我們在此處一定不會輕易帶過,不會和使我們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無上利益擦肩而過,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最殊勝因緣。
諸佛如是提示,一切善知識如是提示,我今天亦複如是轉達此教,無遮無蓋,希望一切有緣者摒棄于九界,而歸于大機,直指心性大用!知佛願明自心,依佛功德印契自心,逾越九界之迷失,圓成佛道于當下,散壞無始以來一切業力之糾纏,明達諸佛親證之功德,圓成無上菩提而不假造作,此是甚深稀有之微妙法音!聽聞者應生珍重想!
(歲次辛卯五月二十七 2011年6月28)
《安居第四十二日(一):乘佛願力,摒棄九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