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叁十七日(一):感動我們沈睡的覺性
我們學法的目的不能丟失——隨時了解我們心性之作用,若染著于習氣,若隨順于覺悟,若隨順于法性,若隨順于智慧方便,若隨順于念佛,若隨順于自業、他業、共業,我們要是有一個清晰的覺知,我們的人生就有從渾渾噩噩的、無明覆蔽中漸次清晰、走出的善巧。
我們學佛的目的越清晰,我們的知見越清晰,人生也就變得輕快、明了,那我們的作爲也就簡擇、輕松,不需要再有那麼多的掙紮,那麼多的選擇,以及矛盾、對抗,也就少了很多自我不必要的消耗。若是我們對佛法認知不清晰,在世俗的習慣與認知中就多了許多心靈、作爲的徘徊、猶豫,那是人生中最大的一個問題。
我們人生最主要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抉擇的機會太多。往往在對待的二元世界中我們就會徘徊、猶豫、彷徨,在得失大小中、善惡中、適應不適應中,未來的明與未明中,多是徘徊。
我們對人生、環境與自己的心理要有一個了解,然後再來擇法,再來有所作爲,那就有極大的方便,這個方便就會給人類帶來喜悅、快樂。
佛法給我們帶來的快樂,非是世間物質上暫時滿足的快樂所能比擬,也不是說在精神上得到了一種自我安慰,它是從根本的心智上隨順無染的法性來抉擇。假設有一天我們真正親證、印契了這樣一個真如實相,在此處做了抉擇也好,得到了正法的住持也好,或者親證這個果位也好,那你的人生從此那就是一勞永逸,不再受種種業習的蒙蔽與顛覆。
實際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比較大的困惑就是——我們正確的知見與法的抉擇往往遇到業習的反撲,我們就會被蒙蔽,認爲法是沒有用的,或者說念佛沒有用啊、禅修沒有用啊、出家在家做種種善緣沒有作用力。不是。實際就是一個習氣的蒙蔽罷了,習氣很會僞裝,會給你假裝一個狀態。我們要是不知道這是業習的蒙蔽,就會丟失我們學佛的那點滴的進步,或者說真正的功德利益就會退失。
在佛教中講退轉不退轉,這是一個特定的分水嶺。在許多教法中欲得不退轉,即阿毗跋致這樣一個位置,是十分不易的。在漸次教中,這樣的修持一判定那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七地以還是沒有份的,都是進進退退的。我們在娑婆世界要是沒有遇到淨土這樣特定的法門,進一退九勢在必然。何有故呢?整體的業力滑坡也好,減劫共業的推動、召喚也好,會形成一個巨大的事實。所以我們前一段時間提倡的《大心材喻經》,就是一個爲了避免大家在修行中自贊謗他、因修法而墮落的提示。世尊提醒修行者,沒有得究竟的利益,沒有得究竟的安穩與抉擇之時,自贊謗他會伴隨著我們整個修行過程。
淨土教法是十分獨特的。一生,乃至說在隨順阿彌陀佛教法的隨順期間,或者稱念、聽聞過程中,即得不退轉。佛力住持故入阿毗跋致。凡夫行八地事,甚爲不可思議!爲一切諸佛所贊歎,一切諸佛所稱譽,爲一切諸佛所護念。所以一切諸佛莫不直接稱贊阿彌陀佛甚深功德名號,莫不引導自己本國國土的有情往生阿彌陀佛國這樣一個佛力住持的殊勝之地,使無量的衆生生生世世常生佛前,不生邊地,或者說不生未有佛國。
我們娑婆世界的這個時代,是無佛時代。很多人會說現在的佛很多呀,你看藏地很多活佛嘛對不對?社會上還經常會有人出來說他們比釋迦牟尼佛厲害的多,甚至一些修行人也會說這樣一些狂妄自大的語言。但是我們知道,每一個世尊出世都是以授記而出現。他離不開授記的,不能自稱是佛就是佛了,那是不允許的。如釋迦文佛以後,彌勒世尊,彌勒世尊以後再授記,一直到我們這個賢劫中最後一佛——韋陀菩薩。所以世尊出世八相成道,各顯方便,但不離授記。這樣使一切衆生遠離驕狂與迷失,遠離自大與自封。因爲佛法教法嚴謹與真實,一切諸佛如來有叁明的清晰的抉擇,對過、現、未來清晰了知,乃至對一切有情作爲的緣起、過程、結果了如指掌,世尊舉例說猶如庵摩羅果持于掌中,看得清晰。
每一個佛出世,已成就的世尊必然對其有一個授記,這個授記與一切衆生作爲修行進趣成就的方便。我們現在大家也都被授記了——如行般舟被授過記,此類有情,未來成佛,名善覺。念阿彌陀佛的是有授記的,如此無量無邊的有情成佛之時,同名妙音。這是大的授記,這個授記是以佛力廣泛回施。我們知道,同名同號的觀世音菩薩這樣的如來,無量無邊,同名同號的釋迦文佛也是無量無邊的,這是分身方便也好,衆生需求方便也好,他們會以無盡身度無盡衆,與無盡衆生的心智需求相應。要不然這個佛是什麼佛呀?就是自自诩自認,那這個佛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大部分人在生與死的交接過程中關閉了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業力,也稱爲遮障。對我們來說,這種業力遮障基本上就把我們限製在這一生我們有記憶以後與死亡之前這一段時間了。過去善知識把這一段命名爲“白日中陰”。爲什麼稱白日中陰呢?——我們看似管得住自己,但其實是一個中陰的遊離狀態,就是說你做不得主。
很多人都認爲自己做的主,但許多陋習,人知道是陋習,許多果報,人也知道這個果報,好比說吃喝嫖賭,沒有人不知道它的惡報的,但吃喝嫖賭在這個社會盛行!爲什麼呢?人會找種種理由來解釋這個事情,可以舉出來一萬個理由,我們人類自我的解釋使我們做每一個事都是足以說過去的。
凡夫做事情一定有一個理由的支撐,哪怕是殺人,偷盜,做極惡之事,都有理由支撐他。你可以作調查的,也可以對自己的心地做一個自我反問。我們做事情的理由是十分精准的,這就給我們造成了一個不自主的、被無明業的自我欺騙,所以稱爲中陰。這個欺騙就是被業風所吹蕩,這個業風就是你被習慣的、潛在的、表面的東西影響,不能自製。很多人都知道自己作爲的結果的,或者說稍微沈靜一下就會知道,或者會聽到知識們、長輩、周邊的朋友、善巧者給的指導,說出來這樣的結果,後面的結果也是必然的,但是照做不誤。
現在人群中“叁高”是很多的,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過去老年的疾病很快就在中年、青年、少年身上表現出來,有些中青年才能得的病在幼兒身上就表現出來了,爲什麼呢?就是白日中陰。看似你做得主,實際你做不得主!我們生活在這幾十年、壓縮的一個空間中,又做不得主,但是很多人在這裏還會面麻木不仁,那就再一次造成我們生命循環的墮落,再一次失控,再一次迷茫,所以人生就在減劫中一次一次,一生不如一生了。
減劫中人的這個心理、作爲就是這樣一個滑坡的弧線,開始發心沒有問題,但是走著走著就滑坡了,這就是減劫!你看一看家庭、感情、生活、人際的交往、單位、你周邊的環境,大環境,小環境,你就看了,就是這樣滑坡的,就是這樣下來了。人越來越善良,越做越輕松,越做越善良,越做越完美,包括家庭、生活、環境等等,那你可能是增劫的人了,那我們真正就生活在布滿鮮花的環境了。
一定要知道學佛是這個時代的一個大的心靈渴望,是心靈的本質需求。
我們再遇到淨土這樣稀有難聞的教法,令衆生一生得不退轉,一生得以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在是稀有的無上教法。在這個世界,比這個教法再普及、廣大,或者說不擇取任何一個有情,只要聽聞隨順,皆得大利的教法,實在是再也難找。雖然這個話反複提醒,我還是感到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再重視。這個重視,可能會在我們未來遇到一些無明的種種因緣中,使我們在所謂“不退轉”這個點上,來認清這皆是佛恩佛力所住持,也就是說佛恩佛力周遍于法界,攝化著一切聽聞有情。這個種子一旦入耳根,那就是永遠一個不退轉的種子,若是在這一生中得到了重視與相應,那此生就能成佛。
阿彌陀佛這個教法還有來生成就嗎?因爲無量壽這個順性教法是橫斷于叁世,橫斷橫出的。古德們都舉例說,淨土教法象蟲橫出竹子一樣,平常的修行就象蟲子豎出竹子,一節一節地穿破出來。淨土教法呢?不!直接把皮磕破了,橫斷橫出,這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如此特別法門,不可以普通的通途教法來認知,那樣你難生稀有與珍惜之想,生起不了這樣的信心。而這樣的信心恰恰使你的人生變得珍貴,使你的生命每一時、每一刻變得有意義,有分量。
我們這一生啊,人對自己的認識啊,實際妄自菲薄的還是最多。雖然有的人很自大,有的人很自诩,有點人很自慢,但是從根本上你沒有找到你的源頭,你沒有把握住真正的價值,或者說你沒有真正地體會到所有人生的價值,或者說你沒有象佛陀菩薩一樣真正審觀世間的極大方便。那你怎麼尊重啊?你尊重起不來,你的尊重是極有限的。
所以這個時代遇到此法,使我們一個普通的人行八地事。過去古德們說“凡夫行八地事焉可思議”?因爲我們知道,八地是不動地,是不退轉的一個修持標志。淨土一法以佛力住持故,令念佛衆生即生得不退轉!《無量壽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只要是淨土教法的經文上,一定是從這個地方下手的。這是極爲珍貴極爲珍貴的,那就是化腐朽爲珍寶啊。你雖然是朽了,枯萎了,但可以變成珍寶,這不是點金術,是令我們沈淪衆生,一生在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所以“果地覺因地心”之果地教法甚深不可思議,果地教甚深難得難聞。你越去審思它,越去實踐它,你越知道它的價值。實在是不可思議!
過去人說念佛者是“愚夫愚婦”,現在所謂的傳法者也都這麼幹——你不是參禅的根性,念佛去吧;你不是修密的根性,念佛去吧;你不是學教的根性,念佛去吧。哎呀,你這個根性不行,念佛去吧。他不知道念佛的殊勝與真實功德!所以在這些所謂的傳法人心目中,他們本身也把這個最殊勝了義、不可思議的教法看成了一種打發沒有善根的人的教法,象打包收垃圾一樣的,實際不是的。我們這個概念要是沒有一個徹底的轉換呐,我們對于自己遇到這樣一個無上的法,這樣一個…
《安居第叁十七日(一):感動我們沈睡的覺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