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甚深的緣,就引起不了重視,引起不了珍惜。那真是與成佛之機擦肩而過,誰來惋惜啊?
現在什麼2012說,什麼災難說,很多說法都是人心裏的一種不滿,一種不安,一種欲顛覆的強烈渴望,這種渴望,使人會在世俗、曆史、現在未來中若找到任何一個痕迹,他就去鼓吹它,幹什麼呢?以揭示自己的那種顛覆、不平衡、不滿,來抒發這種心理。爲什麼要抒發這種心理呢?人沒有皈依,沒有找到安樂處,沒有找到一個如實的法則,沒有真正的智慧,也是沒有真正的慈悲善巧。你不用渴望災難,任何一個小的事情、小的災難,都要傷及許多生命。任何一個小的戰爭、小的惡緣,說要傷人,那人的生命真是太脆弱了!從現在的這些因果報應、戰爭、自然災害、飲苦食毒的等等狀態,更加地提醒我們要遇到一個可靠的、究竟的、安心的法則,使我們人生真正有一個皈依進趣,一個究竟無憾的法則。我們的身心在此處皈依,再也不會有遺憾和迷茫,我們得到了滿足,乃至生生世世中都沒有遺憾。
果地教中不與衆生真是留遺憾的!所以“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召喚!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真誠、大安的給予。“于怖畏作大安”——這是阿彌陀佛出世的真正誓願與作爲的實質內容。我們不要說給別人一個大安了,你能不能給自己一個大安的機會呢?你若是沒有這樣的法則,沒有這樣的悲智的究竟徹底審視的善巧,什麼是“安”你都看不到。
所以現在的災難說、戰爭說、末日說,或者我們面臨的生老病死的實際情況,都在鼓勵我們大家——要尊重自己了!都在鼓勵大家——要珍惜自己生命每一時刻了!不能再放逸了!不能再自我顛覆了!不能再自我消耗去了!不能再熬這個生命了!再渾渾噩噩地熬,熬到最後,誰來做依止?誰來做進趣?誰來做安穩?誰來享受這個果報?我們人都會扪心自問呐!人在冷靜的時候,在自己面對自己的心靈音聲的時候,在面臨自己心靈需要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認真的。這個認真不是固執,是你需要了解這個世間的狀態。
我們作爲一個學佛者,一切世間的善惡緣莫不是增上緣。這個增上緣在推動著你,完善著你。所以現在災難說,末日說,戰爭說,汙染說,象我這樣麻木的人都已經不敢麻木了。我們再麻木下去,下面是個什麼結果呢?你問問自己嗎?若真有一個這樣的現緣現前之間,你怎麼處置自己、安排自己呢?因果來的時間,沒人替代。平時我們可以相勸,可以輔助一把,可以打擊人,可以推動人,也可以拉人下水,都是沒問題的。但我告訴你,一旦到你生命攸關,到你要告別此生之福德因緣的時間,你若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法則,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抉擇,沒有一個很完整的皈依,菩薩,你留下的一定是驚慌,你留下的一定是掙紮,你留下的一定是迷失的果報!那個時間真是叫天天不靈,哭地地不應!那個時間,你叫什麼都晚了!
我們平時養成的東西多是不抉擇的、徘徊性的,所以人生最大的弱點不是你我他,是徘徊。你要把這個徘徊的東西抉擇掉,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歸命啊!就是抉擇啊!我們每天念歸命阿彌陀佛,抉擇呀,你才能橫出啊!往生與不往生這一念抉擇的方便,我們認知到了,一旦抉擇了,你就可以休息了。所謂休息,就是你不再顛覆自己這一次徹底的審觀與抉擇了,我們不再顛覆它了,我們可以安住在這種抉擇中,安心于此,歸命于此,那麼人就象在大地上站著、坐著、躺著一樣的實在。很多人在大地上也不安,爲什麼呢?他有種種的畏懼所逼迫,有的人站在大地真是很安穩的。
前一段時間我去看一個病人,他在床上躺著是不能動的,我說怎麼樣?有什麼感想?他說健康真好!但是健康的時間他沒有說健康好。人有選擇的時候啊,拿不准選擇,沒有選擇的時候,人就要選擇了。所以我們這個歸命是十分重要的,安心于此。好比說願生必生,隨順佛願,隨順法性,隨順我們究竟的審觀與意樂,我們抉擇了,那麼災難也好,戰爭也好,末日也好,你同等看待,菩薩,你會同等地看待它,爲什麼呢?它失去了差別的意義了。末日、災難、戰爭、這種時代的困惑等等,你都平等看待了,在此喜樂苦樂善惡是非中你已經安心了,你不在這個地動搖了,不在這個地晃動了,不在這個地方取舍了,你有歸命了,你歸命于圓滿,歸命于清淨,歸命于真實,歸命于不再起落了。那末日也就是一臺戲了,你看戲;戰爭也是一臺戲,災難來了,你也可以坐那看戲;你把戲看得清清楚楚的,爲什麼呢?你已經得到了解放。從哪兒解放呢?從不安中解放,從恐懼中解放,從迷失中解放,從不知道怎麼對策中解放出來,你的心境被解放出來了!那你才知道學佛人真正是一個很幸福,很健康,很了不起的大事情,很有意義。
所以在戰爭說、末日說、災難說、人類潛在的危機說中,我們真正地歸命阿彌陀佛,歸命極樂世界,來隨順佛願,隨順法性,隨順究竟意樂,一些衆生必然的意樂,那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皈依,一個安心,一念抉擇,不再重複,就是說你一發心不再發心了,這樣一個隨順。那你的心智在這些幻化的因緣中,就能徹底地透視它。“妙湛總持不動尊,”你就總持了,你就用總持的法則來審視世間了。何以故呢?不動,安穩,這個不動安穩是道,是心,是法性,是諸佛親證的真如實相,是一切衆生的根本安立,那我們就南無阿彌陀佛吧!
希望我們在這個短暫的人生中,在這個減劫的時代,在這個滑坡的時代,我們擁有一個超出常倫的隨順法性的、隨順彌陀誓願、隨順阿彌陀佛、釋迦文佛、一切諸佛攝化我們誓願的這樣一個真正的情懷,來冷靜地審視這個世界,或者說娛樂在這個幻化的世界,不再在這個幻化的世間去掙紮,去迷失。所以于法未決定者往往是掙紮與迷失。我們不需要故意把一個法說的很高尚,或者說的好象我們要警覺是一樣,不是,你現在真是還不需要警覺嗎?這麼多大的東西已經在我們的頭頂上,像鐵輪一樣已經開始旋轉了。
災難來了,你准備啥都不行。世尊在世時,五百仙人,他們用天眼一看,某年某月某日他們的壽盡了,這五百仙人就想怎麼來避開這個壽終的果報呢?有的人就進入虛空吧,他們就入虛空定;有的人說進到水裏吧,他們就入水叁昧,化到水裏面;有人就入到石頭裏面;有的入到金屬裏面。但是到果報的時間,一個一個都面對果報,沒有一個能逃離的,所以這四大救不了他們。我們都知道琉璃王要屠殺釋迦族的故事,目犍連尊者想救釋迦族人,把五百釋迦人攝到缽裏面了,等琉璃王屠殺完了,再把釋迦人拿出來,結果也都成血水了。爲什麼呢?因果成熟。那念佛呢?你現在念佛絕對不晚,但你要說我什麼都成熟了再念,成熟了你就念不出來佛了。現在我們念佛是絕對沒問題的。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就是阿彌陀佛依誓願力,把他的名字淨化世間的功德,所謂願力化作萬德名號,傳達于十方。所以他這樣立誓——設我成正覺,名聲傳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名聲聞十方的目的是令衆生聞名即得具足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名號本身就是梵音。此梵聲,含義是極爲豐富的,其主題是以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作爲殊勝傳播方便,這個方便是深入一切衆生心智的。
阿彌陀佛的誓願,名聲傳播于法界,以法界清淨身相,入一切衆生心智總源之中,種下“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一個甚深的本質性的根源,給你下這樣一個種子,這是不得了的。他這個誓願不得了,順性所發,入一切衆生心智,饒益一切衆生,圓滿一切衆生,予一切衆生究竟的利益。你這樣發也可以啊。他這個誓願入一切衆生心想中,予一切衆生一個金剛菩提種子很多人說我不相信,但是包括不相信的你,也必定因此法而成就無上菩提。大部分人實際是不信的,即使不相信,這個菩提種子也啓發成熟了,你也能觸摸到這樣的東西。能相應者即時成就,所以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沒有距離的。這個信念、佛的誓願也是沒有距離的。
阿彌陀佛是以誓願力,使其萬德洪名來喚醒,令一切現緣衆生在聞名、持念、憶念的過程中而得到住持、回歸、成就。我們若沒有這個緣由的種子啊,我們再念佛也沒有意義,所以無上菩提的種子就是佛性的真實面目在啓發我們。果地教就是周遍的教法,不遺漏衆生的教法。果地教就是順性教,就是直指一切衆生的平等心,就是利益一切衆生不作舍離。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也是真實可以觀察的到的,令凡夫有情各自于智愚方便做觀察,有的人是智慧觀察,有的人還是很固執的愚癡,但他也可以逐漸觀察到,何以故呢?順應法性故。每一個作爲,每一個思維,不管是智是愚是善是惡。我們一般把法當成特定。不是,法就是一切作爲、無作爲,所以稱爲無爲法和有爲法。爲什麼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這是真實說。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這是方便說。方便是什麼呢?令我們渾濁的有情區分一下,給我們帶來一個方便,區分以後你再來觀察,一切法皆是法。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之微妙所在,就是揭示了衆生最本質的心智共鳴,或者把我們埋藏的最深刻的佛性有震蕩的作爲,使我們有感動。我們一生中真正有感動的機會是不多的,這個感動不是我們凡夫的動心動情,是感動了什麼呢?——感動了你沈睡的覺性。我們的覺性是很沈睡很沈睡的,或者說是很深的一個沈睡,我們要把它給感動起來,來感動我們沈睡的覺性。 我們平時會在習氣、情緒、對抗等等中沈睡,所以我們用的都是習氣、對抗、傷害等等,而我們的覺性在阿彌陀佛甚深的願力名號的召喚下就會醒過來,哪怕它起一點點的作用,或者起完整的作用,它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稱爲微妙聞十方。這個“微妙”,細膩、深刻,在自覺不自覺中給我們帶來了利益,有的人是自覺的,有的人是不自覺的,有的人甚至是謗的、是疑的,它都會給我們帶來利益。
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也給人帶來不同的認知。所以禅宗的寺院就會這樣念——念佛的是誰?這個話頭是宋朝以後宗下的善知識爲了給生不起疑情的人一個方便,有的人就會問,拖死屍的是誰?有的就說念佛的是誰?有人說狗子無佛性,有人就設一些特定的話頭,好比說無,有的人就隨他去,等等,話頭是無量無邊的。對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大家的認知也是無量無邊的。這個無量無邊,就是法性無量無邊的差別作用,這個差別作用就是微妙。此微妙是不可思議的。那你這一切作用都來自法性、覺性的作用,你細細地觀察,你就知道——阿彌陀佛啓迪了一切衆生世間的心地覺性的作用。
(歲次辛卯五月二十二 2011年6月23)
《安居第叁十七日(一):感動我們沈睡的覺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