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甚深的缘,就引起不了重视,引起不了珍惜。那真是与成佛之机擦肩而过,谁来惋惜啊?
现在什么2012说,什么灾难说,很多说法都是人心里的一种不满,一种不安,一种欲颠覆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使人会在世俗、历史、现在未来中若找到任何一个痕迹,他就去鼓吹它,干什么呢?以揭示自己的那种颠覆、不平衡、不满,来抒发这种心理。为什么要抒发这种心理呢?人没有皈依,没有找到安乐处,没有找到一个如实的法则,没有真正的智慧,也是没有真正的慈悲善巧。你不用渴望灾难,任何一个小的事情、小的灾难,都要伤及许多生命。任何一个小的战争、小的恶缘,说要伤人,那人的生命真是太脆弱了!从现在的这些因果报应、战争、自然灾害、饮苦食毒的等等状态,更加地提醒我们要遇到一个可靠的、究竟的、安心的法则,使我们人生真正有一个皈依进趣,一个究竟无憾的法则。我们的身心在此处皈依,再也不会有遗憾和迷茫,我们得到了满足,乃至生生世世中都没有遗憾。
果地教中不与众生真是留遗憾的!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召唤!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真诚、大安的给予。“于怖畏作大安”——这是阿弥陀佛出世的真正誓愿与作为的实质内容。我们不要说给别人一个大安了,你能不能给自己一个大安的机会呢?你若是没有这样的法则,没有这样的悲智的究竟彻底审视的善巧,什么是“安”你都看不到。
所以现在的灾难说、战争说、末日说,或者我们面临的生老病死的实际情况,都在鼓励我们大家——要尊重自己了!都在鼓励大家——要珍惜自己生命每一时刻了!不能再放逸了!不能再自我颠覆了!不能再自我消耗去了!不能再熬这个生命了!再浑浑噩噩地熬,熬到最后,谁来做依止?谁来做进趣?谁来做安稳?谁来享受这个果报?我们人都会扪心自问呐!人在冷静的时候,在自己面对自己的心灵音声的时候,在面临自己心灵需要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认真的。这个认真不是固执,是你需要了解这个世间的状态。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者,一切世间的善恶缘莫不是增上缘。这个增上缘在推动着你,完善着你。所以现在灾难说,末日说,战争说,污染说,象我这样麻木的人都已经不敢麻木了。我们再麻木下去,下面是个什么结果呢?你问问自己吗?若真有一个这样的现缘现前之间,你怎么处置自己、安排自己呢?因果来的时间,没人替代。平时我们可以相劝,可以辅助一把,可以打击人,可以推动人,也可以拉人下水,都是没问题的。但我告诉你,一旦到你生命攸关,到你要告别此生之福德因缘的时间,你若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法则,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抉择,没有一个很完整的皈依,菩萨,你留下的一定是惊慌,你留下的一定是挣扎,你留下的一定是迷失的果报!那个时间真是叫天天不灵,哭地地不应!那个时间,你叫什么都晚了!
我们平时养成的东西多是不抉择的、徘徊性的,所以人生最大的弱点不是你我他,是徘徊。你要把这个徘徊的东西抉择掉,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归命啊!就是抉择啊!我们每天念归命阿弥陀佛,抉择呀,你才能横出啊!往生与不往生这一念抉择的方便,我们认知到了,一旦抉择了,你就可以休息了。所谓休息,就是你不再颠覆自己这一次彻底的审观与抉择了,我们不再颠覆它了,我们可以安住在这种抉择中,安心于此,归命于此,那么人就象在大地上站着、坐着、躺着一样的实在。很多人在大地上也不安,为什么呢?他有种种的畏惧所逼迫,有的人站在大地真是很安稳的。
前一段时间我去看一个病人,他在床上躺着是不能动的,我说怎么样?有什么感想?他说健康真好!但是健康的时间他没有说健康好。人有选择的时候啊,拿不准选择,没有选择的时候,人就要选择了。所以我们这个归命是十分重要的,安心于此。好比说愿生必生,随顺佛愿,随顺法性,随顺我们究竟的审观与意乐,我们抉择了,那么灾难也好,战争也好,末日也好,你同等看待,菩萨,你会同等地看待它,为什么呢?它失去了差别的意义了。末日、灾难、战争、这种时代的困惑等等,你都平等看待了,在此喜乐苦乐善恶是非中你已经安心了,你不在这个地动摇了,不在这个地晃动了,不在这个地方取舍了,你有归命了,你归命于圆满,归命于清净,归命于真实,归命于不再起落了。那末日也就是一台戏了,你看戏;战争也是一台戏,灾难来了,你也可以坐那看戏;你把戏看得清清楚楚的,为什么呢?你已经得到了解放。从哪儿解放呢?从不安中解放,从恐惧中解放,从迷失中解放,从不知道怎么对策中解放出来,你的心境被解放出来了!那你才知道学佛人真正是一个很幸福,很健康,很了不起的大事情,很有意义。
所以在战争说、末日说、灾难说、人类潜在的危机说中,我们真正地归命阿弥陀佛,归命极乐世界,来随顺佛愿,随顺法性,随顺究竟意乐,一些众生必然的意乐,那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皈依,一个安心,一念抉择,不再重复,就是说你一发心不再发心了,这样一个随顺。那你的心智在这些幻化的因缘中,就能彻底地透视它。“妙湛总持不动尊,”你就总持了,你就用总持的法则来审视世间了。何以故呢?不动,安稳,这个不动安稳是道,是心,是法性,是诸佛亲证的真如实相,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安立,那我们就南无阿弥陀佛吧!
希望我们在这个短暂的人生中,在这个减劫的时代,在这个滑坡的时代,我们拥有一个超出常伦的随顺法性的、随顺弥陀誓愿、随顺阿弥陀佛、释迦文佛、一切诸佛摄化我们誓愿的这样一个真正的情怀,来冷静地审视这个世界,或者说娱乐在这个幻化的世界,不再在这个幻化的世间去挣扎,去迷失。所以于法未决定者往往是挣扎与迷失。我们不需要故意把一个法说的很高尚,或者说的好象我们要警觉是一样,不是,你现在真是还不需要警觉吗?这么多大的东西已经在我们的头顶上,像铁轮一样已经开始旋转了。
灾难来了,你准备啥都不行。世尊在世时,五百仙人,他们用天眼一看,某年某月某日他们的寿尽了,这五百仙人就想怎么来避开这个寿终的果报呢?有的人就进入虚空吧,他们就入虚空定;有的人说进到水里吧,他们就入水三昧,化到水里面;有人就入到石头里面;有的入到金属里面。但是到果报的时间,一个一个都面对果报,没有一个能逃离的,所以这四大救不了他们。我们都知道琉璃王要屠杀释迦族的故事,目犍连尊者想救释迦族人,把五百释迦人摄到钵里面了,等琉璃王屠杀完了,再把释迦人拿出来,结果也都成血水了。为什么呢?因果成熟。那念佛呢?你现在念佛绝对不晚,但你要说我什么都成熟了再念,成熟了你就念不出来佛了。现在我们念佛是绝对没问题的。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就是阿弥陀佛依誓愿力,把他的名字净化世间的功德,所谓愿力化作万德名号,传达于十方。所以他这样立誓——设我成正觉,名声传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正觉。名声闻十方的目的是令众生闻名即得具足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名号本身就是梵音。此梵声,含义是极为丰富的,其主题是以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作为殊胜传播方便,这个方便是深入一切众生心智的。
阿弥陀佛的誓愿,名声传播于法界,以法界清净身相,入一切众生心智总源之中,种下“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甚深的本质性的根源,给你下这样一个种子,这是不得了的。他这个誓愿不得了,顺性所发,入一切众生心智,饶益一切众生,圆满一切众生,予一切众生究竟的利益。你这样发也可以啊。他这个誓愿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予一切众生一个金刚菩提种子很多人说我不相信,但是包括不相信的你,也必定因此法而成就无上菩提。大部分人实际是不信的,即使不相信,这个菩提种子也启发成熟了,你也能触摸到这样的东西。能相应者即时成就,所以十万亿佛土一念信即是,没有距离的。这个信念、佛的誓愿也是没有距离的。
阿弥陀佛是以誓愿力,使其万德洪名来唤醒,令一切现缘众生在闻名、持念、忆念的过程中而得到住持、回归、成就。我们若没有这个缘由的种子啊,我们再念佛也没有意义,所以无上菩提的种子就是佛性的真实面目在启发我们。果地教就是周遍的教法,不遗漏众生的教法。果地教就是顺性教,就是直指一切众生的平等心,就是利益一切众生不作舍离。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真实可以观察的到的,令凡夫有情各自于智愚方便做观察,有的人是智慧观察,有的人还是很固执的愚痴,但他也可以逐渐观察到,何以故呢?顺应法性故。每一个作为,每一个思维,不管是智是愚是善是恶。我们一般把法当成特定。不是,法就是一切作为、无作为,所以称为无为法和有为法。为什么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这是真实说。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这是方便说。方便是什么呢?令我们浑浊的有情区分一下,给我们带来一个方便,区分以后你再来观察,一切法皆是法。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之微妙所在,就是揭示了众生最本质的心智共鸣,或者把我们埋藏的最深刻的佛性有震荡的作为,使我们有感动。我们一生中真正有感动的机会是不多的,这个感动不是我们凡夫的动心动情,是感动了什么呢?——感动了你沉睡的觉性。我们的觉性是很沉睡很沉睡的,或者说是很深的一个沉睡,我们要把它给感动起来,来感动我们沉睡的觉性。 我们平时会在习气、情绪、对抗等等中沉睡,所以我们用的都是习气、对抗、伤害等等,而我们的觉性在阿弥陀佛甚深的愿力名号的召唤下就会醒过来,哪怕它起一点点的作用,或者起完整的作用,它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称为微妙闻十方。这个“微妙”,细腻、深刻,在自觉不自觉中给我们带来了利益,有的人是自觉的,有的人是不自觉的,有的人甚至是谤的、是疑的,它都会给我们带来利益。
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也给人带来不同的认知。所以禅宗的寺院就会这样念——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是宋朝以后宗下的善知识为了给生不起疑情的人一个方便,有的人就会问,拖死尸的是谁?有的就说念佛的是谁?有人说狗子无佛性,有人就设一些特定的话头,好比说无,有的人就随他去,等等,话头是无量无边的。对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大家的认知也是无量无边的。这个无量无边,就是法性无量无边的差别作用,这个差别作用就是微妙。此微妙是不可思议的。那你这一切作用都来自法性、觉性的作用,你细细地观察,你就知道——阿弥陀佛启迪了一切众生世间的心地觉性的作用。
(岁次辛卯五月二十二 2011年6月23)
《安居第三十七日(一):感动我们沉睡的觉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