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三十七日(一):感动我们沉睡的觉性
我们学法的目的不能丢失——随时了解我们心性之作用,若染着于习气,若随顺于觉悟,若随顺于法性,若随顺于智慧方便,若随顺于念佛,若随顺于自业、他业、共业,我们要是有一个清晰的觉知,我们的人生就有从浑浑噩噩的、无明覆蔽中渐次清晰、走出的善巧。
我们学佛的目的越清晰,我们的知见越清晰,人生也就变得轻快、明了,那我们的作为也就简择、轻松,不需要再有那么多的挣扎,那么多的选择,以及矛盾、对抗,也就少了很多自我不必要的消耗。若是我们对佛法认知不清晰,在世俗的习惯与认知中就多了许多心灵、作为的徘徊、犹豫,那是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问题。
我们人生最主要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抉择的机会太多。往往在对待的二元世界中我们就会徘徊、犹豫、彷徨,在得失大小中、善恶中、适应不适应中,未来的明与未明中,多是徘徊。
我们对人生、环境与自己的心理要有一个了解,然后再来择法,再来有所作为,那就有极大的方便,这个方便就会给人类带来喜悦、快乐。
佛法给我们带来的快乐,非是世间物质上暂时满足的快乐所能比拟,也不是说在精神上得到了一种自我安慰,它是从根本的心智上随顺无染的法性来抉择。假设有一天我们真正亲证、印契了这样一个真如实相,在此处做了抉择也好,得到了正法的住持也好,或者亲证这个果位也好,那你的人生从此那就是一劳永逸,不再受种种业习的蒙蔽与颠覆。
实际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比较大的困惑就是——我们正确的知见与法的抉择往往遇到业习的反扑,我们就会被蒙蔽,认为法是没有用的,或者说念佛没有用啊、禅修没有用啊、出家在家做种种善缘没有作用力。不是。实际就是一个习气的蒙蔽罢了,习气很会伪装,会给你假装一个状态。我们要是不知道这是业习的蒙蔽,就会丢失我们学佛的那点滴的进步,或者说真正的功德利益就会退失。
在佛教中讲退转不退转,这是一个特定的分水岭。在许多教法中欲得不退转,即阿毗跋致这样一个位置,是十分不易的。在渐次教中,这样的修持一判定那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七地以还是没有份的,都是进进退退的。我们在娑婆世界要是没有遇到净土这样特定的法门,进一退九势在必然。何有故呢?整体的业力滑坡也好,减劫共业的推动、召唤也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事实。所以我们前一段时间提倡的《大心材喻经》,就是一个为了避免大家在修行中自赞谤他、因修法而堕落的提示。世尊提醒修行者,没有得究竟的利益,没有得究竟的安稳与抉择之时,自赞谤他会伴随着我们整个修行过程。
净土教法是十分独特的。一生,乃至说在随顺阿弥陀佛教法的随顺期间,或者称念、听闻过程中,即得不退转。佛力住持故入阿毗跋致。凡夫行八地事,甚为不可思议!为一切诸佛所赞叹,一切诸佛所称誉,为一切诸佛所护念。所以一切诸佛莫不直接称赞阿弥陀佛甚深功德名号,莫不引导自己本国国土的有情往生阿弥陀佛国这样一个佛力住持的殊胜之地,使无量的众生生生世世常生佛前,不生边地,或者说不生未有佛国。
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个时代,是无佛时代。很多人会说现在的佛很多呀,你看藏地很多活佛嘛对不对?社会上还经常会有人出来说他们比释迦牟尼佛厉害的多,甚至一些修行人也会说这样一些狂妄自大的语言。但是我们知道,每一个世尊出世都是以授记而出现。他离不开授记的,不能自称是佛就是佛了,那是不允许的。如释迦文佛以后,弥勒世尊,弥勒世尊以后再授记,一直到我们这个贤劫中最后一佛——韦陀菩萨。所以世尊出世八相成道,各显方便,但不离授记。这样使一切众生远离骄狂与迷失,远离自大与自封。因为佛法教法严谨与真实,一切诸佛如来有三明的清晰的抉择,对过、现、未来清晰了知,乃至对一切有情作为的缘起、过程、结果了如指掌,世尊举例说犹如庵摩罗果持于掌中,看得清晰。
每一个佛出世,已成就的世尊必然对其有一个授记,这个授记与一切众生作为修行进趣成就的方便。我们现在大家也都被授记了——如行般舟被授过记,此类有情,未来成佛,名善觉。念阿弥陀佛的是有授记的,如此无量无边的有情成佛之时,同名妙音。这是大的授记,这个授记是以佛力广泛回施。我们知道,同名同号的观世音菩萨这样的如来,无量无边,同名同号的释迦文佛也是无量无边的,这是分身方便也好,众生需求方便也好,他们会以无尽身度无尽众,与无尽众生的心智需求相应。要不然这个佛是什么佛呀?就是自自诩自认,那这个佛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大部分人在生与死的交接过程中关闭了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业力,也称为遮障。对我们来说,这种业力遮障基本上就把我们限制在这一生我们有记忆以后与死亡之前这一段时间了。过去善知识把这一段命名为“白日中阴”。为什么称白日中阴呢?——我们看似管得住自己,但其实是一个中阴的游离状态,就是说你做不得主。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做的主,但许多陋习,人知道是陋习,许多果报,人也知道这个果报,好比说吃喝嫖赌,没有人不知道它的恶报的,但吃喝嫖赌在这个社会盛行!为什么呢?人会找种种理由来解释这个事情,可以举出来一万个理由,我们人类自我的解释使我们做每一个事都是足以说过去的。
凡夫做事情一定有一个理由的支撑,哪怕是杀人,偷盗,做极恶之事,都有理由支撑他。你可以作调查的,也可以对自己的心地做一个自我反问。我们做事情的理由是十分精准的,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个不自主的、被无明业的自我欺骗,所以称为中阴。这个欺骗就是被业风所吹荡,这个业风就是你被习惯的、潜在的、表面的东西影响,不能自制。很多人都知道自己作为的结果的,或者说稍微沉静一下就会知道,或者会听到知识们、长辈、周边的朋友、善巧者给的指导,说出来这样的结果,后面的结果也是必然的,但是照做不误。
现在人群中“三高”是很多的,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过去老年的疾病很快就在中年、青年、少年身上表现出来,有些中青年才能得的病在幼儿身上就表现出来了,为什么呢?就是白日中阴。看似你做得主,实际你做不得主!我们生活在这几十年、压缩的一个空间中,又做不得主,但是很多人在这里还会面麻木不仁,那就再一次造成我们生命循环的堕落,再一次失控,再一次迷茫,所以人生就在减劫中一次一次,一生不如一生了。
减劫中人的这个心理、作为就是这样一个滑坡的弧线,开始发心没有问题,但是走着走着就滑坡了,这就是减劫!你看一看家庭、感情、生活、人际的交往、单位、你周边的环境,大环境,小环境,你就看了,就是这样滑坡的,就是这样下来了。人越来越善良,越做越轻松,越做越善良,越做越完美,包括家庭、生活、环境等等,那你可能是增劫的人了,那我们真正就生活在布满鲜花的环境了。
一定要知道学佛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大的心灵渴望,是心灵的本质需求。
我们再遇到净土这样稀有难闻的教法,令众生一生得不退转,一生得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是稀有的无上教法。在这个世界,比这个教法再普及、广大,或者说不择取任何一个有情,只要听闻随顺,皆得大利的教法,实在是再也难找。虽然这个话反复提醒,我还是感到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再重视。这个重视,可能会在我们未来遇到一些无明的种种因缘中,使我们在所谓“不退转”这个点上,来认清这皆是佛恩佛力所住持,也就是说佛恩佛力周遍于法界,摄化着一切听闻有情。这个种子一旦入耳根,那就是永远一个不退转的种子,若是在这一生中得到了重视与相应,那此生就能成佛。
阿弥陀佛这个教法还有来生成就吗?因为无量寿这个顺性教法是横断于三世,横断横出的。古德们都举例说,净土教法象虫横出竹子一样,平常的修行就象虫子竖出竹子,一节一节地穿破出来。净土教法呢?不!直接把皮磕破了,横断横出,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如此特别法门,不可以普通的通途教法来认知,那样你难生稀有与珍惜之想,生起不了这样的信心。而这样的信心恰恰使你的人生变得珍贵,使你的生命每一时、每一刻变得有意义,有分量。
我们这一生啊,人对自己的认识啊,实际妄自菲薄的还是最多。虽然有的人很自大,有的人很自诩,有点人很自慢,但是从根本上你没有找到你的源头,你没有把握住真正的价值,或者说你没有真正地体会到所有人生的价值,或者说你没有象佛陀菩萨一样真正审观世间的极大方便。那你怎么尊重啊?你尊重起不来,你的尊重是极有限的。
所以这个时代遇到此法,使我们一个普通的人行八地事。过去古德们说“凡夫行八地事焉可思议”?因为我们知道,八地是不动地,是不退转的一个修持标志。净土一法以佛力住持故,令念佛众生即生得不退转!《无量寿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只要是净土教法的经文上,一定是从这个地方下手的。这是极为珍贵极为珍贵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珍宝啊。你虽然是朽了,枯萎了,但可以变成珍宝,这不是点金术,是令我们沉沦众生,一生在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所以“果地觉因地心”之果地教法甚深不可思议,果地教甚深难得难闻。你越去审思它,越去实践它,你越知道它的价值。实在是不可思议!
过去人说念佛者是“愚夫愚妇”,现在所谓的传法者也都这么干——你不是参禅的根性,念佛去吧;你不是修密的根性,念佛去吧;你不是学教的根性,念佛去吧。哎呀,你这个根性不行,念佛去吧。他不知道念佛的殊胜与真实功德!所以在这些所谓的传法人心目中,他们本身也把这个最殊胜了义、不可思议的教法看成了一种打发没有善根的人的教法,象打包收垃圾一样的,实际不是的。我们这个概念要是没有一个彻底的转换呐,我们对于自己遇到这样一个无上的法,这样一个…
《安居第三十七日(一):感动我们沉睡的觉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