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叁十六日(叁):究竟抉擇人生大事
莊嚴妙聲功德成就。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昙鸾法師《往生論注》:此雲何不思議。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則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爲佛事。安可思議。】
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是衆生叁類果報的大的區分。這個認知對我們很重要,你若能區分到自身的現狀,你就很容易來處理自己。佛在《無量壽經》上講,佛告阿難,彼國無有邪定聚及不定聚,往生彼國皆入正定聚,何以故呢?佛力住持皆是正定啊!佛力住持,佛願住持,彼國土皆是以佛力住持,所以一切有情往生彼國皆住于正定聚。他就會遠離不定聚與邪定聚的果報。這叁個果報的區分,我們是要認識。
我們以前講過叁惡道衆生——地獄、餓鬼、畜生,邪定聚果報的一種認證,如邪見人、惡見人、乃至說破戒人呐,做種種過患之人,多受叁惡道之報,此報爲邪定聚。世尊出世,順應世間故,第一個先遮我們的叁惡道,所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發的第一個願就是說——往生我國不複叁惡道,我國無有叁惡道。他先要堵這個叁惡道,爲什麼呢?叁惡道是極苦之報。
我院子裏有一個大公雞,我每天看著它,我不能說它惡道不惡道,但是第一個概念就是它不自由,它希望依附于人,它希望得到某些認同那樣的東西,總往人身上靠,但你沒辦法給它施教,只能說你吃吧,你喝吧,再沒什麼了。跟它交流什麼呢?你說你要有智慧?它不聽的。爲什麼呢?它在畜生道中。你說畜生道不可交嗎?不是。你只能用飲食訓練它的條件反射,生活習慣的狀態,所以很多馴獸的人都是這樣訓練的。你說不是動物也聽懂人語了嗎?那人要有極大的善巧,才能聽得懂。沒有善巧是聽不懂的。我們有阻隔呀,果報之別。
人類同樣存在著果報之別。很多人跟人交流聽不懂的。說哎呀,我交代你工作這麼多遍,你怎麼聽不懂呢?對不起,果報不一樣。很多做老總的在單位就會這樣發脾氣,我這個事情分明給你這樣交代,你怎麼那麼貫徹那麼做呢?爲什麼?不同的果報,不同的角度。人類尚且如此,況且異類衆生呢?所以佛陀一出世,先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先引我們去善趣,閉塞惡道。因爲你一旦墮入異類,不可施教。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皆是正定之聚,那一切皆是聲聞菩薩、究竟圓覺者。我們往生彼國者亦複如是。這個一定要認清楚。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雜居世界,有定聚衆生,有不定聚衆生,也有邪定聚衆生,例如我們這個世間的阿羅漢、智者聖者,這都是正定聚者,但這一類有情多隱沒于深深的聖山福地之中,消失在無盡的智海之中,他不在這個顛倒的世間去跟你折騰去了。爲什麼呢?減劫之中啊,多有退轉菩薩,在此中不堪于忍受。所以他們就退卻與聖山福地。
我們知道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授記說,有一億菩薩,因不聞此法而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一億菩薩他能自力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因爲沒有佛力住持故,增上緣不究竟故而退轉,所以又回到某一個修行的階段去了,而不能究竟增上,一生成佛,或者說究竟增上,畢竟成佛!受到極大的障礙,這個障礙是什麼呢?沒有佛力住持故。所以他不能入正定聚,他不能得不退轉。阿毗跋致看著很簡單啊,沒有那樣無量的福德因緣是沒有這樣法教的機會的。所以,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驕慢蔽懈怠,難以信此教,何以故呢?善根不具啊!這個善根並不是說好壞,好壞代表不了你的善根。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雲何不可思議?經言,若人聞彼國土清淨安樂,渴念願生亦得往生。就是說不念佛,知道彼土清淨莊嚴,願生彼國亦得往生。這是曆代祖師直指印契心智之大用,根本不跟你啰嗦。現在人一講淨土,什麼信不信呐,能不能往生啊,這個那個東倒西顛的,因爲什麼呢?這個究竟的教法被人遮蓋了許多東西,就是暢佛普度衆生本懷的這個“暢”字啊,不暢了。暢佛普度衆生本懷,這個教法是暢佛心智,不是說某一類菩薩聲聞度生善巧,他是究竟地的教法,是以果地覺回施衆生作爲因地心緣起的極殊勝方便。這個“果地覺因地心”是極殊勝方便。何以故呢?初發心與圓成佛道無二無別,即稱爲印契,別無他法。這個清淨是因爲緣起清淨,緣起圓滿,過程圓滿,究竟圓滿,遇到這樣的法實在是不可思議!
所以釋迦文佛乃至十方諸佛皆共贊歎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威神功德。此功德甚深難以贊美!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等不能了曉,他沒法贊美,張嘴就錯。所以一切善巧者莫不仰仗諸佛威神功德,方能宣化此殊勝教法,做一傳遞。要不然多有遮蓋,哪怕你是菩薩,你是獨覺,你是甚深功德成就者,你自力所涉足不到的,所以皆以諸佛甚深功德威神加被,令此傳達,徹底彰顯,無遺地合盤托出,令衆生接受之印契之教,契什麼呢?——汝心是佛。汝心就是凡夫,汝心就是顛倒,就是惡道,那也是汝心,但汝心是佛,同樣可以印契。如印壞文成。壞什麼呢?壞我們過去的業,我們對過去所有的執著一時就散壞了。究竟教誨就是印契。好比說你過去是一個職員,那麼給你寫一個調令,說你現在是科級幹部了,蓋一個章,拿過去了就起作用了,怎麼呢?生效!
阿彌陀佛所修證的教法,直指一切衆生佛性圓滿,來印契每一個衆生,叫平等印契。他不作方便。他不說這一群是賢善人,這一群是惡人,這一群有智慧,這一群沒智慧,這一群男,這一群女,不,平等印契。諸位善知識,這是不可思議的一個教法!暢佛本懷故。諸佛之本懷是一切衆生心智究竟地呀!諸佛證實我們心地究竟的圓明之相,揭示了一切衆生的究竟安樂所在。
菩薩們啊,世尊在給阿逸多說,阿逸多,此法難聞難解,難以宣化,我囑累于汝等,令此法傳播相續,無有散壞。一切經典中唯有《無量壽經》這樣寫——一切經滅盡,唯留此法住世百年。這個住世百年,百年是個什麼呢?很多人說就是住世一百年。我們接觸這個法,要知道此法的尊貴與難得。“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六字洪名,沒有人不會稱念的,此教法至簡至明的印契之殊勝,就來自于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的修持、五劫的思維、二百一十億佛土的甚深細膩的觀察,所抉擇的極大善巧。這個善巧給予我們了,讓我們易行,而不是我們真有易行方便。就像現在人拿傻瓜相機一樣,過去人照一張像要這樣准備,那樣准備,現在什麼都不用了,啪就拿出來了,爲什麼呢?它集成了一個方便。現在有些汽車駕駛,也是很自動化的,很方便,爲什麼呢?它把一些技術處理好了。
我們稱念阿彌陀佛來印契自心,饒益有情,乃至一聲南無佛,饒益十方九界衆生,平等印契衆生,圓滿衆生,究竟于菩提。這個易行的法,自他二利的圓滿來自于佛的甚深的整合。佛給我們整合過了,不整合我們沒有這麼大的方便!但是多有人以方便爲不方便啊,就是他會輕視它,你不知道這個方便來自不易啊!說者、聞者都不易,所以釋迦文佛在《阿彌陀佛經》上反複講,佛告舍利弗,佛告阿難,我與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我們很容易忽略世尊的這個殷勤囑累,什麼叫囑累?反複地交代,像一個父母一樣交代一個事情,因爲怕孩子遺忘掉,怕他不懂得這個事情的珍貴,就反複地交代,交代什麼?我于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善知識們呐,我們若是知道我們聞到這個法的難,我們就會尊重這個法則,了解這個法則的內容,你可以去實踐它。你要了解不了它,你認爲阿彌陀佛誰不會念哪?你看看大部分人都不會念,大部分都會這樣說,我念佛怎麼這麼多妄想呢
我念佛還有這麼多業障呢?我還有這麼多煩惱呢?我念佛怎麼還迷失呢?我念佛怎麼還不成功呢?我念佛怎麼還不能功夫成片呢?我念佛怎麼不能得叁昧呢?你看看,他都不會念,他念佛背後的東西,什麼東西呢?——功夫成片、一心不亂、福報不夠、忏悔業障等等。沒有直印自心,沒有直指自心,所以遠離了究竟的教法,把一個究竟的教法搞得殘缺不全,就像把一個相機給拆掉了一樣的,照不成相,拿著某個零件說這就是照相機,你去照去吧,照來照去,真照不成,爲什麼呢?殘缺不全了。
現在學這個法,用殘缺不全、不究竟的方法去修證,往往不得以成就,不能相應。所以一個印契究竟的、直指大用的善巧被世人所耽擱,何以故呢?此人小氣呀,小術誤人。什麼叫小術呢?——刁鑽古怪的世俗的認爲,世俗的知見,世俗的常規的一些自我認識,就會阻礙這個廣大智慧、善巧的給予。這是十分危險的,爲什麼危險呢?你遇到究竟的法,擦肩而過,反而墮入世間知見的一種操作,究竟法教丟失于當下。
所以釋迦文佛說呀,阿逸多呀,要是遇到這樣的法,設這個世界充滿了大火,你越過這個大火業要取這個法,爲什麼?稀有難得。有無量菩薩欲聞此法不能聽聞。釋迦文佛誇張嗎?不是。若我們往昔能聽聞到這個法則,我們就不是這個德行了,不在這個人壽百歲以裏的減劫受這個惡罪了。也可能分身無數,遍化于十方佛國了,我們這裏面的人會飛嗎?會變化嗎?自己那個殼子沈重的像個糞挑子一樣。我們就因爲沒有聞到這樣了義究竟徹底的法則,我們…
《安居第叁十六日(叁):究竟抉擇人生大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