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九日(叁):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莊嚴性功德成就——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因爲透過對彼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的觀察,能啓迪我們的心量、認識性德之真實,所以天親菩薩給我們提出第叁個成就——莊嚴性功德成就。
世俗中說人性、本性、天性等等,一般說性就和“有”連在一起了,但佛教講性空、空性,那麼這“空”與“有”的接口在什麼地方呢?——其本質空,其妙用有。這樣就不把世俗谛與勝義谛對立起來了。所謂勝義谛,就是佛法看到的本質。本質是空的,其妙用是有顯現的,雖有顯現,其本質必然不可得,是無常無我的,是變異的。我們看有情世間——生老病死,故本質空;器世間——成住壞空,本質空。但畢竟生老病死在起著作用,所以說情世間生老病死的妙用有,覺悟于此,己見本質,迷失于此,就沈淪于叁界。我們不能把佛陀的教法與世俗對立起來,它是讓我們覺悟世俗的,不是讓我們來對立世俗的,若對立世俗,法的設置就沒有價值了。
極樂世界的性功德成就——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這裏講的是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其法性身,即實相身,也有其爲物身,即報德應化身。如果只談清淨平等法性,我們不知道其作用,尤其是有爲凡夫,我們已經習慣于某種作用了,如果只談清淨平等,他感覺到乏味,感覺到是個死寂,就體會不到其作用力。所以就要談“莊嚴”,其性不可得,但其作用力是什麼呢?——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有人說,前面講到“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勝過叁界,不就是出世嗎?此處一定是要換個角度談的。
極樂世界顯示正道的結果,即順性的結果。我們一切有情皆是違性的,從出世一直到死亡的過程中,都是在做一些執著的事情。我們在少年的時候追求著成熟的青年,青年時追求著成熟的中年,中年會積攢成老年,老年就會死亡,這一切都是意識的積攢與執著造成的,一種記憶的反饋。這種反饋在正常情況下是沒有人能超越的,因爲我們就生活在這個狀態下,生老病死皆是記憶的積累,是執著的一種表現,此執著就會使我們背離正道。
我們的壽命在這種記憶的執著中極爲的短暫,因爲依報的逼迫與心理承受力的衰減,人就會老掉、死亡。死亡是一種需要,是疲憊、厭倦的需要,他不願意支撐了、放棄了,當然也有人怕死亡,但他不知道死亡是積攢而成就的,不是一時的東西,所以怕也沒有用。執著偏少的人就長壽。你執著的越多,你的生命就越短暫,你對自己的執著越認真,你的生命就越短暫,嗔恨心就越大,自我保護意識就越強,疑慮心就越重,那麼生命疲憊的機會就越多,衰老的機會也就越多,離死亡就越近。那些活得寬容的人、笑嘻嘻的人、比較隨意的人,其心智比較健康、壽命就相對比較長,但執著必然在他心靈深處還是有的。我們現在生活在對法性違背的狀態下,很多人說我知道這個道理,但他還會很認真,很執著。
作爲學佛人,我們要知道這個“正道大慈悲”,是真正給我們無量壽、無量光的一個極大善緣,就是“惠以衆生真實之利”的一個真正的抉擇性的教誨!你說那我現在順性地生活,是不是就可以獲得無量壽、無量光呢?覺悟的人生就不把分段死、變異死當作回事了。而對我們來說,分段死和變異死是個事實,我們把某一個階段或某一個作爲當作自己的生命,死掉就沒了,所以很多人在這種斷滅知見中會産生恐怖。
阿彌陀佛的“正道大慈悲”欲一切衆生出世,就是出分段死和變異死這兩個世間,所以彼國人們壽命無量,因順性設教,順性建立,蓮花化生,非是胞胎生,不是父母所生養,不是有爲所建立的生命,其意識所依改變了。我們的意識所依,因爲是我們的妄想執著的需要而建立的生命,所以這個需要到頭了,生命也就結束了,也就是說這一段的執著結束了,生命就結束了。
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性功德”,就逾越了叁界的輪回,其“性”是順著空性而産生的妙有的作用。我們現在的生活意識一定是順著自己的業習而違本性的。今天下午我去看修路,回來路上覺得有些疲勞了,就動了一個“要不停一節課”的念頭,這個記憶就是對我、我的覺受的一種貪著,比如累了,它認爲休息就好,它想讓這個貪著産生事實,而這種執著就是我們人生整個的動力。
所以,正道大慈悲,出分段死、變異死這樣一個輪回的世間,極樂世界是一個無輪回的法界、報德圓滿的法界。其“性功德”揭示了作用性(有)與本質性(空)。我們一般談到性功德,要麼會偏于空,要麼偏于有,極樂世界依本質而建立,所以是爲無量壽,利益一切衆生,皆有作用力,所以是莊嚴功德成就。
許多人認爲佛教的空就是無一物可得,這樣給人帶來很多困惑困擾——那學佛的意義是什麼呢?“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這種空泛能滿足什麼呢?極樂世界順應衆生無量的需求,就設立了無量的莊嚴,但絕對不違本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對比觀察,我們審視自己現有人生的依正二報時,不要去分析它的善惡好壞,要分析它是順性還是違性?那你就得極大的覺悟方便。我們覺悟的機會就會不失于每個當下,而充分地覺悟我們自己的人生,使我們的人生變得不那麼灰暗,明亮起來,也可能真正地燦爛起來。因爲在渾渾噩噩的習慣執著下生活是很昏暗的,很壓抑的,不夠舒展,所以希望我們在覺悟人生的每一時刻中能舒展自己的什麼,即順性地舒展。我們慢慢地來學會觀察,觀察自身與周邊的依報。
談“性功德”,一定要從兩個角度來談——本質與作用。
昙鸾法師舉了個例子:譬如迦羅求洛蟲,其形微小,若得大風,身大如山,隨風大小爲其身。“魅”這類生命和這個例子中的蟲子很象,它沒有生命主題,沒有自己的身體,依附在樹木、草、石、房屋,隨業風飄蕩,風吹到哪兒就附在哪兒。
昙鸾法師說:“生阿彌陀佛國者亦複如是,生彼正道世界,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亦如彼風,非身而身。”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功德是正道的功德,往生彼國入正定之聚,雖然不是我們的業報,但“非身而成身”了,即不是我們的因緣,但我們往生彼國了,那就是我們的因緣,就得到佛陀一樣的功德,這是不可思議的。
阿彌陀佛的修德與性德是完美地結合的,是順性起修,所以其作用是不違性的,即不違其本質而廣泛作用的世間,受用于一切衆生。因其“廣泛作用于世間”,所以其主題就是“大慈悲”,它不是對某一類衆生,而是對一切有情類,皆回施真實大安、予以究竟利益!“究竟”就是本質所顯,佛陀順性而立修德,廣泛利于世間,究竟、徹底。我們往生彼國,或者觀察彼國,亦得到這樣的究竟真實利益。雖然不是我們修持來的(不是我們的“身”),但隨著阿彌陀佛的這種順性的修德的“風”,也使我們的身功德無量。
對此,我們講乘船乘飛機的體會是比較直接的——依我們自己的體力,一天走千裏是很困難的,萬裏就更困難,但是如果坐上國際航班,千裏萬裏的,你只要坐上去就行了,雖然你沒有這樣的修德,但是你坐上去了,這樣的修德就屬于你,就載負你!使你達到你的目的地。
這個作用在阿彌陀佛的回施中,是究竟、平等的,予一切衆生真實大安,不是擇某一類有情,這就是其不可思議的順性之作用力。如果做擇取、做有爲的、有局限的作爲,那就不能談“性功德成就”了。所以,極樂世界徹底彰顯了空性這一廣大的本質利益一切的作用力。因爲性德,有平等性、無自性性,所以利益一切無有障礙,平等地利益一切而無有障礙!
一旦我們不了解“性功德”,我們就會有自己的意識擇取、區分,對某一類親疏、善緣給以利益。阿彌陀佛順性的平等回施、清淨回施、圓滿回施,是廣泛利益一切衆生的。昙鸾法師舉的例子,表明我們所面對的依正二報的世界是不相格局的世界,是通達無礙的。但我們若堅守、固執自己的業力,那你就會受到極大的局限性!你要徹底地解放自己、放棄自己的執著、隨順著現緣,那麼很多的開放性與通達就會給人帶來極大的方便!
我們現代的科技已經給人類帶來很多方便了,拓寬了很多空間,就比如大家都在用手機,你拿起來一撥號碼,對方一接,你就可以和幾千裏外的人通話了,這不是你修來的,而是你放棄了你的格局,放棄了你自己固有的狀態!如果你說,不行,我要自己研發手機。那你就等著慢慢來吧,那你就自力更生去吧。你堅固自己的作爲、意識和量,那就還生活在一個十分狹隘的空間。極樂世界亦複如是,他方世界的功德亦複如是,無量無邊的差異,我們只要不局限自己,那麼我們舍棄此世界、往生彼世界,不要認爲此世界是此世界、彼世界是彼世界,它們是通達無礙的,彼世界的一切莊嚴,我們都可以使用,而沒有障礙。
世間人搞經濟封鎖、…
《安居第十九日(叁):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