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二十日:再談“臨終不能往生”的話題

  

安居第二十日:再談“臨終不能往生”的話題

  

  

莊嚴性功德成就,我們今天換個角度提醒提醒。“性功德”對學佛人來說真是十分重要,因爲往往我們都在運用習性與秉性,但對本性,或說佛性的認知是十分稀少的。

  

我們一般都是承接自己過去帶來的東西,比如說這個人“秉性難移”,就是說我們帶來的一種宿緣、宿習。第二個是習性(本質都是無自性性,表現在某個作爲中,我們就給它加個名字),我們稱爲現行,是這一生衍習的東西。第叁,佛性,我們說本性也好、本質也好、覺性也好、法性也好,都可以。

  

我們都知道這個“性”是無自性性,即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用在佛、菩薩、聲聞緣覺,它有正定之聚的功德;用在叁善道,有不定的作爲;用在叁惡道,有苦難的表達。所以,此“性”,是無自性的不定性、正定聚。

  

往生彼國的莊嚴性功德成就。若往生彼國,我們無始以來的宿債——習性與秉性的東西都回到佛性上來了,這是一個必歸的事實。也就是說通過往生極樂世界這麼一個簡單的方法,把我們對習性、秉性的執著直接回歸到佛性上來,讓佛性起作用。如昙鸾法師所說——往生彼國,皆入正定之聚,一切不定聚、邪定聚的作爲必然會散壞,而轉化成佛緣。

  

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機製,因爲它是無自性性的,有這樣一種回歸、往生的展示,它必然就會形成一個佛性的作用。但我們已經習慣了秉性與習性,尤其是現行的習性。

  

今天中午有個出家師父,說到“臨終不能往生”的問題,實際這是現行習氣的一種自我認知,這個認知是千差萬別的,我們來具體看一看:

  

(一)臨終不能往生

  

因爲“臨終不能往生”的教育已經到極致了,基本上若用我們自己的意識,我們就會挖這個坑、培養這個坑,找充分的理由就是爲了證明自己臨終不能往生、他人臨終不能往生,十分不可思議!

  

這是爲什麼呢?——其現行的作用,又稱爲“種子”的作用,或說現行的抉擇。他不斷地抉擇,就會相續抉擇臨終不生這個事實。我經常會碰到出家師父和居士說,某某某念了幾十年佛了,他臨終根本就沒法說是往生了,又痛苦又掙紮又喊又叫的。這類人一生就在培養“不能往生”這個習氣種子,或者說他就掘這個坑。

  

你說“誰願意培養這個種子呢?”不,他一張嘴一定是說不能往生,他沒有第二個概念,所以就會增加這個東西。實際這就是種子與意識的作用,他自己的意識不斷在培養,肯定是妄想在掘這個坑,用妄想不斷地加深妄想

  

他第一個種子種下的是“不能往生”,那他就收集所有不能往生的證據,培養、收集……。雖然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臨終不能往生”的種子在起作用,說哎呀你看,我心又煩了,我習氣這麼重,這個戒我不能持,這個好事我不能做,我晚上還做惡夢……,他就會不斷在念佛中、生活中收集“不能往生”,就如挖坑自埋一樣,什麼坑?就是“不能往生”!

  

這樣的人太多了!在經典中世尊說:如此惡知識,一盲導衆盲,令無量衆生入地獄深淵!爲什麼呢?一個人種下這樣一個種子,或提出這樣一個萬丈深淵的導向,很多人就必然導向這個地方,因爲沒有其他去處。因爲種子在起作用!每次課上講了,下去5分鍾後,就又會有人提:臨終怎麼辦?我昨天又做了惡夢,我習氣這麼深,我功夫成不了片……,所有收集的東西都是培養“臨終不能往生”,導向也是這一個東西。這就是一個妄想的積累,但這影響著千千萬萬個念佛人,基本上是現在念佛人的主流了。因爲什麼呢?因爲提出這樣一個見解的人是一個“導師”,現在無量人都跟著,從“不能往生”這個懸崖往下跳,這是無底的深淵,多少人都填不滿!永遠填不滿!無量無邊的衆生跳下去都填不滿!

  

以前我感到這不需要談,就是現前的一個妄想,對自己的業習的一種執著與不放舍罷了,現在想想覺得不得了,很多出家人和居士很用功夫的,但他最核心的種子是“不能往生”。

  

諸位菩薩,這不是個小事啊。一出這個門,很多人還是說“我不能往生”,爲什麼?我的心還是這麼亂,我還有這麼多習氣,我晚上還不當家……,他總在收集,收集的很准確,因爲種子在那兒!就是說“不能往生”的根紮下了,所有的營養都是爲了培養這個種子,讓它開花結果!

  

菩薩啊,在此處多少人拿出自己無始以來的法身慧命、善緣去賭啊,都跳到這個懸崖下去了。以前我爲這個掉過淚,後來不掉了,沒淚了,因爲什麼呢?他自己要掘坑,他要接受這種導引,他要收集、要培養、要成就這種東西,你只能靜靜心,說這是個妄想。但是妄想有結果,因果啊,這也是個因果。

  

諸位菩薩,這真是需要引起我們的深思!這個“不能往生”是一個妄想,是個無底深淵!

  

(二)將信將疑

  

這也是比較普遍的,一會兒信了,一會兒疑了,就在出家人的隊伍中,這是比較普遍的。因爲他有機遇來學習、修證,拿著經典有對應的東西了,好,這段時間就信了,說可能能往生了,佛這麼大的願力嘛,我的習氣可能不算什麼。但是習氣一深厚、一表現的時候,哦,習氣這麼厲害啊,這可能不能往生。

  

這一類,同樣還是種子,是猶豫的、徘徊的種子,

  

(叁)決定往生

  

爲什麼說決定往生呢?我們隨順法性,本來往生;隨順佛願,必然往生;隨順我們的究竟意樂,我們願生。那你把握著這個種子,用這個種子使你的現行進趣,現下就安心!隨順法性故,無需造作,無得無失,本來就清淨安樂。隨順佛願故,雖造無量業,不能蒙蔽這個法性,佛來印證我們,來補充我們一切的畏懼,使我們得大安,就是“必生”。我們自己再看看,六道輪回實在是不可擇取,實在是苦不堪言,若細致者,若有智慧者,若善良者,若對自己負責者,一定選擇往生!所以,從這叁方面看,那是決定往生。

  

(四)不連系

  

他跟這個不相幹,不連系。所以經典中寫阿彌陀佛攝取念佛衆生,慈悲不舍。他是不連系,昙鸾法師在文章這麼寫——猶如頑石,大雨不潤。佛的慈悲就如大雨一樣嘩嘩在下,但他是頑石一塊,水裏再怎麼泡,雨一退,他還是幹巴巴的。他沒連系,形同無情。

  

(五)誹謗者

  

但這不過都是一個現行的種子,即現行的一個心念罷了,它沒有實質內容,但你只要堅持,它就會産生事實。

  

  

第一種(臨終不能往生)的培養,是中國念佛修行人的主流。釋迦佛問人的生命有多長呢?有比丘說生死在呼吸之間。釋迦佛說善哉。有人不這麼認爲,他就認爲放在停屍房裏那是生死,而呼吸之間不是生死,意識轉換不是生死,這真是奇談怪論!這是不可思議的一種知見。若不是佛教徒,這麼認爲是正常,愚癡固執迷失故;但是佛教徒也會那樣堅守認爲停在停屍房裏是死了,現在是活著,這真是不可思議!

  

世尊明明在講生死在呼吸之間,要我講,就是你的意識隨便一個變化,你意識的變化在決定著,壽終之生死不過是一個特定的變化罷了,即我們直接感受到的一個大的變化了,這一生的狀態、最後的一個交代,不過是大一點兒的變化。那平常你舉心動念的變化都代表著你的生死趣向,沒有不代表的。

  

如果我們等著最後那個生死,你又設計、收集你不能往生,掘這個坑,很多人就拿著“我成不了片、我證不了叁昧、我沒有一心不亂,我就不能往生”這樣的一個收集,一個培養,一個引導。最怕是引導周邊人!然後大家就一起往深淵裏跳。因爲你只要一培養,大家拉到一起,沒有一個能往生的,一個妄想的種子就象傳染病一樣,這夥人全部死了,沒法走出來!因爲妄想這個東西啊,你若浸泡在這裏面,它成熟的也很快。

  

實際就是你的意識選擇!能生,是你的意識選擇;不能生,還是你的意識選擇。是你的意識在選擇,而不是真有一個能生或不能生的事實!有人說能生的事實就是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不能往生的事實就是你沒有達到這個要求。所以說,一心不亂、功夫成片這個無形的東西,這個名言背後就是萬丈深淵!他也不知道一心不亂是什麼,他也講不清楚什麼是功夫成片,但就用這個東西把人全部推下懸崖了!因爲這個理由太深了,大部分人都不能功夫成片,不能一心不亂,那大部分人只能到深淵裏去——不能往生!那淨土法門就被“一心不亂、功夫成片”這樣一個偉大的口號全部推到深淵裏去了!

  

所以很多人說怎麼念一輩子佛,最後什麼都不是了呢…

《安居第二十日:再談“臨終不能往生”的話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