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十九日(三):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安居第十九日(三):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庄严性功德成就——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因为透过对彼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的观察,能启迪我们的心量、认识性德之真实,所以天亲菩萨给我们提出第三个成就——庄严性功德成就。

  

世俗中说人性、本性、天性等等,一般说性就和“有”连在一起了,但佛教讲性空、空性,那么这“空”与“有”的接口在什么地方呢?——其本质空,其妙用有。这样就不把世俗谛与胜义谛对立起来了。所谓胜义谛,就是佛法看到的本质。本质是空的,其妙用是有显现的,虽有显现,其本质必然不可得,是无常无我的,是变异的。我们看有情世间——生老病死,故本质空;器世间——成住坏空,本质空。但毕竟生老病死在起着作用,所以说情世间生老病死的妙用有,觉悟于此,己见本质,迷失于此,就沉沦于三界。我们不能把佛陀的教法与世俗对立起来,它是让我们觉悟世俗的,不是让我们来对立世俗的,若对立世俗,法的设置就没有价值了。

  

  

极乐世界的性功德成就——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这里讲的是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其法性身,即实相身,也有其为物身,即报德应化身。如果只谈清净平等法性,我们不知道其作用,尤其是有为凡夫,我们已经习惯于某种作用了,如果只谈清净平等,他感觉到乏味,感觉到是个死寂,就体会不到其作用力。所以就要谈“庄严”,其性不可得,但其作用力是什么呢?——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有人说,前面讲到“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胜过三界,不就是出世吗?此处一定是要换个角度谈的。

  

极乐世界显示正道的结果,即顺性的结果。我们一切有情皆是违性的,从出世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都是在做一些执著的事情。我们在少年的时候追求着成熟的青年,青年时追求着成熟的中年,中年会积攒成老年,老年就会死亡,这一切都是意识的积攒与执著造成的,一种记忆的反馈。这种反馈在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人能超越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状态下,生老病死皆是记忆的积累,是执著的一种表现,此执著就会使我们背离正道。

  

我们的寿命在这种记忆的执著中极为的短暂,因为依报的逼迫与心理承受力的衰减,人就会老掉、死亡。死亡是一种需要,是疲惫、厌倦的需要,他不愿意支撑了、放弃了,当然也有人怕死亡,但他不知道死亡是积攒而成就的,不是一时的东西,所以怕也没有用。执著偏少的人就长寿。你执著的越多,你的生命就越短暂,你对自己的执著越认真,你的生命就越短暂,嗔恨心就越大,自我保护意识就越强,疑虑心就越重,那么生命疲惫的机会就越多,衰老的机会也就越多,离死亡就越近。那些活得宽容的人、笑嘻嘻的人、比较随意的人,其心智比较健康、寿命就相对比较长,但执著必然在他心灵深处还是有的。我们现在生活在对法性违背的状态下,很多人说我知道这个道理,但他还会很认真,很执著。

  

作为学佛人,我们要知道这个“正道大慈悲”,是真正给我们无量寿、无量光的一个极大善缘,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一个真正的抉择性的教诲!你说那我现在顺性地生活,是不是就可以获得无量寿、无量光呢?觉悟的人生就不把分段死、变异死当作回事了。而对我们来说,分段死和变异死是个事实,我们把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作为当作自己的生命,死掉就没了,所以很多人在这种断灭知见中会产生恐怖。

  

阿弥陀佛的“正道大慈悲”欲一切众生出世,就是出分段死和变异死这两个世间,所以彼国人们寿命无量,因顺性设教,顺性建立,莲花化生,非是胞胎生,不是父母所生养,不是有为所建立的生命,其意识所依改变了。我们的意识所依,因为是我们的妄想执著的需要而建立的生命,所以这个需要到头了,生命也就结束了,也就是说这一段的执著结束了,生命就结束了。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性功德”,就逾越了三界的轮回,其“性”是顺着空性而产生的妙有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生活意识一定是顺着自己的业习而违本性的。今天下午我去看修路,回来路上觉得有些疲劳了,就动了一个“要不停一节课”的念头,这个记忆就是对我、我的觉受的一种贪著,比如累了,它认为休息就好,它想让这个贪著产生事实,而这种执著就是我们人生整个的动力。

  

所以,正道大慈悲,出分段死、变异死这样一个轮回的世间,极乐世界是一个无轮回的法界、报德圆满的法界。其“性功德”揭示了作用性(有)与本质性(空)。我们一般谈到性功德,要么会偏于空,要么偏于有,极乐世界依本质而建立,所以是为无量寿,利益一切众生,皆有作用力,所以是庄严功德成就。

  

许多人认为佛教的空就是无一物可得,这样给人带来很多困惑困扰——那学佛的意义是什么呢?“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种空泛能满足什么呢?极乐世界顺应众生无量的需求,就设立了无量的庄严,但绝对不违本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对比观察,我们审视自己现有人生的依正二报时,不要去分析它的善恶好坏,要分析它是顺性还是违性?那你就得极大的觉悟方便。我们觉悟的机会就会不失于每个当下,而充分地觉悟我们自己的人生,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不那么灰暗,明亮起来,也可能真正地灿烂起来。因为在浑浑噩噩的习惯执著下生活是很昏暗的,很压抑的,不够舒展,所以希望我们在觉悟人生的每一时刻中能舒展自己的什么,即顺性地舒展。我们慢慢地来学会观察,观察自身与周边的依报。

  

谈“性功德”,一定要从两个角度来谈——本质与作用。

  

昙鸾法师举了个例子:譬如迦罗求洛虫,其形微小,若得大风,身大如山,随风大小为其身。“魅”这类生命和这个例子中的虫子很象,它没有生命主题,没有自己的身体,依附在树木、草、石、房屋,随业风飘荡,风吹到哪儿就附在哪儿。

  

昙鸾法师说:“生阿弥陀佛国者亦复如是,生彼正道世界,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亦如彼风,非身而身。”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功德是正道的功德,往生彼国入正定之聚,虽然不是我们的业报,但“非身而成身”了,即不是我们的因缘,但我们往生彼国了,那就是我们的因缘,就得到佛陀一样的功德,这是不可思议的。

  

阿弥陀佛的修德与性德是完美地结合的,是顺性起修,所以其作用是不违性的,即不违其本质而广泛作用的世间,受用于一切众生。因其“广泛作用于世间”,所以其主题就是“大慈悲”,它不是对某一类众生,而是对一切有情类,皆回施真实大安、予以究竟利益!“究竟”就是本质所显,佛陀顺性而立修德,广泛利于世间,究竟、彻底。我们往生彼国,或者观察彼国,亦得到这样的究竟真实利益。虽然不是我们修持来的(不是我们的“身”),但随着阿弥陀佛的这种顺性的修德的“风”,也使我们的身功德无量。

  

对此,我们讲乘船乘飞机的体会是比较直接的——依我们自己的体力,一天走千里是很困难的,万里就更困难,但是如果坐上国际航班,千里万里的,你只要坐上去就行了,虽然你没有这样的修德,但是你坐上去了,这样的修德就属于你,就载负你!使你达到你的目的地。

  

这个作用在阿弥陀佛的回施中,是究竟、平等的,予一切众生真实大安,不是择某一类有情,这就是其不可思议的顺性之作用力。如果做择取、做有为的、有局限的作为,那就不能谈“性功德成就”了。所以,极乐世界彻底彰显了空性这一广大的本质利益一切的作用力。因为性德,有平等性、无自性性,所以利益一切无有障碍,平等地利益一切而无有障碍!

  

一旦我们不了解“性功德”,我们就会有自己的意识择取、区分,对某一类亲疏、善缘给以利益。阿弥陀佛顺性的平等回施、清净回施、圆满回施,是广泛利益一切众生的。昙鸾法师举的例子,表明我们所面对的依正二报的世界是不相格局的世界,是通达无碍的。但我们若坚守、固执自己的业力,那你就会受到极大的局限性!你要彻底地解放自己、放弃自己的执著、随顺着现缘,那么很多的开放性与通达就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方便!

  

我们现代的科技已经给人类带来很多方便了,拓宽了很多空间,就比如大家都在用手机,你拿起来一拨号码,对方一接,你就可以和几千里外的人通话了,这不是你修来的,而是你放弃了你的格局,放弃了你自己固有的状态!如果你说,不行,我要自己研发手机。那你就等着慢慢来吧,那你就自力更生去吧。你坚固自己的作为、意识和量,那就还生活在一个十分狭隘的空间。极乐世界亦复如是,他方世界的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的差异,我们只要不局限自己,那么我们舍弃此世界、往生彼世界,不要认为此世界是此世界、彼世界是彼世界,它们是通达无碍的,彼世界的一切庄严,我们都可以使用,而没有障碍。

  

世间人搞经济封锁、…

《安居第十九日(三):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