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十九日(叁):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P2

  ..續本文上一頁技術封鎖、軍事封鎖、戰略性的封鎖……,幹什麼呢?——我可以用,你不可以用。阿彌陀佛不是這樣的,他所有的修德、所有的技術平等地回施衆生,只要你去要,他就給你。

  

所以,“性功德”徹底展現了平滿、真實、廣大、無所對待的這種性空、無自性性的本質面貌,一個究竟的狀態。我們現在做人做事情,心智想達到一個究竟的解放,若不依著阿彌陀佛的心量與作爲,可能是比較困難的。現在人與人的交往、做事情都有所保留,有保留就不究竟,就掩蓋了自性的真實與舒展,造就了某些委屈與遮蓋,相互地阻隔。

  

所以極樂世界是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法界——“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我們往生彼國,就入正定聚。在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被稱爲“雜居世界”,或說凡聖同居,什麼樣的衆生都有,就是在人群中也表現出心智的極大差異。而極樂世界皆是正定之聚。十法界中,菩薩、聲聞、緣覺、佛,一般我們把這四類有情劃爲正定聚,叁惡道是邪定聚,叁善道爲不定聚,尤其人類的徘徊是最大的,但又因爲人類不定的廣大空間,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覺悟的機會,就因爲不定,給我們帶來了機會,說“人身難得”恰恰就難在這個“不定”了。所以世尊示現在人道成佛,就因爲人類的空間大、不定性強,覺悟的機會多。

  

一對比,我們就知道——阿彌陀佛的“性功德成就”,是爲了揭示一切衆生對本性的認知,入正定聚。怎麼入呢?往生即是入,安心于此即是入彼世界。

  

你說:“我明明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生老病死,這麼現實,我怎麼能安心于彼國呢?”那麼我們就要對彼國做一做觀察。彼國適合我們安心、歸心,那我們就安心、歸心于此。就象買一套房子,叁年以後交工,你已經交了定金,那就等著到時候拿房子就好了。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肯定比這要安穩得多,因爲他那兒已經建好了。

  

我們入正定聚,就是脫離雜居世間的困擾,我們這個世間的困擾太大,人類面對著太多的不平,六道輪回本來就不平等啊,雜居世界就是這樣的,你想出離不定聚與邪定聚這樣一個雜染的世界,那彼國最可靠,極樂世界最可依。我們選擇極樂世界,安心于此,歸向于此。我們審觀了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與殊勝,面對六道的迷失與不可擇取性,那極樂世界是唯一的可歸依處,是清晰的可歸依處,是我們可以把握的歸依處,是一個順性廣大莊嚴的歸依處。我們確認了這樣一個歸依、這樣一個安心,那娑婆世界就成了我們客居的地方了。

  

客居娑婆,等于是說客居在雜染的作用狀態下,你的業習也不過是個客居,你所居住的世界是客居,你擁有的財産也是客居下得到的,失去了也沒有關系。在客居下,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固執,得失的固執、善惡的固執,也就慢慢淡化了,變得輕松、開放,這樣我們的作爲也就從容起來。

  

在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的、相互擠壓的世界中,你若沒有一個安心處,真是不安穩呐,尤其是生老病死的變異,會使你真正的不安穩,這個事情不管你考慮不考慮,它都那麼現實!這個雜居世界是不安穩的,你想在這個世界安心是安不了的,除非你是個覺悟者,是個客居者,那它再怎麼變化都不怕。

  

極樂世界最可歸,即可以令我們安心,我們這樣來觀察極樂世界、來透視其性德,使我們生起出世的善根。此“出世”,就是入正定聚,遠離邪定聚與不定聚。

  

我們觀察彼國,實際是讓我們最初要厭離此娑婆世界。此厭離心,是最初的對比而産生的,是你必須要有的一個階段,因爲這個階段是我們確認客居娑婆、真正抉擇的一個好的辦法。

  

面對這個世界現在的災難,實際“末日”說,是人對業力的無奈的一種渴望罷了。人怎麼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壓力呢?——就用末日、上帝的審判來解決它。幹什麼呢?總算有一個結束了。實際這是對現狀不滿、迫切需要解決的一種心理狀態,但他又解決不了怎麼辦?就祈請上帝製造“末日”,這樣就把一個沒有頭沒有尾的問題,終于找到一個機會,實際這是一種心理的需要,即心裏對現實不滿、對環境不滿的極端意識罷了。那麼我們客居在這個娑婆世界,它是末日也剛好啊,我們慢慢地把這最後的日子過好就是了。

  

“客居”是很重要的一個認知。我們了解娑婆世界這個不定聚與邪定聚的雜居世間是我們的客居,那我們就要有一個新的歸宿。所以,觀察極樂世界,無外乎是去了解我們的歸宿——它是什麼樣的?裏面有什麼作爲?滿意不滿意?不滿意不要輕易搬家。對極樂世界這個性德的國土,我們要慢慢地了解它,雖是本家本國,但你走得太久了,可能都不熟悉了。觀察彼國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是我們來告別娑婆世界的一個極大方便,一個對比的方法。

  

不舍安養你來這個娑婆世界多好啊,你有個清靜安穩的家園所歸,你再在這個娑婆世界生存,多好啊。所以無益之苦當遠離,你說“我就勇敢,我就不去極樂世界,就待在娑婆世界”,我們沒必要受無益之苦啊,印光法師呵斥此類人是“不狂即愚”!

  

觀察彼國,是了解世與出世的方便,往生彼國即是正道之出世方便,我們觀察彼國,是出離輪回、出離五濁惡世、出離沈淪的一個殊勝方便。通過清靜莊嚴功德成就、量功德莊嚴成就、性功德莊嚴成就,來激活我們的善根,使我們真正來運用自己本有的善根,做出世善巧,不再沈淪于五濁惡世的迷茫,不再沈淪于這個虛幻的世界,不可自製的世界。不再沈淪,故是客居于此。

  

徹悟禅師那兩句話,大家平時可以多念一念——百年如寄,終有所歸。在這個世界百年,不過是暫時寄住的地方罷了,極樂世界畢竟是我們歸依的地方。這兩句話十分准確!讓人感到很欣慰,看的很清楚,也做的很實在。我們把百年如寄的事情做的恰當、安樂,來引導更多的有情不要沈淪于此,即作彌陀使者。這樣來觀察極樂世界的莊嚴,對我們就有一個直面的、主題性的提醒與加持。

  

“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的善根已經成熟了,爲什麼呢?我們通過對比、認知,知道極樂世界是正定之聚,娑婆世界是雜居世間,不可自製,多有迷失,多有沈淪,多是邪定聚與不定聚。極樂世界唯是正定之聚,一切諸佛所贊歎,阿彌陀佛接引十方衆生,釋迦文佛乃至十方諸佛皆推薦自己的人民往生彼國,得以成就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成佛之捷徑!

  

我們通過清淨功德的觀察、量功德的觀察、性功德的觀察,我們有一個主題性的認知——原來是爲了成熟我們的出世善根。

  

(歲次辛卯五月初四 2011年6月5)

  

《安居第十九日(叁):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