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十叁日:“願望”的抉擇與實踐

  

安居第十叁日:“願望”的抉擇與實踐

  

不變異的抉擇——信仰的基礎

  

昨天大家從各個角度表達自己念佛的願望,但嚴格地說,大部分是聽聞而得的願望——這是個很嚴肅的話題,也就是說很多願望並不是由我們自己現前的心意、心量、心理感知、意識業習習慣所照見的一個現量狀態,多是聽聞而得的,別人說應該這樣,或者自己學習也認爲應該這樣,大多是通過道理的對比、擇取,然後認爲這可能就是我念佛的一個願望。這裏面有許多不定的因素,因爲畢竟有聽聞與對比的變異性,這種變異來自于作爲選擇,是有爲法而得。這點希望大家引起重視,因爲我們在修行或實踐佛法的過程中,有爲法與無爲親證是我們要認知的一個角度。要不然我們到關鍵時候會認爲“以前我真是有這個願望啊,爲什麼會改變呢?

  

【舉例:】

  

一個出家師父以前很堅定地相信念佛安心,認爲只有阿彌陀佛能給自己安心,後來一碰到違緣,就說不信了,他的理由比如家裏人不能往生啊,別人念佛沒有得到利益啊,自己念佛沒有真正地解決業習煩惱啊等等。可這些理由都是在有爲變化中,因爲“有爲”與“變異”是雙胞胎,只要是有爲就會變化的,世尊早就講過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而我通過叁點觀察,證實了念佛安心:

  

一、順性觀察

  

二、順著阿彌陀佛的誓願觀察

  

叁、順著自己的究竟意樂觀察

  

從這叁點,雖然是道理上的對比而來,但我不在變異上用功夫了,也不在作爲上用功夫了,“性”非是作爲,“佛願”非是作爲,“究竟意樂”也不是作爲能得到的,所以這個證實是非作爲而得

  

我希望得到大家的重視啊,菩薩!這個故事若聽不懂,你還會在作爲上用功夫,到時候一來事情、一來違緣,你就不信佛了。通過這個事,我真是理解了一點——一旦你證實的這個東西,你不用作爲而得,此“得”是確認、抉擇,也就是說一旦你用不作爲而確認這個東西了,不管是好是壞,是順是逆,再變化,這個抉擇是不會動搖的。就比如說“媽媽是女人”,不論你打我還是贊我,媽媽也是女人,不論是凡夫還是聖人,媽媽也是女人,這個抉擇不會因爲你的作爲變異而變異了。我認爲是證實它了,怎麼證實?是非作爲而得的一個抉擇。雖然它也是道理、對比,也有聽聞的東西,但是它在對比與聽聞而得的狀態下做了一個遠離變異作爲的如實的做法,它證實了,又如實了,那時候讀到善導大師說的“逆緣順緣皆是佛恩,若見不見皆是佛恩”,就感慨原來善知識早說了啊。

  

念佛安心這麼好,爲什麼老在作爲變異上去信與不信呢?一違緣就不信了,怎麼會這樣想呢?原來是在聽聞與道理對比這個變異作爲上用的功夫,這上面是沒法抉擇的!今天順了,你福報還夠;明天不順了,福報不夠了,就不信佛了,那怎麼學佛呢?但是許許多多的人就走的這條路,最後把信和不信全部都放棄了,就是怎麼讓自己有名有利而作爲去了。名利真是如幻啊,世間人、愚癡人認爲可欺自己欺他人,所以在這個如幻中求得求失,學佛人求不得啊。

  

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若是我們在得失上求佛法,在逆順上信佛,那這個佛就是個勢利者了,你得到利益就信他,得不到利益就不信他,那就出大問題了!我們也通過聽聞、道理對比,但是不在變異作爲上去用功夫,一定要在非作爲的抉擇上認真了,也就是說雖然也是聞思而來的,但是要在順性上抉擇,而不是在變異上抉擇,變異是有爲的,有爲必然變異,兩個加在一起,你根本沒法信任何東西!你只能信無常。但人往往又不信無常,他信永遠有利益的東西,永遠有光輝的東西,或者說永遠健康的東西,或者說永遠稱他心的東西,那就是世俗的心,那就背離了世尊說的破除我執、法執的善巧。這一點,諸位菩薩們要是認識不到,可能彎路也在你面前擺著的;若是認清了,可能就會脫離這樣一個狀態。

  

一開始我依藕益大師所傳播的“持戒念佛”,後期的確是轉換了,就用安心念佛,而不用持戒念佛了。爲什麼持戒念佛能安心呢?把持戒作爲本分了,即不管自己是什麼人,什麼角度,什麼時刻,做好自己的本分事,這樣人很尊重自己,也會安心。持戒念佛是曆代律宗的大德們一代代傳下來的,我也這樣實踐過,的確也是很安樂的,那個安樂最主要是在戒律的細微上你不斷地得去參學,不斷地忏悔、學習,忏悔、學習,你只要看清了,犯了就忏悔,這樣走過去,也是很安心的。念佛是歸向,歸向清楚了,即必然往生、必然成佛,持戒是個作爲,念佛是個結果,就很安心。

  

安心念佛”是善導大師提出來的一個方式——安心、起行、作業,它是龍樹菩薩這一支傳下來的特定教法,所謂依佛願,隨順法性念佛,無得失心念佛,依這樣一個圓滿的知見來實踐。這裏不是單單的聽聞了,是要實踐。所以聞思修是同步的,你這樣聽到了,這樣去思維,還要這樣去實踐,你不能這樣聽到了、這樣去想而不去這樣實踐,那就背道而馳了。

  

信仰的顛覆,就基于變化,聞思與修脫鈎了,即與行爲不相應了,脫離了行爲。在現實的順緣逆緣中你都要按聞思去做,不管再大的變化,對你再大的沖擊,你的信仰不會改變了。再大的變化、作爲與沖擊,那只是你個人的業報,那並不是阿彌陀佛教誨的因緣,你若通過這個業報能真正在教法上隨順,那所有的業報都超越了。

  

所以對于那些一到行爲上出問題了,馬上就否認的人,那的確是所依上出了大問題,他所依的是作爲、變異,即把自己受的果報當作信仰的一個參照了,受的果報好了,這個信仰是可以的;果報不好了,那肯定不行的。世俗人都會這麼想,但恰恰佛法是超越了世俗——“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這是心智所顯啊。

  

希望每一個對自己法身慧命尊重的人,如實一點,遠離一點造作與虛僞。所謂“造作”,就是在行爲上背離了自己的聞思,平時說的講的一套,自己做的是一套。若是把自己的業報當作學佛信仰的依止,那這個信仰是沒法建立的,因爲我們一生中會經曆很多違緣,會經曆八苦,若在這裏去衡量你的信仰,你怎麼能依從呢?

  

所以那叁種抉擇,或者說叁種意樂——順佛願而得見順性的意樂,以及順我們的究竟意樂的觀察,這都要去審視的,就是說我們自己心裏究竟需要什麼?你要找到它。阿彌陀佛的願望是什麼?法性是什麼?這個地方抉擇了,這時候你再看自己的業報,逆啊順啊,得意不得意啊,得失不得失啊,你根本不管它!都是個過程,這跟信仰沒關系。這樣我們就從現實業力業報的困惑中走出來了!

  

依抉擇而實踐——自尊與負責任

  

念佛人,一旦抉擇了叁種安心(或說叁種意樂),你就要按這個抉擇去實踐,就在生命中,在生活中,在學佛中,在出家的狀態中,要依著你這種意樂、這種安心去實踐,而不能按照你的習慣去實踐。如果按照你的喜樂、得失去實踐佛法,那就出問題了!因爲大部分人所謂的作爲,基本都是按自己可心、不可心來選擇的,不可心甩手就走了,而不是真正解決一個聞思的法則,比如說我們聽聞到阿彌陀佛這樣一個教誨,給我們“一切衆生鹹能往生”這樣一個平等圓滿的智相,令我們認知了法性,那我們再順願、順法性來實踐我們的人生,即在人生的磕磕碰碰中、順逆中去審觀自己的作爲與佛願、與法性相應與否?這樣你就能真正做一個念佛者、憶佛者。

  

但若是順著自己的喜樂、愛好、業習,雖然你嘴上也會這麼談,但你的業習一來了,就不管那一套了,有的人就對自己不負責任,對道場不負責任,對教法不負責任,對叁寶不負責任,反正就是不得意、不順心甩手就走了。很多人很可惜,都到這個關鍵口上就撒手了。

  

因爲一到業緣上,就象一座山(如下圖),我們在順緣逆緣依法修持的時候,都有一種向上的過程,但是越往上,似乎習氣的東西就泛出來越多,因爲越來越尖銳,你越欲達到成就的巅峰時,習氣就表現得越充分。很少有人能逾越過去,都是修持到一定狀態了,違緣越來越多,即自己的業習違緣——對名利的貪欲、對色的貪欲、對作爲的貪欲都來了,自己的壓力、社會的壓力、自己貪欲的魔掌都出來了。雖然成就在招手,即不染著就過去了,但很多人一到這個地方就經不過世俗的考試,就跨下來了,被習氣就湮沒了,真是千人萬人一到這個名利成熟的關口總是往下跳!很多人要是在這個關口不跳崖,逾越了,就成就了。

  

  

很簡單的一個坎兒,一般人都能看得清楚,它最多就是個名利,沒有什麼。名利可以僞裝的,有的人僞裝的很善,但到一定的事業量、作爲量的時候,他就逾越不過去了,習氣的魔爪就出來了,你說“不要跳崖,不要跳崖!”他已經跳下去了,抓都抓不住,一個個噌、噌地跳…

《安居第十叁日:“願望”的抉擇與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