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十叁日:“願望”的抉擇與實踐▪P2

  ..續本文上一頁下去了。

  

其問題就出在聞思的抉擇上,沒有聞思的決定。很多人真是多生多劫積攢那麼一點兒善根,這麼跳下去了,要再有這個善緣就不知道又到哪年哪月去了!這樣的菩薩一般都這麼說:“也知道,就是管不住。”也就是說知道這個道理,自己聞思過,所謂“管不住”,就是沒有抉擇,生命的主題還是沒有業習大,到時候業習成熟了,啪的就摔下來了。這樣的人想再有這樣的善緣,太難了!因爲第一,護法不許。以爲可以到處糊弄,是絕對不可能的。第二,你自己的意識記憶絕對不會原諒自己,只要是你沒有忏悔。再一個,你的現行業報不真實、不踏實,你的眼神、作爲、氣質都在告訴別人——這個人不要信他。菩薩們,你對自己不真實,那還能對誰真實呢?所以我們的作爲,都是自己對自己負責任,這個“抉擇”之主題,不過是自尊與責任罷了!不要用指責別人的方法去推卸自己生命的責任與果報,你對自己不負責任就會推卸、指責,怪這個怪那個怪國土怪政策怪師長怪朋友,其實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

  

這裏希望諸位一定要在主題的抉擇——自尊與責任上,我們對自己的作爲、意識要負起責任!說句實話,看到一個個地跳崖,心理真是很沈重,因爲現在道場太缺人了,缺主持一個教法的人,利益一方的人,無私的人,無畏的人,真正對自己負責任的人就能對別人負責,你對自己不負責任,就不可能對別人負責任,不要說對道場、對叁寶、對社會負責任,你會有畏懼,遇到事情就會膽戰心驚,因爲你對自己都不尊重,你的心靈是脆弱的。諸位菩薩,雖然話有些重了,希望大家引起思維。

  

抉擇一個殊勝緣起——不念自他共業,唯佛是念

  

我們的意識、願望、作爲往往就被控在自、他、共業的範圍中了,我們的願望怎麼來超越它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

  

比如前面說“跳崖”的事,也是共業使然,共業的交織性、攀比性很強。過去南傳有長老團,就象藏地的鐵棒喇嘛,漢地以前也有持錫杖巡遊天下的頭陀,他們會來護持一方的道業、戒法、或者說一方人的法身慧命,有違法者必糾。現在因爲交織的業,沒有團體管了,沒有約束力了,誰也管不了誰了。過去人要是觸犯了僧法、戒法,僧團來幫著處理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是求之不得的!就象大夫來給自己看病了,那是感激得不得了啊。現在我遇到的大多是逃之夭夭了。

  

所以“不念自業他業共業,不在這個範圍中來念佛”,在我們這個時代可能是一個新的應該觀察的角度。我們要逾越自他共業的範圍,可能是這個時代念佛的一個特質,即殊勝緣起。諸位菩薩,希望你們不要泛泛地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可不小。

  

實際念佛就是個殊勝緣起,超越了自業他業共業的範圍,即不依自業他業共業作爲我生命、修行的緣起了,而是依念佛,所謂果地覺因地心作爲緣起,此殊勝緣起取代了自他共業的迷失!希望大家引起重視!若不重視,兜圈子不得利益的人很多,因爲在自他共業的交織中,我們再去折騰也沒有人能折騰出名堂了。去年我處理了兩個寺院的事,我感到現在可能真是一個“唯佛是念”的時代了,最基本的人格、如實的交往沒有了,“信爲立人之本”全然沒有了。爲什麼鼓勵大家安個居、學學戒,能穩定下來,就是少點兒熱惱,少點兒飄浮,少製造一點隨心所欲的作爲,只是“少一點”。當然,我們要是用這種念佛功德的殊勝緣起,來取代對自他共業的系念,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大解放、大解脫的方法!即所謂平等解脫,平等是從根本上解脫。

  

現在人沒有“信”,人對自己的說法想法做法都不知道怎麼回事,不知道結果是什麼,他對你怎麼能負責任呢?他只是想著怎麼有名利,怎麼從別人那兒換取更多的關懷,這樣有什麼用呢?

  

所以我們提出來“不念自業他業共業,唯佛是念”這一個殊勝因緣,就擺平它了,自他共業全不管了,用現代話說——打包歸零。但這一點怎麼能做的到呢?是我們應該考究,應該審視觀察的地方。因爲我們責怪這個時代沒有用,責怪他人沒有用,責怪自己也沒有用,你對著牆角說“生不逢時”發發氣,但沒有用,這個社會狀態、人群就這個樣子,你說怎麼辦?你不面對也得面對。

  

你只要把自己的業、他人的業、共有的業往腳底下一放,說這就是山河大地,你馬上就站起來了!

  

你不要把過去的包袱,自己的、他人的包袱全部都背到身上,那你是以業力爲我,以他人業力爲我,以共業爲我,那不累死了嗎?那叫業力我了。而我們選擇用念佛這個殊勝因緣超越自他共業,使其歸零,這樣不失爲這個時代念佛的好的緣起。我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有這樣一個觀察,這樣起碼你不負重了!

  

我建議大家把這個殊勝緣起作爲自己現下、當下的一個緣起,這樣我們開始輕裝上陣,就不再負過去的重、他人的重、共業的重,不再負重了,那我們就在這個殊勝緣起中憶佛念佛了。

  

因爲這個時代我們責怪不得他人、共業、以及自己了,沒有用,從各個角度審視都沒有意義。我們怎麼能如實地做一個念佛人?——用阿彌陀佛回施的功德來作爲當下殊勝緣起,摒棄自業、他業、共業的負重!

  

這真是我這些年特別深刻的一個體會。因爲這種業對我們的壓力太大了。我接觸了幾個菩薩就在家庭、環境的壓力下崩潰了,(舉例:一個東北孩子被父母、周邊人、社會不斷加壓,說他是精神病,他自己也當成了事實,很可憐。一切業本來是無我的,師父對他說“我認爲你不是精神病”,讓他每天來看看師父,後來調整過來了。)自業、他業、共業,現在沒有多少好的加持啊,基本上是負面的!希望大家真是關注這一點啊,菩薩們,我們修行沒有在真空裏!你認識了自他共業的狀態,你才能走出來、超越它。若認識不清楚,你超越不了!

  

不念自業他業共業,負重的東西就少,怎麼摒棄這些業呢?就是我們生起了自尊心,念佛。念佛是你最好的選擇——這不是開玩笑,也不是高明話,你可以觀察,你念自他共業,是你最愚癡、卑劣、痛苦、負重的選擇了。你念佛是輕快的,你可以把握,可以主動,可以不得失,可以安樂,可以笑的很燦爛。所以,我們輕裝上陣,把念佛作爲殊勝緣起,是一個智慧者、自尊者、慈悲善良者的選擇!

  

一開始我們會不習慣這個選擇的,雖然你會說——念佛是智慧人做的事,很輕松,自他共有的業都不念了,因爲它們無自性、無我,這樣一下都超越了,真正順著法性把無始以來的生死煩惱解決于當下……。這一念生起來很痛快!下面就是習氣又來了——我要這樣要那樣,要顛倒要妄想,然後盯著這個人好那個人壞,這個是那個非,然後看社會這個那個,又開始煩惱了。爲什麼呢?這不過是我們的習慣、習氣。

  

習氣沒問題,若真正地抉擇了,習氣就變成小小的問題了。關鍵是你抉擇不抉擇。抉擇以後你慢慢地去實踐,自他共業對你的侵害、負重、壓迫就越來越小。但是你必須得去實踐!這堂課不是我來給大家選擇這個“願”的,是我們分析來分析去,分析了你就要抉擇的,這不是我能替你抉擇的。

  

我們“把無始以來的自業、他業、共業一時消融于當下,唯有念佛,隨順不可得的法性來做一個清淨緣起,念佛。”——這樣一個願望,能解放自己,也能解放別人,使自他共業能夠得到解脫,起碼是現下認知上的解脫。這很重要,菩薩,認知都沒有,你怎麼解脫呢?要在認知上從大的煩惱中解脫出來,若不然我們想起步修行,真是難啊。

  

其實講這麼多,就是給大家提示一個用心的方法,希望我們善于解放自己的心靈,從自他共業中解放出來,順性解放它。因爲一切法無有自性故,一切法無我故、無常故,一切性空故,本不可得故,我們不過是從彌陀教法中通過念佛這個焦點,解決了我們無始以來的執著與迷失,終止我們的迷失,終止我們的執著!超越自他共業的沈淪、迷失、诤鬥、徘徊——這個深淵太大了,尤其是共業,我爲什麼寫“幸聞彌陀具足名”啊,要不然我們就只能念自他共業,我們就生活在這個範圍內、習慣中。所以很多人剛開始是很不習慣憶佛念佛的。

  

憶佛念佛是方便。我們通過憶佛念佛逾越了自他共業的糾纏習慣。——因爲你不念迷失了,這裏“習慣”就是迷失,就是執著,就是痛苦,這一點希望大家反複審視。通過憶佛念佛,逾越了自他共業的糾纏習慣,使我們覺悟,使我們能真正順性起修,使我們真正得到果地覺因地心的圓滿的狀態、發心、認知。

  

要知道這只是個方法,這個方法可以決定我們修行的成敗。很多人說,這次有方法了,我可以造業了。我告訴你,造業還是因果難逃!因爲念佛也是造業啊,憶佛也是造業,憶佛念佛使我們得到超越輪回的業,使我們得到清淨安樂的相續。因爲佛法不講斷滅。說什麼“有個阿彌陀佛救渡了,我可以爲所欲爲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那心極不清淨,極爲汙染,極爲顛倒。佛救你,你自己不救自己,所以汙染心中怎麼能有佛法的利益?唯有傷害自己!

  

實際憶佛念佛,最主要是把我們對善惡吉凶的糾纏超越了,從對待的世界中解放出來了。因爲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都是圓明的、清淨的、慈悲的、無染的、無我的,都是饒益世間,所以大自在、大神變、大方便、大快樂。

  

現在對大家沒有太高的要求,一天能做一次,即一個念頭就行了。你若一天做不到這一次,自他共業還會把你淹沒掉,尤其是驕慢和自卑比較強的人,自我的業力淹沒是最快的!虛僞的人一下子就被吞噬了!但這都不是你的事,你只要憶佛念佛,所有這些對你都沒有侵害。但我要告訴你:驕慢與自卑最容易侵害自己,虛僞最容易埋沒自己,會把你埋在無底深淵!但我們一定要知道,這跟我們都沒有真正的關系,你只要不去強執它,念一句佛,就都找不到了。但有的人就認爲“這就是我”,爲什麼呢?他習慣了。所以,煩惱最深重的人就是以習慣爲自我,這樣是很可悲的。

  

希望大家反複審視。不要認爲自己就是個什麼,你會改變的,一天最少做一次兩次——不念自他共業,念一念佛,憶一憶佛,看看是個什麼樣的感受?對比對比。然後去清清晰晰地去念念自己的業、別人的業、念念共業,又看看是個什麼樣的感受。對比越清晰越好,你的意樂就會放棄對自他共業的糾纏。人的分別心是很強的,你讓自己的潛意識去對比對比,你的思想意識就會做出抉擇,沒有人真正害自己的。

  

雖然沒有“我”,佛法本無生滅,往生即是無生國,我們在法性隨順的刹那,無生即生,真實安樂國。取相求生,得生。爲什麼得?有佛願力故,有佛願力産生的事實。因爲佛願也是順性之有爲,即無爲而爲之的一個法則。在他的作爲角度上是沒有任何染著的,但在利生事業上是有作爲的,是無爲而治的法則。因爲我們凡夫有情習慣于得失了,即習慣于有爲法了,所以對比一下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即:

  

用一念、兩念去憶念,不念自他共業了,這時候憶憶佛念念佛,把自己的身心世界在憶佛念佛上得到一點點的安住與思維觀察。

  

然後再去翻騰翻騰自己的業、別人的業、共業,看看是個什麼樣的心理?沈澱沈澱,記錄下來。

  

這是對自己很好的一個念佛的加持,這樣會加持你真正做一個念佛人。我們要實踐。實踐十分重要。作業十分重要。學佛一定要跟自己的聞思修結合起來,聞思修是並行的。交流不過是個聞思的過程,我們下去在日常生活中、逆順境界中、習慣中怎麼去作爲,這是你自身才能做到的,其他人不可取代我們,佛陀也取代不了我們。聞思,大家可以交流,而行爲是必須自己去實踐的,這裏面沒有取代。

  

(舉例:《楞嚴經》中阿難遇摩登伽女,被大梵天咒迷惑的故事。)阿難有聞有思,就是沒有“行”,他以爲自己是佛的兄弟,有思有聞就行了,不用修了。“行”,沒有任何人能替代我們。你自己得去做啊,得去實踐啊。要不然出大事情了!

  

很多人就在這個地方總是有僥幸心,認爲我不修,反正有阿彌陀佛。算了吧!自己騙自己。阿彌陀佛,你不和他相應也不行,你和業習相應,和他人的過失、和共業相應,一樣沈淪啊!此處真得警覺,不警覺我們就走阿難的老路了。提婆達多也能講叁藏,佛陀因地的兒子善星比丘也能講經,“啪”掉地獄去了,爲什麼呢?行地上跟不上,嘴上跟別人講法,就是不給自己講,行爲上就背離。

  

諸位善知識啊,阿彌陀佛十劫就呼喚我們,十方諸佛加持著我們,從來沒有舍離過我們,但是我們不依法而行,你自己還是在受自做自爲之果報,所以行爲不可替代,覺受不可替代,作用力不可替代。我們若隨順阿彌陀佛了,他消融你過去未來的業沒問題,滅你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滅你無量罪。但你若是不去隨順這個法則,那是不可替代。所以“唯佛是念”這個作業題,希望大家去對比、審視,不要泛泛放過!

  

作業:您怎麼認識唯佛是念?

  

(歲次辛卯四月二十八2011年5月30日)

  

《安居第十叁日:“願望”的抉擇與實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