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三日:“愿望”的抉择与实践
不变异的抉择——信仰的基础
昨天大家从各个角度表达自己念佛的愿望,但严格地说,大部分是听闻而得的愿望——这是个很严肃的话题,也就是说很多愿望并不是由我们自己现前的心意、心量、心理感知、意识业习习惯所照见的一个现量状态,多是听闻而得的,别人说应该这样,或者自己学习也认为应该这样,大多是通过道理的对比、择取,然后认为这可能就是我念佛的一个愿望。这里面有许多不定的因素,因为毕竟有听闻与对比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来自于作为选择,是有为法而得。这点希望大家引起重视,因为我们在修行或实践佛法的过程中,有为法与无为亲证是我们要认知的一个角度。要不然我们到关键时候会认为“以前我真是有这个愿望啊,为什么会改变呢?”
【举例:】
一个出家师父以前很坚定地相信念佛安心,认为只有阿弥陀佛能给自己安心,后来一碰到违缘,就说不信了,他的理由比如家里人不能往生啊,别人念佛没有得到利益啊,自己念佛没有真正地解决业习烦恼啊等等。可这些理由都是在有为变化中,因为“有为”与“变异”是双胞胎,只要是有为就会变化的,世尊早就讲过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而我通过三点观察,证实了念佛安心:
一、顺性观察
二、顺着阿弥陀佛的誓愿观察
三、顺着自己的究竟意乐观察
从这三点,虽然是道理上的对比而来,但我不在变异上用功夫了,也不在作为上用功夫了,“性”非是作为,“佛愿”非是作为,“究竟意乐”也不是作为能得到的,所以这个证实是非作为而得。
我希望得到大家的重视啊,菩萨!这个故事若听不懂,你还会在作为上用功夫,到时候一来事情、一来违缘,你就不信佛了。通过这个事,我真是理解了一点——一旦你证实的这个东西,你不用作为而得,此“得”是确认、抉择,也就是说一旦你用不作为而确认这个东西了,不管是好是坏,是顺是逆,再变化,这个抉择是不会动摇的。就比如说“妈妈是女人”,不论你打我还是赞我,妈妈也是女人,不论是凡夫还是圣人,妈妈也是女人,这个抉择不会因为你的作为变异而变异了。我认为是证实它了,怎么证实?是非作为而得的一个抉择。虽然它也是道理、对比,也有听闻的东西,但是它在对比与听闻而得的状态下做了一个远离变异作为的如实的做法,它证实了,又如实了,那时候读到善导大师说的“逆缘顺缘皆是佛恩,若见不见皆是佛恩”,就感慨原来善知识早说了啊。
念佛安心这么好,为什么老在作为变异上去信与不信呢?一违缘就不信了,怎么会这样想呢?原来是在听闻与道理对比这个变异作为上用的功夫,这上面是没法抉择的!今天顺了,你福报还够;明天不顺了,福报不够了,就不信佛了,那怎么学佛呢?但是许许多多的人就走的这条路,最后把信和不信全部都放弃了,就是怎么让自己有名有利而作为去了。名利真是如幻啊,世间人、愚痴人认为可欺自己欺他人,所以在这个如幻中求得求失,学佛人求不得啊。
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若是我们在得失上求佛法,在逆顺上信佛,那这个佛就是个势利者了,你得到利益就信他,得不到利益就不信他,那就出大问题了!我们也通过听闻、道理对比,但是不在变异作为上去用功夫,一定要在非作为的抉择上认真了,也就是说虽然也是闻思而来的,但是要在顺性上抉择,而不是在变异上抉择,变异是有为的,有为必然变异,两个加在一起,你根本没法信任何东西!你只能信无常。但人往往又不信无常,他信永远有利益的东西,永远有光辉的东西,或者说永远健康的东西,或者说永远称他心的东西,那就是世俗的心,那就背离了世尊说的破除我执、法执的善巧。这一点,诸位菩萨们要是认识不到,可能弯路也在你面前摆着的;若是认清了,可能就会脱离这样一个状态。
一开始我依藕益大师所传播的“持戒念佛”,后期的确是转换了,就用安心念佛,而不用持戒念佛了。为什么持戒念佛能安心呢?把持戒作为本分了,即不管自己是什么人,什么角度,什么时刻,做好自己的本分事,这样人很尊重自己,也会安心。持戒念佛是历代律宗的大德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我也这样实践过,的确也是很安乐的,那个安乐最主要是在戒律的细微上你不断地得去参学,不断地忏悔、学习,忏悔、学习,你只要看清了,犯了就忏悔,这样走过去,也是很安心的。念佛是归向,归向清楚了,即必然往生、必然成佛,持戒是个作为,念佛是个结果,就很安心。
“安心念佛”是善导大师提出来的一个方式——安心、起行、作业,它是龙树菩萨这一支传下来的特定教法,所谓依佛愿,随顺法性念佛,无得失心念佛,依这样一个圆满的知见来实践。这里不是单单的听闻了,是要实践。所以闻思修是同步的,你这样听到了,这样去思维,还要这样去实践,你不能这样听到了、这样去想而不去这样实践,那就背道而驰了。
信仰的颠覆,就基于变化,闻思与修脱钩了,即与行为不相应了,脱离了行为。在现实的顺缘逆缘中你都要按闻思去做,不管再大的变化,对你再大的冲击,你的信仰不会改变了。再大的变化、作为与冲击,那只是你个人的业报,那并不是阿弥陀佛教诲的因缘,你若通过这个业报能真正在教法上随顺,那所有的业报都超越了。
所以对于那些一到行为上出问题了,马上就否认的人,那的确是所依上出了大问题,他所依的是作为、变异,即把自己受的果报当作信仰的一个参照了,受的果报好了,这个信仰是可以的;果报不好了,那肯定不行的。世俗人都会这么想,但恰恰佛法是超越了世俗——“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这是心智所显啊。
希望每一个对自己法身慧命尊重的人,如实一点,远离一点造作与虚伪。所谓“造作”,就是在行为上背离了自己的闻思,平时说的讲的一套,自己做的是一套。若是把自己的业报当作学佛信仰的依止,那这个信仰是没法建立的,因为我们一生中会经历很多违缘,会经历八苦,若在这里去衡量你的信仰,你怎么能依从呢?
所以那三种抉择,或者说三种意乐——顺佛愿而得见顺性的意乐,以及顺我们的究竟意乐的观察,这都要去审视的,就是说我们自己心里究竟需要什么?你要找到它。阿弥陀佛的愿望是什么?法性是什么?这个地方抉择了,这时候你再看自己的业报,逆啊顺啊,得意不得意啊,得失不得失啊,你根本不管它!都是个过程,这跟信仰没关系。这样我们就从现实业力业报的困惑中走出来了!
依抉择而实践——自尊与负责任
念佛人,一旦抉择了三种安心(或说三种意乐),你就要按这个抉择去实践,就在生命中,在生活中,在学佛中,在出家的状态中,要依着你这种意乐、这种安心去实践,而不能按照你的习惯去实践。如果按照你的喜乐、得失去实践佛法,那就出问题了!因为大部分人所谓的作为,基本都是按自己可心、不可心来选择的,不可心甩手就走了,而不是真正解决一个闻思的法则,比如说我们听闻到阿弥陀佛这样一个教诲,给我们“一切众生咸能往生”这样一个平等圆满的智相,令我们认知了法性,那我们再顺愿、顺法性来实践我们的人生,即在人生的磕磕碰碰中、顺逆中去审观自己的作为与佛愿、与法性相应与否?这样你就能真正做一个念佛者、忆佛者。
但若是顺着自己的喜乐、爱好、业习,虽然你嘴上也会这么谈,但你的业习一来了,就不管那一套了,有的人就对自己不负责任,对道场不负责任,对教法不负责任,对三宝不负责任,反正就是不得意、不顺心甩手就走了。很多人很可惜,都到这个关键口上就撒手了。
因为一到业缘上,就象一座山(如下图),我们在顺缘逆缘依法修持的时候,都有一种向上的过程,但是越往上,似乎习气的东西就泛出来越多,因为越来越尖锐,你越欲达到成就的巅峰时,习气就表现得越充分。很少有人能逾越过去,都是修持到一定状态了,违缘越来越多,即自己的业习违缘——对名利的贪欲、对色的贪欲、对作为的贪欲都来了,自己的压力、社会的压力、自己贪欲的魔掌都出来了。虽然成就在招手,即不染著就过去了,但很多人一到这个地方就经不过世俗的考试,就跨下来了,被习气就湮没了,真是千人万人一到这个名利成熟的关口总是往下跳!很多人要是在这个关口不跳崖,逾越了,就成就了。
很简单的一个坎儿,一般人都能看得清楚,它最多就是个名利,没有什么。名利可以伪装的,有的人伪装的很善,但到一定的事业量、作为量的时候,他就逾越不过去了,习气的魔爪就出来了,你说“不要跳崖,不要跳崖!”他已经跳下去了,抓都抓不住,一个个噌、噌地跳…
《安居第十三日:“愿望”的抉择与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